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寻踪:一本杂志的“宇宙探索”

2023年04月24日20:55:01 科学 1159

新华社兰州4月24日电(记者崔翰超 张玉洁)在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引发热议之时,它的原型、曾被称为中国不明飞行物(UFO)“第一刊”的《飞碟探索》正在经历顺应时代的改变。

对很多科幻迷来说,《飞碟探索》打开了他们仰望星辰大海之窗。杂志创刊于1981年,那时的人们对知识极度渴求。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对不明飞行物的热潮也漂洋过海而来。

这本主要刊载国内外有关各类不明飞行物文章的杂志,发行量最高时达34万册。创刊号里的文章极具时代特点:《UFO是真的吗?》《关于外星人的模样》《从航空器发展看飞碟的可能性》……

星河寻踪:一本杂志的“宇宙探索” - 天天要闻

《飞碟探索》杂志(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

1984年,钱学森曾致信《飞碟探索》。他在信中写道:“国内国外对UFO有不少人感兴趣,是客观现象,但也有争议。所以是个社会问题,要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研究。”

题为飞碟,意在探索未知世界。这本杂志成为很多读者的“启明星”,在它的影响下,仰望星空成为很多读者一生的志趣。

51岁的张满溪清晰记得与《飞碟探索》的初次相遇。在陕西一个小城邮局旁的杂志摊,10岁的小女孩无意翻到了这本杂志。从奇形怪状的不明飞行物到失落的玛雅文明,杂志里的世界与小人书里的故事如此不同,她一下子入迷了。

“这本杂志让我始终对未知保持好奇,我也因此养成了专注、爱钻研的习惯。”张满溪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几百本《飞碟探索》,睡前翻看旧杂志已成习惯。

编辑钱茹是2000年进入《飞碟探索》编辑部的。此前,星空对她而言只是大自然的浪漫。

“数不清的稿件和读者来信把我们不断拉向宇宙深处。”她开始和读者、科研工作者一同观察星象,也曾循着来信的线索前往祖国的天南海北寻觅“天外来客”的踪迹。

“宇宙如此之大,我们是否孤单?”探寻这个问题,成了钱茹和读者的共同追求。

星河寻踪:一本杂志的“宇宙探索” - 天天要闻

4月13日,《飞碟探索》编辑钱茹在工作。 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

那时,不少飞碟爱好者痴迷于此。可经过编辑部同事的查证,发现许多貌似地外文明的线索很可能只是大气现象、飞鸟、人工制品,甚至镜头下的光斑。“虽然我们对太空充满好奇,但都要以科学、辩证的思考作为基础。”钱茹说。

几十年间,时代飞速发展。《飞碟探索》也迎来新的发展。2020年,《飞碟探索》在休刊一年后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再会。再看目录,有《天宫空间站——太空闪耀中国智慧》,也有《从二里头到三星堆:探秘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

“转型后,我们主要做严谨的科普内容,带读者了解国内外的前沿科技。”编辑马文若儿时也曾幻想与地外文明接触,3年前进入编辑部后,她发现杂志已与过去大不同。

马文若介绍,过去杂志内容以国外的未知现象为主,现在国内的科研发现则占据了大部分版面,文章包括天文、考古、生命等多个学科领域。

星河寻踪:一本杂志的“宇宙探索” - 天天要闻

4月13日,《飞碟探索》编辑马文若在工作。 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

从科幻到科普,从国外到国内,背后是我国科研水平快速发展和群众科学素养的持续提高。

儿时受到《飞碟探索》启蒙的马瀚青如今成为遥感科学博士。在他眼里,科技不仅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我国在航天、大飞机等领域的成就,已不再局限于科研,而成为全社会的热议话题。

“科技服务社会更有意义,科普工作就是一个科学指导生活的过程,在提升大众科学认知的同时,也为下一代播下科学的‘火种’。”马瀚青说。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期刊出版中心总经理王铁军介绍,《飞碟探索》杂志复刊后,加强了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举办了多场以“科学家做客读者直播间”为主题的科普直播活动。“未来我们还会推出更多科普作品,继续向未知进发。”他说。

“现在空间站都上太空了,未来的目标必定是星辰大海。”钱茹始终坚信,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永无止境,问题的答案就藏在群星之间。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月球盖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 天天要闻

月球盖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在月球盖房子,要从地球上运建材吗?长期留驻月球,饮用水也要地球“发货”、飞船“快递”吗?“不用!”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安徽合肥的地球深空探测实验室时,记者从科研人员口中听到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月壤3D打印系统设备。
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 - 天天要闻

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

新华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新华社记者郭晨、班娟娟、姚远在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条孕育了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的“量子大街”。过去的10多年里,方圆几公里内,一个拥有中电信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代表性企业的量子产业集群在此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量子科...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获悉,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携手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并面向全球发布“未来人类十大议题”,聚焦人类文明演进的重大挑战与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 天天要闻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6月30日,华熙生物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推动行业进入以检测结果为宣传依据的时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张免受科学检验的必定属于伪科学。文章直指,在重组胶原蛋白的测量问题中,声称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就无法准确测量,就是一种典型的“免受检验策略”,试图让自己的主张免受科学检验和公共监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天天要闻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型糖尿病是我国主要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肝糖输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鉴定与糖代谢稳态调节密切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建立疾病预警体系和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周健团队、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 天天要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上,围绕AI时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脑机接口与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认为脑机接口将引领医疗新变革,是解决未来重大医疗需求的关键路径,脑机接口的突破性进展将出现在医疗康复领域。郑海荣以科幻电影《阿凡达》中通过意...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 天天要闻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如今,无人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不管是用于拍摄壮丽风景,还是助力农业喷洒农药,它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可谁能想到,这小小的无人机,一旦不受控制地乱飞,就会成为机场安全的巨大威胁。 ....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 天天要闻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职引未来】 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到这些地方就业,青年学子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又将收获怎样的人生体验?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新颖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青年学子收获的不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