实验与培训丨本刊好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高芝

2025年06月09日18:30:14 科学 2148
文章来源:高芝.“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j]. 生物学通报, 2025, 60(5): 60-62.



编者按

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对优秀期刊文章的需求,本刊微信公众号择优推送当期文章,持续推送,敬请关注!

本刊2025年第5期刊发的《“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一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自制热量测定仪为导线,从确定任务、构建模型、制作作品和测试效果 4 个方面展开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联想、创新、动手实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期荐读。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 

高芝 (长沙市长沙县江背镇梅花学校)



实验与培训丨本刊好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高芝 - 天天要闻

摘要



以“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为例,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自制热量测定仪为导线,从确定任务、构建模型、制作作品和测试效果 4 个方面展开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联想、创新、动手实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实验与培训丨本刊好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高芝 - 天天要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热量测定仪  实验教学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是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 4 单元第 2 章第 1 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内容,该实验对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合理膳食的认识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自制热量测定仪为任务导线,从确定任务、构建模型、制作作品和测试效果 4 个方面展开实验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思维碰撞再到付诸实践,最后通过实践检验进行客观评价,在自我反思中实现成长。


01

模拟实验:明晰实验原理

教师以学生喜爱的零食薯片导入,提问:薯片中是否含有能量?学生猜测有。教师提问:能否用实验证明?学生尝试点燃薯片,薯片燃烧过程中,学生观察到光,感受到热,以此得出食物中确有能量这一重要结论。食物中含有多少能量?如何定量测定食物中的能量?以此明确本堂课的中心任务——制作热量测定仪。 

教师利用 nobook 虚拟仿真软件演示教材实验过程,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明确测定原理,构建热量测定概念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教材实验,收集各小组数据(表 1),全班共同分析,发现花生种子的能量测定值与理论值相差很大,主要是由于实验装置存在以下不足:1)锥形瓶瓶口散热损失较多能量。2)石棉网吸收了部分热量。3)花生燃烧过程中没有保温装置。4)花生燃烧不充分。 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热量测定仪模 型。如何改进热量测定装置?

实验与培训丨本刊好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高芝 - 天天要闻


02

初次设计:运用原理发现问题

在分析讨论之后,学生根据需求设计出热量测定仪的草图(图 1-a),并小组合作依据设计图制作产品。图 1-b 是学生制作出的第 1 代热量测定仪,与教材装置相比,多了用废弃易拉罐制作的保温装置,同时选用试管代替锥形瓶直接加热,避免使用石棉网。此外,电子温度计的使用使读数更准确。

实验与培训丨本刊好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高芝 - 天天要闻

第 1 代热量测定仪是否有效?学生进行测试实验,收集各小组实验数据(表 2),全班共同分析,发现产品确实有较大改进,但与理论值仍有较大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对该产品进行客观评价, 有学生提到该装置简单,容易操作,且较教材装置结果更准确;也有学生注意到,种子燃烧过程中火焰屡有熄灭现象,二次点燃又会导致热量的散失。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找到下一步改善的方向 ——解决燃烧室的通风问题。

实验与培训丨本刊好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高芝 - 天天要闻


03

二次改进:深度思考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以上需求,重新绘制草图(图 2-a),并依图制作了第 2 代热量测定仪(图 2-b)。去掉易拉罐的罐底,在旁侧开三角形孔洞,同时在罐顶部增加数个小孔作为通烟孔,以此加强燃烧室内的空气对流,以促进花生种子的持续燃烧。同时在罐外层加罩一层锡箔纸,提高保温效果。

实验与培训丨本刊好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高芝 - 天天要闻

学生用自己的产品进行实验测试,发现花生种子持续燃烧效果很好,收集并分析实验数据,与第 1 代装置相比,结果有显著提升(表 3)。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第 2 代产品进行客观评价,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除了肯定第 2 代产品的优点外,又提出很多可改进方向,如燃烧的灰烬不易回收,会污染实验台;罐底部开口过大,能量散失过多;还有学生发现第 2 代产品在种子燃烧过程中产生较多黑烟,黑烟会带走部分热量。教师提示黑烟是因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引起的,究其原因是氧气不足,如何解决氧气不足的问题?

实验与培训丨本刊好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高芝 - 天天要闻


04

再次完善:学科融合提升效能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查阅有关制取氧气的化学知识,最后一致认为可选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既安全又高效。此外,有学生认为易拉罐容易割伤手,不安全,因此学生选择了市售的一种饮料瓶作为燃烧室和保温装置,保留饮料瓶底部,可有效回收燃烧灰烬,避免污染实验台。过氧化氢制取的氧气由玻璃导管经瓶底部的小洞进入,持续为种子的燃烧供氧,以促进种子的完全燃烧。还有学生尝试用铁丝自制样品架,固定在燃烧室内,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了第 3 代热量测定仪(图 3)。

实验与培训丨本刊好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高芝 - 天天要闻

学生多次测试,观察现象,收集并分析处理数据(表 4~5)后,全班交流评价成果,学生总结出第 3 代产品的优点:1)产生黑烟少,种子的不完全燃烧减少;2)实验结果更准确,与理论值更接近;3)样品架的设计可解放双手。但同时学生也发现第 3 代产品的不足 ,饮料瓶盖是薄塑料,不能承受多次加热,后期考虑将其替换。 

实验与培训丨本刊好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高芝 - 天天要闻

实验与培训丨本刊好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高芝 - 天天要闻

总而言之,本实验教学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体现在:1)几乎全体学生都掌握了相关实验器材的使用。 2)大多数学生都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一定的问题,科学素养得到一定提升。3)在产品绘制和产品制作过程中, 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4)在产品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发展,自我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在第 1 代到第 3 代热量测定仪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持续高涨,从发现问题到动脑、动手解决问题,在多次实验测试中找到可持续改善的方向,再逐步将所想付诸实践,整个过程学生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愉悦和艰辛,为后续生物学探究实验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次推送仅节选了文章部分内容,全文阅读详见本刊2025年第5期。欢迎订购!


实验与培训丨本刊好文:“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教学改进/高芝 - 天天要闻

编辑:《生物学通报》编辑部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微科普】莫要一谈辐射就“色变”,正确看待这把“双刃剑”! - 天天要闻

【微科普】莫要一谈辐射就“色变”,正确看待这把“双刃剑”!

Q辐射具有两面性!“快把WiFi关了,有辐射!”“电脑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辐射!”“孕妇必须穿防辐射服!”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众对辐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惧。然而,科学真相往往颠覆认知。恐惧:混淆与误解公众对辐射的深度误解和过度恐慌,常因混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辐射类型: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等高能辐...
宁德时代诉海辰储能不正当竞争 - 天天要闻

宁德时代诉海辰储能不正当竞争

近日,宁德时代起诉海辰储能等主体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已由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定于8月12日开庭审理。这场纠纷因两家企业在587Ah储能电池标准领域的竞争引发行业关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储能港股IPO关键期,其上市进程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发力太空计算!千亿巨头大动作 - 天天要闻

发力太空计算!千亿巨头大动作

【导读】中科曙光拟与中科星图共同构建中国太空计算产业新生态中国基金报记者 卢鸰太空计算正成为新的战略新兴技术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图7月8日晚公告称,双方当日签署了《太空计算领域的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将共同推动“太空计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落地、构建中国太空计算产业新生态,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国太空算力服务...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 天天要闻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中国蓝新闻 浙江之声记者 徐欣悦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热带风暴级),今天13时中心位于温州偏东方向约118公里的海面上,预计将于今天傍晚到夜间在台州到宁德一带沿海登陆。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胡尧文介绍,目前看,尽管台风强度不强,但有三个特点要特别关注:一是路径罕见,作为第一个从南海穿过台湾海峡再可能登陆浙...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 天天要闻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卢煜明被认为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下一个中国科学家”。撰文丨凌 骏责编丨汪 航近日,欧洲科学院官网在线更新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在列。卢煜明院士是全球无创产检技术的奠基人,他耗时22年开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个国家落地应用,每年为全球孕妇...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 天天要闻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等众多科学家和青年科研人员相聚上海黄浦江畔,参加“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这场峰会聚焦科学未来发展趋势,在对话环节请科学家预测未来、寄语青年。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施一公院士认为,AlphaFold(阿尔法折叠)人工智能系统的问世,改变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