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2022年07月02日14:57:11 科学 1495

当你去细心观察宇宙的时候,就会发现大部分天体的形状都是球体,虽然有些球体看起来不是那么圆,比如长得像“核桃”一样的土卫六,但是从根本来说,大家还是非常相似的。而当人类发现球体的奥秘时,就一直在尝试,怎样把它打磨得更加完美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宇宙中的球体

那么,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依然有偏差。

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

球体状的东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并且从咱们的肉眼来看,那些普通的球体就已经很圆了,但是在科学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严格要求下,普通的球体就有些上不了台面了。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圆滚滚的台球

正因如此,科学家想打造出一种最完美的球体。据悉,这个打造的过程长达5年,先后投入了200万欧元左右。

在这个“完美球体研究组”当中,有来自各国、各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他们在一起合作商议,为的就是让该项目进展得更加顺利。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在对最完美球体做测量

这个制造完美球体的项目代号为“阿伏伽德罗”,阿伏伽德罗本身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著名的阿伏伽德罗定律就是出自他的研究。而为了能让这颗球体更加完美,科学家从规划打造过程到选择材料,都十分用心。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阿伏伽德罗

许多人可能不理解,不就是造个球体吗,能有这么多困难

实际上,打造完美球体的第一步,就是测量球体的体积,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使用高精度干涉仪,还要使用光学晶检器

前者的目标是测量数万个球面的点,后者则是检测组成球体的“原子”之间的距离和结构。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需要测量原子距离

可见,这计算球体的体积可不是用公式随便代入一下就搞定了,而是已经深入到微观层面了,与其说是在测量,不如说是在给这个球体做解剖手术。

在确定了体积的模型之后,就要寻找合适的材料,挑来选去最终确定了使用硅28,这原材料还是使用离心机分离出来的。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前后经历了几次失败,最终才得到硅28制成的晶体。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硅元素

到这儿还没结束,因为虽然打造的时候是按照前面的计算来规划的,但是这个球体依旧不够完美。因此,最后一步就是“打磨”。

咱们中国人总说“玉不琢,不成器”,而在这些科学家眼中,这颗球也是不打磨,就不完美。

并且这种打磨是非常精细的,不是利用机器,而是人工。就这样,一众人围着这颗球忙活了很久,最终将其直径控制在了93.75毫米,让其圆度达到了0.3纳米。

简单来说,这个“球体”的表面上任何一个点,到其中心的距离,误差都能够控制在3倍的原子直径当中。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手工打磨

可见,虽然耗时五年,并且有这么多专业人士的助力,但是这个最完美的球体依旧有偏差。即便这个偏差从我们的肉眼来看是根本看不出来的,可是依旧不能将其断定为“完美”。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看似完美,仍有误差

说到这儿,可能大家会觉得这种实验完全就是在浪费时间,毕竟早在实验的开始,科学家就想到了,当尺度从微观层面出发,这个球就不可能做到完美。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一定要费时费力地打造它呢?

一千克到底有多重?

大部分人小时候都听过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那就是“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块”哪一个更重。那时,可能许多人会脱口而出铁块更重。如今我们虽然知道了这就是一个文字游戏,但是对于一千克到底有多重,又是如何被定义的问题,我们还是不甚了解的。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关于1千克的脑筋急转弯

因此,科学家打造的这颗直径为93.75毫米的球,其实就是为了来“定义千克”。这颗球的重量为1千克,它在诞生之后被用来和几个国家的“千克原器”进行比较,验证这些千克原器到底够不够精准。

要知道,各个国家的千克原器虽然在诞生之初是标准的,但是它们会随着环境的影响,渐渐地出现误差

资料显示定义“千克”的实物,是一块用90%铂10%铱打造的标准砝码。但这种实物基准容易受环境影响,法国的IPK过去100多年来增重了50微克,导致与质量有关的测量出现偏差。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千克原器

可见,此前的一千克已经不适用于现在了,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计量委员会决定,要将一千克的精确度再次提升,使用普朗克常数为基准,来重新定义质量单位。

在这种情况下,全世界的千克原器都迎来了变革和校准,人们矫正千克的时候也不再会使用到大K,而是使用基布尔秤。

对于这种变化负责计量校准的斯多克表示,“诺贝尔奖得主夏尔·爱德华·纪尧姆认为目前的千克定义可以用1万年,这显然过于乐观了。我不确定这会不会是最后一次重新定义千克,但新定义应该足以用上一段时间。”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基布尔秤的结构

综上所述,不论是那个接近完美的球,还是科学家做出的一些其他工作,本质上都是为了让基本单位实现量子

这在普通人看来有些多此一举,毕竟千克再怎么精确,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似乎都很轻微。但是在科学家看来,这是为了助力未来科学发展必须要做的事情。

为什么要将计量单位量子化?

首先,随着人类的科技进步,诸多高端领域对于精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些领域当中往往要求误差越小越好。这种误差可不是肉眼能否分别这么简单了,就是要近乎于完美才可以,毕竟基本单位必须要在物理上得到复现,不能只是理论上完美,一到实验中,就出现各种偏差。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高精度领域需求

其次,就是我们如果一直用现实中的大K来定义单位,那么就要接受它在日常环境中的破损和变化。千克原器的变化往往是我们始料未知的,如果每年都对它进行测量和校准,也很耽误事。

最后就是此举其实是人类科技进步的表现,过去我们虽然也知道量子化会更加标准,可是却没有那种条件。

如今虽然也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好歹在不断接近了,所以为了能让基本单位显得更加“科学”,重新定义是很重要的。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将单位量子化

其实人类在追求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做了许多看起来似乎没必要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哪怕过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都不可能得到完美的结果。但是我们却必须要去做,因为有时候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探索的过程。

完美虽遥不可及,但追求永无止境

以咱们普通人的视角来看,打造完美球体似乎没什么用,同理,不停地计算圆周率或者实验逼近绝对零度也没什么意义。

但实际上,诸多璀璨的理论成果,都是在这些实验中诞生的,人类其实不是在追求完美的“果”,而是想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到更多的“因”。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最完美球体”

圆周率来说,咱们都知道它是一个不循环小数,所以哪怕再怎么算,也不会从中找到任何的规律。可即便是这样,科学家依旧会使用超级计算机,来算出小数点后的更多位。

这不仅凸显了人类坚持探索的恒心,对验证计算机的性能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像绝对零度的实验也是,我们只能无限地接近零下237.15℃,却永远无法达到它。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人类对圆周率的探索

可是科学家不会因为知道“实验没有大结局”就放弃实验,因为许多真理都是在看似无意义的探索中得到的,它需要长久的积淀。其实这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也适用于我们的人生,毕竟完美虽遥不可及,但追求永无止境。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体吗?科学家打造的最完美球体,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闻

探索永无止境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闻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全自动插秧机。今年的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工作人员为插秧机装好秧盘后,只需进行简单设置和遥控启动,插秧机就能自动作业,将装载的秧苗持续插入稻田。临近稻田尽头,插秧机会自动掉头,在返程中继续插秧。几趟来回后,工...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 天天要闻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近日,关于杨幂论文的争议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杨幂所提交的论文查重率异常低,仅为0.9%,且字数远远达不到发刊标准,这不禁让人对其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产生质疑。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论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这一发现更是加剧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为期53天的“嫦娥六号”任务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约5000千米处解锁分...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李兰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间的最美逆行人,70多岁高龄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横在脸上,令人看了无比的心酸,无比的感动。如今,李兰娟院士和爱人郑树森院士创办的“树兰医疗”两次冲击港股IPO,合计估值约80亿。科
从开伞到落地 如何准确捕捉“嫦娥六号”图像? - 天天要闻

从开伞到落地 如何准确捕捉“嫦娥六号”图像?

今天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采用的是特殊的“打水漂”返回方式,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景象测量分队在着陆场布设多台小型无人测控设备,构建起了一道...
嫦娥六号,到家!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到家!

今天,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探测器已于本月初先后完成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等工作。欢迎回家致敬追梦的中国航天来源:央视新闻、央广网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AI技术厉害在哪?业内人士:将支持虚拟员工等未来智能产品创新 - 天天要闻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AI技术厉害在哪?业内人士:将支持虚拟员工等未来智能产品创新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记者注意到,在本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各获奖项目中,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相关联的项目明显增加,涉及多语种智能语音、智能车联网、智慧高速、超级计算等应用场景。其中,“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