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有约|“雾绕双星”:宇宙中发现两个罕见的恒星系统

2022年07月15日10:34:24 科学 1201

清华大学天文系祝伟教授牵头的国际团队近日宣布在宇宙中发现两个罕见的恒星系统。该系统均是由两颗互相绕行的中央恒星组成,被气体和尘埃盘包围,且该盘与中央恒星的轨道成一定角度,呈现出“雾绕双星”的奇幻效果。

这两个被命名为Bernhard-1和Bernhard-2的新天体发现的论文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

星空有约|“雾绕双星”:宇宙中发现两个罕见的恒星系统 - 天天要闻

科研团队制作的双星系统效果图。(由科研团队供图)

原行星盘是在新形成的恒星外围绕的浓密气体。据了解,由于双星及其原行星盘是从同一个巨大的旋转星云中凝聚而成,因此该盘通常与恒星的轨道位于同一平面上,就像太阳系中大多数行星和卫星的轨道位于同一平面上一样。但宇宙中仍存在一类罕见的双星系统,即环绕双星的原行星盘与恒星的轨道平面成一定角度。

祝伟介绍,由于这种倾斜,原行星盘会像陀螺一样摆动,这种运动称为“进动”。当“进动”发生时,原行星盘就会在地球和恒星之间移动,每隔数十年就会绕双星一周,导致双星整体的亮度发生规律性变化。此外,由于原行星盘的遮挡效应,双星的总亮度还会发生周期性变化,产生一种独特的光变曲线。Bernhard-1和Bernhard-2这两个新发现的天体便是这一类的罕见双星系统。

科研团队观测发现,Bernhard-1每192天里有112天处于变暗的状态,而Bernhard-2每62天里有20天处于变暗的状态。从地球上看,这些变暗的状态表明,每个双星中的一颗恒星正在圆盘后面移动。当恒星重新出现时,系统的亮度就恢复正常。

祝伟说,这两个双星系统距离地球3000光年至1万光年,拥有20厘米或20厘米以上口径望远镜的爱好者可以看到它们亮度变化的过程,但遗憾的是,现有望远镜还无法区分双星和原行星盘。

“发现这种稀有而奇特的系统对于我们了解行星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祝伟表示,由于原行星盘是行星的发源地,该双星系统的出现将帮助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地研究不共面结构天体与其产生的行星系统问题,“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此类稀有天体的发现。”

策划:刘心惠

魏梦佳、杨梦涵

编辑:连长燕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北京分社 联合制作

星空工作室 出品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Science | 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 天天要闻

Science | 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引言在人类基因组中,有一片广袤而神秘的“禁区”,它占据了每条染色体的核心位置,却长期以来让我们束手无策。这片区域就是着丝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满了高度重复的DNA序列,结构复杂多变,让传统的基因测序和分析技术在此屡屡碰壁。然而,这片“禁区”却掌握着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能否被精确...
Nature | 人类心智的“源代码”:AI如何学会像我们一样思考? - 天天要闻

Nature | 人类心智的“源代码”:AI如何学会像我们一样思考?

引言人类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让我们在清晨纠结于吃什么早餐,也能驱动我们去攻克癌症、探索遥远的星辰。我们能从寥寥数次的演示中学会舞步,能进行复杂的因果推理,还能被无尽的好奇心驱使去创造艺术和科学的奇迹。这种举重若轻、触类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义了我们之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能 (AI) 和...
著名情报学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岁 - 天天要闻

著名情报学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岁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图书馆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家保密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七
刚刚!中国电信和政府组建一家公司,这个公司来头不小! - 天天要闻

刚刚!中国电信和政府组建一家公司,这个公司来头不小!

近日,海南省政府与中国电信共同组建的海南数据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相信大家看到这都会好奇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中国电信又有什么大动作了吗?下面我们就展开来聊聊吧,仅供参考哦!解决行业痛点。以往的中小企业想用现实数据来优化生产流程,却面临合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 天天要闻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上,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迈克尔·本顿)教授围绕“三叠纪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