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物质个体来说,它即是构成更高级物质个体的基本材料,又是由更低层级的物质个体所组成,而且振动是物质个体的本质属性,所以任何物质个体或任何层级的物质个体的振动都是相同的。在这里,振动相同指的是振动频率相同。所有物质个体的振动频率相同,但是不同物质个体的振动域或振动范围存在着不同,所以不同的物质个体的振动强度也就不同。
振动强度发生改变的原因就在于物质个体的振动域发生了改变。构成物质个体的最底层的物质个体拥有范围最大的振动域,这也就是说,本来的情况下低层级的物质个体拥有比更高级物质个体的振动域更大的振动域。但现实的情况是低层级的物质个体被包含于高层级的物质个体之内,或者说,范围更大的低层级的振动被包含于范围更小的高层级的振动之内。因此,组成更高层级的更低层级的物质个体的振动拥有更高的压缩率,压缩率越高则振动的强度也就越高。这也就是说,自振动拥有比共同振动更高的振动强度。这样一来,物质的层级也就有了方向性,拥有多层级结构的物质个体的强度从内而外是逐渐降低的,从外到内是逐渐加强的。
测量者要想测量某一物质个体的位置,就必须先测得这一物质个体的体积,因为没有的也就没有位置。因此,测量者对物质个体的体积的测量,就是对除去物质个体的自振动或共同振动的低层级自振动的测量,这也就是说,某一物质个体的体积就是组成这一物质个体的所有低层级物质个体的振动域的和。这也就是说,测量物质个体的体积或位置就是分辨和区分不同强度的振动,或者说就是探测到更高强度的振动后剥离低强度振动。
现在的问题是物质个体总是拥有比观测手段更低层级的振动域或更高强度的振动。观测者拥有或运用某种确定的观测手段只能观测某一层级确定的物质个体。某一观测手段所观测到的物质个体就是由低层级的共同振动和低层级的自振动组成的,低层级的自振动包含于低层级的共同振动之中。当观测手段的尺度大于振动域的尺度时,测量者对物质个体的体积或位置的测量是准确的;当测量手段的尺度小于振动域的尺度时,测量者对物质个体的体积或位置的测量就不准确。这也就是说,测量者尺度与被测量者振动域尺度的比值越大,那么测量就越准确;测量者尺度与被测量者振动域尺度的比值越小,那么测量也就越不准确。
所以我们也就可以说,测不准原理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某些尺度下测不准原理更容易被测量者觉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