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李远兵:给高温行业穿上隔热“羽绒服”

2024年09月06日22:50:19 科学 3165

极目新闻记者 赵贝

推开门,一个圆柱形陶瓷坩埚、一块隔热耐火砖、两袋隔热棉,扑入眼帘,这些耐火材料制品,常年摆在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李远兵教授办公室的显眼处,因为“起身就可以拿到,方便随时研究”。

日前,武汉科技大学二级教授李远兵入选“楚天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他带领团队研制的国内首款超高温隔热耐火砖,最高使用温度可达1800℃,为高温行业穿上了多功能“羽绒服”。

“楚天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李远兵:给高温行业穿上隔热“羽绒服” - 天天要闻李远兵

一块浮在水面的砖,把我吸引到“材料”上了

“做科研,首先要有兴趣。”李远兵用一个词概括自己从事耐火材料研究的初衷。

1988年,李远兵高考。原本对医学感兴趣的他,却因一件非常偶然的小事,对“材料”产生了好奇,并决定要“研究”一下是怎么回事。

“我有一个堂哥,当时在老家的工业局上班,那个暑假,我因为填志愿的事儿苦恼。有一天遇见他,他跟我说,‘你可以试一下工业方面的专业’。”李远兵回忆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得一些细节,“堂哥拿出半块红颜色的砖,丢到水池里,砖居然漂起来了,浮在水面上。我以前见过的砖,丢水里,马上就沉底了。那是我第一次见漂浮的砖,就特别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堂哥告诉他,这就是工业材料的区别,而且还给他支招:“如果你想学,武汉就有一个大学,研究‘材料’很专业,你可以试试。”

于是,原本对“材料学”一无所知的李远兵,一开始只想弄清楚“砖头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就填报了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耐火材料专业,并被录取。

进入大学以后,李远兵很快就弄清楚了暑假困扰他的“一块漂起来的砖”的问题,但他也因此对材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科毕业后,李远兵考取本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硕士,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材料学博士,博士毕业留校从事耐火材料研究,直到现在。

“遇到什么问题,我就想弄清楚怎么回事,虽然从事材料学学习和研究是偶然,但随后对它的兴趣,决定了我在这一领域一直走下来。”李远兵说,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一开始是兴趣,最后要靠坚持和创新。

“楚天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李远兵:给高温行业穿上隔热“羽绒服” - 天天要闻李远兵和学生交流

耐1800℃高温,相当于给高炉穿“羽绒服

李远兵留校任教后,主要从事课堂教学和实验室研究工作,第一次把实验室成果变成产品,也很偶然。

“2007年,我们学院一个老师跟我说,河南有一家矿业企业,有一批尾矿需要处理,但企业技术有限,于是找到武汉科技大学寻求帮助,那个老师那段时间比较忙,问我有没有兴趣试一下。”李远兵说,“我一口答应,立即启程去现场,经过试验发现那批尾矿可以提炼隔热棉,于是企业立即行动,当年就生产了30吨隔热棉,让企业起死回生。”

此后,李远兵就把科研的目光投向市场,不断寻找科研成果的应用场景。2023年7月,李远兵团队研制的国内首款超高温隔热耐火砖,在宜兴摩根热陶瓷有限公司批量投产,最高使用温度可达1800℃,达到国内最高水平。

在我国,多数工业炉的炉壁由保温层、隔热层和工作层组成。每一层根据功能不同,需用耐火砖、隔热砖等不同类型的耐火材料构建。“层层叠加,导致炉壁增厚、蓄热增加,可利用空间减小,能耗大幅上升。”李远兵解释,“就像人在冬天,为了保暖御寒,给自己穿上保暖衣、毛衣、棉袄,虽然暖和,却臃肿不便。”

有鉴于此,李远兵团队花费十年时间,研制了这种能适应工业窑炉超高温的多功能轻质隔热耐火材料,集耐高温、隔热保温、高强度、高抗蚀等功能于一体,构造的炉壁厚度、重量只有原来的80%左右。

“这就好比给高炉穿了一件又轻薄又隔热的羽绒服。”李远兵介绍,这一款产品与市场上同类型产品相比,其隔热效果提升25%以上,强度提升20%以上,最高使用温度突破了传统轻质耐火材料瓶颈,达到1800摄氏度,是国内首款超高温隔热耐火砖。

“楚天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李远兵:给高温行业穿上隔热“羽绒服” - 天天要闻武汉科技大学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试车间

科技工作者要多和一线工人打交道

李远兵拿起地上一块隔热耐火砖,放在办公桌上,饶有兴致地说:“我因为一块水里漂浮的砖学了材料,又因为一处尾矿处理将实验室成果带到生产一线,直到全国首款超高温隔热耐火砖投产,我坚信科技报国和产业报国是分不开的,实验室成果如果找不到应用场景,科技报国也无法实现。”

因此,李远兵让他的博士生经常到工厂“学习”,和一线工人、企业管理者打交道,了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然后回到实验室寻找解决方案,再把方案拿到工厂,根据生产情况不断调整,直到达到量产标准,才算“成绩合格”。

“我认为,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教室、实验室、工厂,占用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的比例,应该是各占三分之一。”李远兵说,“我以前上过当,有企业提出需求,我们在实验室做出完美的样品,但拿到工厂去,根本没办法变成产品,给双方都造成很大困扰。只有不断到一线‘打磨’,才能把科研成果变成产业输出。”

“楚天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李远兵:给高温行业穿上隔热“羽绒服” - 天天要闻武汉科技大学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角

李远兵又拿起地上的一个陶瓷坩埚,这是他们曾经搁置了十年的科研项目,如今已打破国际封锁,实现完全国产替代。

“这是一个冶炼发动机叶片的耐火材料,简单说就是,制作发动机叶片,需要一个容器来装金属熔体,这个容器既要耐高温,又要不和高温金属熔体起反应。”李远兵介绍,早在2009年,团队就在攻关这项技术,但此前一直被国外垄断,团队的科研成果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场景。

“直到2019年,我国被国外‘卡脖子’,国内企业出现供应紧张情况,我们立即重启研究,并在一家企业找到应用场景,很快又实现量产。”李远兵抚摸着这个陶瓷坩埚,自豪地说,“现在,我们这款产品,已经实现国产化替代。”

尽管如此,李远兵仍然保持着一个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冷静和严谨。他说,耐火材料本质上仍属于传统行业,主要应用于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核能、航空航天等行业。李远兵寄语有志从事该领域的研究的年轻人,不离开本色和初心,不盲目追“热”,要主动隔“热”,像耐火材料一样做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的“保暖衣”。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获悉,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携手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并面向全球发布“未来人类十大议题”,聚焦人类文明演进的重大挑战与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 天天要闻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6月30日,华熙生物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推动行业进入以检测结果为宣传依据的时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张免受科学检验的必定属于伪科学。文章直指,在重组胶原蛋白的测量问题中,声称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就无法准确测量,就是一种典型的“免受检验策略”,试图让自己的主张免受科学检验和公共监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天天要闻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型糖尿病是我国主要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肝糖输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鉴定与糖代谢稳态调节密切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建立疾病预警体系和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周健团队、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 天天要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上,围绕AI时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脑机接口与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认为脑机接口将引领医疗新变革,是解决未来重大医疗需求的关键路径,脑机接口的突破性进展将出现在医疗康复领域。郑海荣以科幻电影《阿凡达》中通过意...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 天天要闻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如今,无人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不管是用于拍摄壮丽风景,还是助力农业喷洒农药,它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可谁能想到,这小小的无人机,一旦不受控制地乱飞,就会成为机场安全的巨大威胁。 ....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 天天要闻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职引未来】 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到这些地方就业,青年学子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又将收获怎样的人生体验?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新颖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青年学子收获的不仅是...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 天天要闻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我叫于野,今年24岁,陕西宝鸡人。 父母望子成龙,希望我考上大学,可我却贪玩无心读书,16岁就下工地干起了塔吊司机,如今已是一个8年塔吊经验的老司机了。 开塔吊被称为高危中的高危....
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理想充电桩突破15000根 - 天天要闻

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理想充电桩突破15000根

【太平洋汽车 行业频道】近日,理想汽车宣布,截止至2025年6月30日,理想超充桩数量突破15000根,且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在此前,李想本人也曾发社交媒体表示,之所以近两年加速建设充电站,主要是先为理想的纯电用户们持续打造没有里程焦虑的用车环境。未来,理想还将持续在高速和城市中建设更多更好的理想超充站。 值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