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 | 反思科研工作带来的碳足迹

2022年09月28日10:37:35 科学 1104

外刊 | 反思科研工作带来的碳足迹 - 天天要闻

科研工作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其对能源、电力和电信服务的使用,也无形中造成了大量能源消耗。近日,《科学美国人》刊发了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为什么相信科学》一书作者娜奥米·奥莱斯科斯(Naomi Oreskes)的文章指出,科学研究可能是极其昂贵的,因为其产生了巨大的碳足迹。


外刊 | 反思科研工作带来的碳足迹 - 天天要闻

原文 :《科学美国人》:反思科研工作带来的碳足迹

编译 | 李彦文

图片 | 网络


科学的价值是什么?它不仅通过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东西,而且以超越物质利益的方式加深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让我们感觉到与浩瀚宇宙的联系、与大自然力量的关系。但科学也是昂贵的,最近一些研究人员就科学的一项特殊成本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碳足迹


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使用了大量的碳基能源,并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加速了我们当前的气候危机。所以,科学家们在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同时,也在对世界造成一些损害。在最近的一项计算机科学案例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员斯蒂文·贡扎雷·蒙瑟瑞特(Steven Gonzalez Monserrate)认为,该研究领域,尤其是计算机云存储和数据中心的环境成本是巨大的,而且还在上升。他认为,云计算是一种“碳巨兽”:一个数据中心的用电量相当于5万个家庭的用电量。整个云的碳足迹比整个航空业还要多。


外刊 | 反思科研工作带来的碳足迹 - 天天要闻

蒙瑟瑞特研究的碳问题并不局限于计算机科学。大型天文台和天基望远镜都是大型碳排放装置。今年早些时候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世界上领先的天文台在其服役周期中将产生约2000万公吨二氧化碳当量。在宣布研究结果的新闻发布会上,两位作者表示,如果世界要在2050年之前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天文学家必须将研究设施的碳足迹减少至1/20。这可能意味着要少建造大型天文台。当这些研究人员分析他们自己的设施——位于法国图卢兹的天体物理学和行星学研究所(IRAP)时,他们发现设施内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为每年28公吨二氧化碳当量,而法国公民的人均排放量为每年4.24公吨。


其他科学家则专注于研究会议的碳足迹。气候科学最重要的集会之一是通常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年会。气候模拟专家米勒恩·克劳沃(Milan Kl?wer)和他的同事计算出2019年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议与旅行相关的碳足迹为8万吨二氧化碳,每位出席会议科学家约为3吨。人均排放量几乎相当于墨西哥人均年排放量。克劳沃提出了减少足迹的建议:将会议转移到美国中部城市以缩短行程,每两年举办一次,并鼓励线上参与。总的来说,这些改变可以减少90%以上的旅行足迹。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曾表示,计划未来轮流举办会议,并采用混合会议形式。


外刊 | 反思科研工作带来的碳足迹 - 天天要闻


但是,天文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分析表明,是研究,而不仅仅是旅行,扩大了科学的碳足迹。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艾玛·斯特鲁贝尔(Emma Strubell)和她的同事在一项尚未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碳预算的角度来看,训练神经网络所花费的大量能量“最好分配给一个家庭取暖”。生物信息学、语言建模和物理学等领域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这是一个难以面对的现实。但是,留给人类防止气候灾难的时间越来越少,科学家们将不得不寻找方法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完成更多的工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20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外刊 | 反思科研工作带来的碳足迹 - 天天要闻


拓展阅读

外刊 | 儿童为什么不愿主动寻求帮助?

外刊 | 战胜全球饥饿,还须粮食体系长期转型


外刊 | 反思科研工作带来的碳足迹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简牍探中华》独家公开马王堆汉墓最新研究成果 - 天天要闻

《简牍探中华》独家公开马王堆汉墓最新研究成果

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内容丰富的简帛文献……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数以万计的文物,全方位展示了西汉时期经济、艺术、医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它们的主人是谁?将为我们诉说怎样的历史故事?4月6日晚八点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
科普与春趣共舞——曲靖市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进广场活动 - 天天要闻

科普与春趣共舞——曲靖市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进广场活动

为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全民科学素养,4月3日,曲靖市科技馆在金陵湾爱情小镇举办“科普大篷车进广场”活动,市民们不仅近距离体验了丰富的科普展品,还亲手制作并放飞风筝,在趣味互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伊始,科普大篷车便
“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简历 - 天天要闻

“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简历

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走廊尽头,82岁的黄令仪依然保持着清晨六点打卡的习惯,当她布满皱纹的手指在EDA软件上绘制电路版图时,监控屏幕的蓝光映照着老人专注的面庞,仿佛在为这个时代篆刻一部特殊的史诗—那些跳跃在硅基世界里的0与1,正在诉说一
AI也有人格面具,竟会讨好人类?大模型的“小心思”正在影响人类判断 - 天天要闻

AI也有人格面具,竟会讨好人类?大模型的“小心思”正在影响人类判断

新智元报道 编辑:英智【新智元导读】最新研究发现,LLM在面对人格测试时,会像人一样“塑造形象”,提升外向性和宜人性得分。AI的讨好倾向,可能导致错误的回复,需要引起警惕。你是否想过,LLM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LLM在被研究人员测试时,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在面对那些旨在评估人...
“双一流”高校迎来“百亿”身价副校长 - 天天要闻

“双一流”高校迎来“百亿”身价副校长

范代娣在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颁奖现场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嘉伟 陕西报道4月3日,陕西省政府官网最新一批人事任免通知显示,从今年4月1日起,任命范代娣为西北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 天天要闻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4月1日,缅甸全国鸣笛1分钟,哀悼在3月28日强震中遇难的人们。这场地震是全球大陆近十年来震级最强的一次,震源深度30千米,破坏力巨大。震中距离缅甸人口密集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只有17千米,多座文化古....
98.7%人类消失!中国发现:祖先曾仅剩千余人,熬过11万年绝境 - 天天要闻

98.7%人类消失!中国发现:祖先曾仅剩千余人,熬过11万年绝境

在人类漫长而曲折的进化历程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如今,中国科学家们的一项惊人发现,正在为我们揭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人类祖先曾面临灭绝的边缘,而他们顽强地挺过了长达11万年的绝境。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我们对人类演化的认知,更让我们深刻
研究发现黑猩猩会根据灵活性来选择工具的材料 - 天天要闻

研究发现黑猩猩会根据灵活性来选择工具的材料

来自牛津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民族志学院、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坦桑尼亚珍·古道尔研究所、葡萄牙阿尔加维大学和波尔图大学以及莱比锡大学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发现,坦桑尼亚贡贝河国家公园的黑猩猩在制作工具时使用了一种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