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2022年06月25日03:52:38 科学 1246

从1969年美国首次完成人类登月开始,到1972年,美国一共完成了6次登月行动。

但直至今日,五十年的时间里,除了这6次有明确记录的登月行动外,人类再也没有踏足过月球的土地。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美国阿波罗十一号登月照片

有的国家可能是碍于科技、技术等原因,但即便是过去在3年内完成6次登月的美国,在这五十年间也不再派人前往月球。

是月球上有什么神秘力量吗?还是说人类最初的登月就是一场骗局

让我将目光投向月球、投向过去,来看看人类如今为何不再亲身踏足月球。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从地球直接观测的月球画面

相生之月

月球,或是说月亮,只要夜晚降临,我们总有机会在深邃的天幕中发现它醒目的身影。

作为太阳系中体积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的半径仅仅只有地球的五分之一,质量更是不到地球的十分之一,其最大特点便是会围绕地球自行旋转。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月球与地球存在很大体型差异

关于月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假说推测月球实则与地球本为一体,后因陨石与地球的碰撞导致月球从地球分离;也有论点提出月球与地球可能自太阳系形成时就相互独立存在,后来月球被地球引力捕获才慢慢成了地球的卫星。

但不论是哪种理论,比起远在以光年为单位计算距离的其他行星,月球确实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其距离仅有38.44万千米

这不仅使得它成为了我们人类最早认识的外星球,也成为了我们为数不多可以直接探索的外星区域。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月球是人类最早观测的星球

月球表面分布着大量由暗色火山喷发出的玄武岩熔流形成的广阔平原,如今我们称那为月海”。

不过虽说名字带个海,但其实里面一滴水都没有,是满满的各类矿物稀有元素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月球表面存在许多陨石撞击留下的坑洞

同时月球也因为受到地球的引力影响,存在“潮汐锁定”现象,这种现象最直观的反应就是该星球自身的自转公转周期相等,因此月球的某一面会一直面向我们,这也使得月球有一部分区域存在永夜现象。

自远古时期开始,我们人类就已经学会了如何观测月球,并利用其规律推演出了许多科学理论,登上月球的祈愿不仅存在于许多神话故事里,也从那时起就根植在了我们的基因中。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人类最早的登月飞船阿波罗11号

登月的舞台

登月,一直是人类对探索太空的一大心愿,但人类的任何行动光有理想往往不足以推动它走向现实。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随着二战结束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世界自那时起可是被划成两瓣,一面是欧美,一面是苏联,一场没有硝烟的“冷战”就此拉开。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上世纪四十年代美苏冷战开始

不同于普通战争血与火的较量,冷战对于人类来说是一场灾难也是一个机遇

在冷战数十年间,人类的科技水平几乎是成几何式的增长,那是一个每天几乎都会出现数种乃至百种全新科技的时代。

而我们人类千年来的登月梦就是实现于这个疯狂的舞台上。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冷战时苏联发明用于太空的激光手枪

1955年美国率先提出了2年后向太空发射探测器的计划,但到了1957年苏联却领先一步,打开了人类宇宙的元年。

这颗由苏联送入地球轨道的人造物体,让当时的美国上下全体都充斥着不安焦虑

“如果那是一颗核弹会怎么样?”这就是冷战下人们的普遍思维,而在这种压力的促使下,美苏的太空竞赛正式拉开了帷幕。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冷战时期世界笼罩在核危机中

在苏联发射卫星的一年后,美国也成功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卫星,并与同年成立了如今著名的“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

而不甘示弱的苏联则于1959年再度领先美国发射了世界第一颗月球登录探测器“Luna2”,并在2年后的1961年4月,将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送入了太空,成为了第一个完成载人饶地球轨道飞行的国家。

而在三个月后,美国才将人类第二名宇航员艾伦·谢福德送入太空,这几轮的较量下来,随从科技成果上,两国几乎持平,但论成绩美国无遗是失败的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第一位进入宇宙的人类——尤里·加加林

于是,在1962年,美国时任总统肯尼迪发表了足以影响人类太空探索的演说——《我们选择登月》。

但讽刺的是仅在一年之前,肯尼迪才因太空项目投入预算太多而把登月计划给毙了,也正是加加林的成功,才让美国人不得不选择了这项弯道超车的登月计划。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肯尼迪发表登月演说

启程登月

在当时那个没有强大的电脑算力、没有先进AI的时代中,许多关于登月的技术环节都要人为的去操作、记录,而关于太空航行的许多知识,人们也只是处于一个刚刚摸到门路的阶段。

这样的条件无疑是给登月计划提升了不小的难度,可以说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登月就是一个自杀式的疯狂计划。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美国NASA总部

在最初的阿波罗计划实验阶段,为测试阿波罗一号的性能,三名宇航员就因为事故被活活烧死,而这场悲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工程时间紧张,研究人员图快而忽视了飞船的安全隐患

就是在这样充满悲剧的一次次实验中,美国在后续的1968、69年间,美国先后共计发射了四次阿波罗载人飞船,共完成了多次绕地球飞行绕月球的任务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美国宇航员绕月飞行时拍摄的月球照片

随后在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十一号搭载着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迈克尔·柯林斯三人成功登上月球。

在那之后,阿姆斯特朗也迈出了著名的“人类一大步”,完成了人类千年来的登月梦想,也为美国在美苏竞赛中扳回一成。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而在此次登月成功之后,美国在后续3年中共计又发射了6艘载人航天飞船前往月球,其中除了阿波罗13号因为意外损毁,其他飞船成功将美国的12名宇航员送达月球完成登月。

可以说此次的登月计划美国是疯狂的不惜一切代价的,但或许也正因如此,我们人类才能有亲身踏足月球的机会。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宇航员于月球插下国旗宣告登录计划成功

昂贵的一步

既然美国曾经能在3年内完成数次登月,那为什么美国如今不再派人前往月球了呢?

想问此类疑问的人不占少数,甚至有人就此怀疑美国登月是一场造假表演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多方质疑美国登月疑似影棚拍摄

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后续科学研究结果来看,美国几乎没有造假的可能性,如果美国敢在冷战期间搞登月造假这种操作,那苏联绝对不会放任这个打击美国的大好机会。

要知道当时苏联已经拥有了数颗人造卫星,想要监控美国太空登月并不困难,而且目前在月球表面仍能找到美国在月球的登录点遗址,这也是一项有力证明。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观测月球表面发现美国登月遗址

其实与其怀疑美国登月是否造假不如从另一个方面来考量一下,那就是“”。

千万别看登月说着就和发火箭一样,其实际要耗费的资金数额之庞大,光阿波罗这一项计划美国就投入了255亿美刀,召集科研工作者30余万人,整个项目一年就要消耗美国全年GDP0.57%

要知道这可是上世纪60年代的财报,如今2022年NSAS的年预算也不超过200亿美元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人类登月所需的设备与工程价格高昂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登月为美国带来的除了政治上的优势外,在科学技术领域其实没有太多收获,或者说收获的东西无法折算成实际效益

就比如,通过登月美国确实发现了月球上有许多地球上稀少的核反应材料,但问题在于哪怕使用如今技术成熟的无人机,你去一趟月球收集的那点核燃料恐怕还不够你的油钱。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火箭进入太空需要大量燃料提供动力

所以自苏联衰落后,美国已经不需要通过人为登月来进行政治宣传和科学研究了,而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成熟,探索月球的任务也可以交由机器人来处理,可以说除非未来人类打算殖民开发月球,不然再派遣人类前往月球探索的机会恐怕难见咯。

这样看来,与其花费高昂的财力追求人为登月这种表面工作,不如踏踏实实发展建设经济,相信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能带领人类仰望星空的一定是一个拥有强大实力的国家。

为何人类不再登月?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到底看到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正在收集月球样本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90%稀土中国掌控!美国7000万卖厂悔断肠?今我们技术卡它脖子 - 天天要闻

90%稀土中国掌控!美国7000万卖厂悔断肠?今我们技术卡它脖子

美国这会儿估计正对着空气拍大腿。20多年前7000万美元就卖掉的稀土工厂,现在想花7亿都买不回来。更扎心的是,全球90%的稀土话语权攥在咱们手里,它想造点像样的东西,还得看咱们脸色。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稀土这玩意儿,听着像土里的稀罕物,
清华大学韩敏芳教授团队:从实验室到应用转化,高性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理论与实践 - 天天要闻

清华大学韩敏芳教授团队:从实验室到应用转化,高性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理论与实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转换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其高能量转换效率和广泛的燃料适应性使其在能源领域具备了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分布式发电、便携式能源装置和大型电力系统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平板式SOFC电池堆重复单元(CRU)及千瓦级电堆实物图▲ 2011~2020 年全球SO...
颠覆医学!AI帮助无精男喜当爹,800万扫描找出3个生命火种 - 天天要闻

颠覆医学!AI帮助无精男喜当爹,800万扫描找出3个生命火种

专注AIGC领域的专业社区,关注微软&OpenAI、百度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大语言模型(LLM)的发展和应用落地,聚焦LLM的市场研究和AIGC开发者生态,欢迎关注!全球著名媒体CNN消息,一对国外夫妇饱受18年不孕不育折磨,主要原因是丈夫患有无精症,精液中无法检测到精子,而这是导致男性不育的罕见病症之一。在传统检查中,即使...
罕见!今年三伏天近10年来最短 - 天天要闻

罕见!今年三伏天近10年来最短

7月7日,小暑,迎风穿夏,寻觅清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夏天开始变得潮湿闷热,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快到来。在过去10年,从2015年至2024年,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而今年的“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仅30天,是近10年来最短的一次。酷热还没真正开始,暑意已经蔓延。此时,寻一处清凉,成了夏...
国科大毕业生探访怀柔“一城两都” - 天天要闻

国科大毕业生探访怀柔“一城两都”

7月5日一早,雨过天晴。怀柔科学城新质生产力创造中心门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毕业生们正带着家人走下大巴车,准备进展厅“探秘”——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走进“一城两都”活动的首站。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新华社记者刘祯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运动场座无虚席,热烈的氛围比骄阳更胜。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这里举行。万余名毕业生即将从这个被称作“离科学最近的地方”启程,奔赴各自的科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