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方向感虽受遗传因素影响,但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提升自身的导航能力。

如今,导航软件几乎成了人们出行时的必备神器。然而,即便有了如此强大的辅助工具,仍有一些人常常分不清东南西北,稍不留神就会在大街小巷中原地徘徊,甚至在熟悉的环境中也会迷失方向。为什么他们的方向感这么差呢?


图源:pexels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类认路主要是靠大脑中的4种特殊细胞,分别是位置细胞、方向细胞、边界细胞,以及网格细胞。
位置细胞:像是大脑里的定位书签,到一个地方自动打卡,负责“记住”你去过的地方;
方向细胞:大脑里内置的指南针,帮助你在路口决定是左转还是右转;
边界细胞:负责感知周围的边界,比如墙壁的远近、街道的尽头等,提示你前方有障碍,谨防碰撞;
网格细胞:充当导航团队中“绘图员”的角色,将位置细胞、方向细胞和边界细胞提供的信息整合起来,绘制出一张完整的“大脑地图”。
其中,位于大脑海马体的位置细胞是决定方向感的最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方向感差的人,他们的海马体在处理空间信息时,活跃度明显低于正常人。就好像手机导航软件,别人一打开就能精准定位、规划路线,而方向感差的人却显示 “正在加载”。
具体来说,位置细胞在方向感差的人群中,可能无法有效地整合来自不同感官(如视觉、运动觉)的空间线索,从而影响空间信息的准确编码和记忆。


图源:pexels
方向感会遗传吗?科学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方向感较差,他们的子女出现向感差的概率会明显增高。
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了一项关于方向感的测试,结果发现同卵双胞胎在测试结果中展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要么两人都方向感优异,要么都容易迷路。这也表明人们的方向感的确会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有趣的是,生物学家认为,方向感差在远古时期可能是一种生存优势。
在原始部落中,方向感好的人往往会被派去探索未知领域、狩猎和采集,他们需要在广阔的地域中找到资源并安全返回,这种探索行为也让他们面临更多危险。
相比之下,方向感差的人不会冒险进入未知的领域,而倾向于在部落附近寻找食物,这种行为模式有效降低了遭遇致命危险的可能性,让他们的生存几率得以提升。久而久之,“方向感差”的相关基因在种群基因库中留存了下来 ,遗传给了后代。


图源:pexels
日常行走时,周围的环境会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视觉线索,比如街道两旁的店铺招牌、建筑物的形状、道路的弯曲程度等。这些线索就像路标一样,帮助我们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行进方向。方向感差的人,在行走过程中,应该多留意周围的地标建筑,强迫自己记住这些关键的视觉线索。
在出行前,可以使用地图软件规划好路线,在地图上查看自己要去的地方附近有哪些大型建筑、公园或商场,并记住它们的位置。这样,在实际行走过程中,你就能更容易地找到这些地标,并利用它们来判断自己的方向。
此外,保持积极的心态也很重要。每次迷路时,不妨把它当成“大脑导航系统”的一次特训课。静下心来观察四周,激活记忆,让记忆中的地标重新连线,而你此刻每一次的方向调整,都会让大脑绘制更精确的认知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