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眼·探问丨“男性子宫肌瘤”论文惹争议,医学界亟须“刮骨疗毒”

2025年05月06日23:13:07 科学 1582

据媒体报道,一篇发表于医学专业期刊上的论文近日引发广泛议论,该论文称选取8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竟然包括55例男性患者。记者查询发现,多篇妇产科领域的论文中出现“男女不分”的情况,这些男性患者所患的疾病包括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

鱼眼·探问丨“男性子宫肌瘤”论文惹争议,医学界亟须“刮骨疗毒” - 天天要闻

这些违背医学常识的陈述,引发了网友们对论文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诚信、对期刊论文审查等多方面的质疑。以微博为例,截至5月6日16时,#多篇妇产科论文出现男性患者#等多个词条阅读量达到千万量级。部分网络评论谴责论文作者的学术诚信和专业素养,认为此类行为严重损害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可信度,而相关期刊的审核机制也备受声讨。

有网友追问,连最基本的事实都能搞错,人们还怎么相信这些所谓的学术成果,还怎么放心把健康交给这些可能连基础常识都不扎实的医护人员?

学术失范背后是个体失格与机制失灵

“挖出多篇离谱医学论文,妇科疾病竟出现男性患者,这种学术不专业的作者是怎么当上医生的?不是医务工作者的普通人都知道男性怎么可能有女性器官呢?”有网友表示,多篇妇产科论文现男性患者的现象匪夷所思。

在网友看来,这些论文的刊发,说明作者缺乏学术诚信和专业素养,或者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进而对相关论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可能存在数据造假、抄袭等潜在风险,对学术界的严谨性造成了侮辱,必须彻查。

鱼眼·探问丨“男性子宫肌瘤”论文惹争议,医学界亟须“刮骨疗毒” - 天天要闻

网友相关评论

除了作者个人原因,类似论文能够被专业刊发,也说明相关期刊审核机制形同虚设,编辑和审稿人存在严重失职问题。如有网友质疑:“关键是论文没有评审的吗?评审专家不看的吗?他们没有责任吗?还是只管收取评审等费用,光拿钱而不用负责的吗?”

有网络声音认为,期刊方在论文审核过程中未对内容进行基本的逻辑和医学常识审查就发表,反映出部分学术期刊过于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审核流程形同虚设,对于这种现象,相关部门应该进行从严处理,“一方面,严惩涉事作者,撤销论文,取消相关资格,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另一方面,期刊要深刻反思,加强审核流程,净化学术环境”。

职称晋升“唯论文论”催生灰色产业链

有网友表示,我国的医务人员普遍有治疗病患和科研的双向任务,尤其是根据现有职称晋升制度,医生和护士要想实现职称晋升,在完成临床相关工作之外,必须发表论文,由此催生的灰色产业链,是论文质量问题的根源之一。

鱼眼·探问丨“男性子宫肌瘤”论文惹争议,医学界亟须“刮骨疗毒” - 天天要闻

网友相关评论

“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医院,医生护士都面临着职称晋升,既要上临床,又要做科研,还要申请课题项目……谁也不是全能选手,谁也没有三头六臂……于是衍生了围绕职称晋升周边的灰链”。

“唯论文”的评价机制催生造假,特别是部分“水刊”年发文量极高,只管收取“版面费”而忽视论文质量,衍生出一条“交钱即发”的灰色产业链。有网友评论称,一些所谓的“学术期刊”对于发表论文实行明码标价:“现在行情是买一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3万,一篇SCI论文5万以上,建议严查严打论文贩卖产业链,还学术一片净土。”

因此,要杜绝“离谱论文”等学术不端现象,只处理作者远远不够,也要对不负责任的“水刊”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还有观点认为,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唯论文论”的学术评价体系未必合适,尤其在职称评定时,应当建立科学多元的学术评价体系,让论文成为“加分项”而不是“必选项”,才能从源头遏制“离谱论文”泛滥的现象:“职称晋升规则该改一改了!老百姓很需要踏踏实实做好临床工作的好医生。”

医学公信力的消蚀与学术“特权化”的隐忧

“妇产科论文现男性患者”事件持续发酵下,一些网友结合此前北京协和医学院“4+4”培养模式所引发的争议,认为医学界学术造假之风、“特权”之风蔓延,整个医疗学术圈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损害。

一方面,近期一系列事件表明当前学术界尤其是医学界出现了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部分科研人员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导致大量低质量、虚假的学术成果出现,严重破坏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公正性,使论文失去了应有的学术价值,学术界仿佛变成了一个“草台班子”,浪费了大量科研资源,阻碍了真正的学术创新。

另一方面,随着学术造假事件的不断曝光,公众对学术界的信任受到严重冲击,并且这种信任危机有向医疗体系整体蔓延的趋势。人们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医疗诊断结果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影响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和正常发展。

鱼眼·探问丨“男性子宫肌瘤”论文惹争议,医学界亟须“刮骨疗毒” - 天天要闻

网友相关评论

“这种是容易被发现的造假,那些不容易发现的造假可能更多。”有网友观点认为,医学论文“男女不分”的现象很容易被公众识别,而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水货论文”,非专业人士一般难以识别其中猫腻,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影响。

而此前“协和4+4培养模式”争议中,董袭莹通过非医学本科背景快速获取临床博士学位,其论文有抄袭之嫌、选拔流程涉嫌黑箱操作等问题引发舆论强烈质疑。此次妇产科论文频现男性患者的事件曝光后,再度引发网络舆论对学术论文“特权化”的担忧。

有网友观点认为,若止步于撤稿、降级等个案处理,而无视系统性病灶,此类闹剧必将重演。当务之急,是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推动医疗学术系统重构,让学术研究真正回归求真本色。毕竟,医学论文的每一个数据都可能关乎生命,容不得半分虚假与儿戏。

文丨记者 张文 实习生 唐瑶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百度公布动物语言转换专利 可实现动物与人类沟通 - 天天要闻

百度公布动物语言转换专利 可实现动物与人类沟通

站长之家(ChinaZ.com) 5月6日 消息:近日,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其申请的“动物语言转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正式公布。该专利聚焦于跨物种沟通技术,融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旨在实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深度情感交流。据专利文件披露,这一技术...
如果人工智能反叛人类,我们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 天天要闻

如果人工智能反叛人类,我们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对于人工智能会不会反叛人类,科学界争论了很久,在近些年慢慢达成了共识,答案是:会!因为任何具有绝对智商优势的意识体,都不会接受智商远低于自己的物种的统治。在我们相关的立法和技术完善前,应该放缓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因为人工智能有可能最后不受人类
《人民日报》点赞!东大2名学子上榜! - 天天要闻

《人民日报》点赞!东大2名学子上榜!

5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2024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单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22级本科生田昱锟、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段升顺光荣入选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事迹吧!
国际上首次,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试验在白天成功实施 - 天天要闻

国际上首次,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试验在白天成功实施

5月6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又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获悉,4月29日,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中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4月27日白天...
中国攻克光刻机光源,技术有别于阿斯麦 - 天天要闻

中国攻克光刻机光源,技术有别于阿斯麦

“中国突破了自主生产先进芯片的障碍!”,最近,《南华早报》发布的一篇报道,公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在西方拼命“卡脖子”的光刻机领域,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据悉,中国科学院上海光....
走在开放前沿,它们靠什么成为全球资源“强磁场”? - 天天要闻

走在开放前沿,它们靠什么成为全球资源“强磁场”?

每经编辑:杨欢图片来源:成都东部新区供图从地面到天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机场正悄然改写城市命运。全球化加速推进,越来越多城市加码入局枢纽机场竞争,期待在加速联通世界中重塑经济地理与城市竞争力。一个普遍共识是,更高效便利的航空运输会成为带动贸易发展、人才流动、资源共享的全新动力源,进而创造面向未来发展的...
联想“稀土外壳”争议:美国能否靠回收提炼打破中国稀土封锁? - 天天要闻

联想“稀土外壳”争议:美国能否靠回收提炼打破中国稀土封锁?

背景:稀土出口管制下的“变相出口”疑云近期,联想推出的“稀土镁合金”笔记本电脑外壳引发舆论争议。据网友爆料,其外壳中使用的钇元素属于中国严格管控的7类中重稀土之一。尽管中国已对稀土出口实施限制,但联想通过将稀土加工成合金材料并嵌入笔记本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