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残,需以人文关怀为尺度

2025年05月18日06:42:06 科学 1687
科技助残,需以人文关怀为尺度 - 天天要闻科技助残,需以人文关怀为尺度 - 天天要闻

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下,很多人对智能机器人早已不陌生。但或许不太为人所熟悉的是,这类机器人还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应用场景:为残疾人群提供出行解决方案。

就在最近,一款由上海高校科研团队研发的导盲六足机器人在上海助残活动上亮相,产品通过AI视觉识别与路径规划技术,致力于成为视障群体的“第二双眼睛”。而这一美好愿景的背后,则是中国400多只导盲犬与1700多万视障者之间严重失衡的供求比。

今天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同时,本周也是第二十六次上海助残周,“科技无界”这一表述被纳入本次助残周的主题。不难看出,科技在助残工作中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凸显,也为残疾人的生活打开了更多以往未曾想象的空间。

应用端的各类创新方兴未艾。近年来,智能仿生手、康养机器人、AR字幕眼镜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正逐步走入残疾人的生活,以“人机共融”的理念,推进“残健共融”的实践。科技创新的“硬科技”,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助残服务的“软实力”。

前沿科技对残疾人的意义,比很多人想象得更为深远。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较于主要聚焦于物质帮扶和保障的传统助残模式,科技助残更多聚焦于技术赋能,通过对真实需求的关照,补足行为能力的短板,让残疾群体在教育、就业、社交等不同领域重新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

这一过程,也是社会认知不断革新的过程。当人们真切地看到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能跑能跳、能听能看,以往固有的“刻板印象”被进一步打破。进而言之,残疾人的社会角色也得以逐步从“被动救助者”向“主动贡献者”转变——残疾人完全可以和健全人一样,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勇敢克服困难挑战,积极追求人生梦想,残疾群体同样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当然,新科技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对残疾群体来说,任何新技术的运用,应当以降低其社会参与门槛、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为旨归,而非相反。特别是在公共服务方面,更不能以“科技”为名形成新的技术壁垒和霸权、反而增加残疾群体社会参与的难度。

这并非没有先例。据媒体报道,最近,一位视障老人前往营业厅办理手机卡时被要求刷脸验证身份,但老人没办法眨眼,无法进行人脸识别,导致办卡失败,哪怕老人出示了自己的身份证,肉眼已能确认“人证相符”也不管用,营业厅给出的理由则是“人脸识别”是必要程序。

从技术角度讲,人脸识别本应是为了便利和简化身份验证的流程,让流程更为严谨和安全,但如果完全不考虑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现实生理情况而“一刀切”,无异于背离了科技向善的初衷。由此来看,新技术在残疾人生活中的应用,应当有一个明确的边界。

从社会层面看,制度规范不能缺位。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今年6月1日将正式施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第五条已明确规定:处理残疾人、老年人人脸信息时,必须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规定,并遵循最小必要原则。

面对新科技,无论是役其所长,还是避其所短,最终的指向是一致的,即为包括残疾人等各类困难群体在内的所有人群,营造一个舒适、便利、安心的环境,让不同禀赋的人群,都能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共享社会发展的福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所强调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持续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积极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总之,让8500万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力量、更有尊严,离不开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更需要以人文关怀为尺度。这既是科技向善的应有之义,也是文明社会的应然许诺。

原标题:《科技助残,需以人文关怀为尺度》

栏目主编:简工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杰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新质生产力的壮美图景 - 天天要闻

新质生产力的壮美图景

【新时代记录】作者:韩 丹(浙江省摄影家协会航拍专委会副主任、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近几年,“新质生产力”是绝对的社会热词。它是指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
科技助残,需以人文关怀为尺度 - 天天要闻

科技助残,需以人文关怀为尺度

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下,很多人对智能机器人早已不陌生。但或许不太为人所熟悉的是,这类机器人还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应用场景:为残疾人群提供出行解决方案。
复旦上医健康科普讲堂来啦!为你的健康“撑腰” - 天天要闻

复旦上医健康科普讲堂来啦!为你的健康“撑腰”

今天(5月17日)上午,“百廿复旦 健康同行”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型义诊活动在杨浦滨江东方渔人码头举行。现场不仅有超120位复旦医疗专家现场义诊,复旦上医科普讲堂也同步开启直播,全方位为市民的健康“撑腰”。
新闻周刊丨首位来自民营企业的院士!王坚说他一直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 天天要闻

新闻周刊丨首位来自民营企业的院士!王坚说他一直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任务代号021,寓意从0到1的突破;一箭12星,均搭载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5月14日,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在太空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作为此次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研发的主导机构,之江实验室,负责星载智能计算机与AI模型。5月16日,发射已经过去了48小时,...
沙尘天气为何频袭西北地区?如何预防? - 天天要闻

沙尘天气为何频袭西北地区?如何预防?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兰州5月17日电(记者王朋)立夏过后,西北地区仍然多次出现沙尘天气,局地甚至出现沙尘暴。今年春季以来,沙尘天气频袭西北,个别地方沙尘天气较历年同期偏多。为何沙尘天气频频来袭?沙尘天气往往在冬春季节多发,为何波及夏天?公众
科学盛宴!中国科学院第21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启动 - 天天要闻

科学盛宴!中国科学院第21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启动

来源:新华社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5月17日,中国科学院第21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17日至18日将组织近400场科普活动,为公众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盛宴。
民间神兽 马蜂 - 天天要闻

民间神兽 马蜂

马蜂,这种在我们生活环境中并不陌生的昆虫,常常带着让人又惧又奇的色彩。当它们在屋檐下筑起蜂巢,或是成群飞舞时,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多数人对马蜂的印象可能仅停留在其蜇人时带来的疼痛与恐惧上,然而,马蜂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