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之气球效应与基本地貌的形成--对原理论的批判

2021年10月11日23:08:05 科学 1039

我们回顾一下曾经的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再看看之前的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均包括大陆和海洋。大陆漂移假说及板块构造理论是认为地球在宇宙大爆炸后的最初几分钟内形成,其大小在几十亿年的时间内都没有什么变化,其形成发生在大约45亿年前。那么这里就有个疑问:板块为什么会分裂?为什么会从那个位置分裂?这些疑点如果得不到很有说服力的解答,我想我还是有机会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尽管我提出的问题可能不那么科学、深奥,但的确困惑了我好几年,或许有人还有更好的解答能让我满意。在第一篇文章里,我的观点很显然不支持关于力的理论,因为我们无法找到力的根源在哪里,也就是第一施动力。没有第一施动力,宇宙就不能用力来解释。那么板块分裂就不能用莫须有的离极力和潮汐力来解释。至于将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那只是从视觉上判断得出的错误结论。社会上流行的版本之板块构造理论可取的地方也就是认为地球表面是板块构成,但板块的划分和数量都是不确切的。实际上的板块并没有漂移,而只是旧大陆随着球面的增大与其它板块的距离在拉大,这就好比在气球表面作上不同的记号,向气球吹气时,随着气球的膨胀,不同的记号之间距离拉大并远离。因此地球从小到大成长,从而迫使板块分裂就更具有说服力。地球表面开始断裂,一定是在泛大陆之前,也就是当地球表面积处于现在表面积的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或更早时间,地壳就开始出现断裂,那个时候地球上还不一定有水、生物,不一定有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但也有可能完全被水覆盖,因此,在同一纬度具有相同物种、相同特征的物种活体证据与化石证据证明古大陆是连在一起,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这些证据只能说明具有相当的环境条件,至于大陆或板块是否相连,无法从物种的化石或相同、相似的形态得到证明。我所认为的宇宙天体,都是由小到大成长的,最初是粒子,然后经过几亿几十亿年,甚至上百亿年的时间成长起来的。地球是由太阳中的某些粒子氧化后,内部粒子裂变成长起来的。刚开始的时候在太阳附近,体积小,自转和公转周期快,赤道与公转轨道几乎垂直。很显然,由太阳诞生而来的地球对太阳的能量有依赖性,不离不弃绕着太阳旋转。地球内部产生的物质受太阳辐射影响,形成软流体环流。大约过了15亿年,第一层地壳在地表形成。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北纬度60度之间的南北极圈。这个时候软流体在南北方向,形成三个交汇处。向东西方向,东西经180度和西经30度左右,也形成两个交汇处。地球总是在不停地成长,内部物质向地表挤压,而交汇处首当其冲被挤开,形成断裂。第一层地壳断裂,产生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北非板块、澳洲南非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板板块、格陵兰板块(北极板块)。而在地球内部产生了八个腔室。在这八个腔室里,软流体方向从地心向地表,再回到地心流动,同时在腔室靠近地表平面,也形成了大致平行于平面的环流。非洲大陆在表面上看南北方向在赤道边缘没有断裂,貌似不符合交汇外断裂原理,而实际上地面以下的软流体环流是规则的,只是地壳撕裂的不规则。第一层板块分裂大约发生在16亿年-30亿年,也是第二层板块的形成时期。到南北回归线之间,地球的表面积是原来的两倍多。自转和公转速度变慢,离太阳的距离也变远。第二层板块形成后,地球表面出现四大洋。地球继续成长,第二层板块开始分裂,时间大约发生在30-45亿年。在纬度上,这次分裂的发生在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以及赤道附近;在经度上,分裂发生在西经30度,东经60度,西经150度,西经120度。从南极圈到北极圈,地壳内部形成了16个腔室,与之对应的板块也应该是16个,加上南北极的两个,地表的板块总共有18个。第三层板块形成主要参考依据是火山带。地壳演变史至今可能经历三层地壳,原大陆是第一层地壳;在原大陆以下形成并且包括第一次断裂区域新产生的覆盖于整个地表的是第二层地壳;在第二层地壳以下形成、覆盖于整个地表的是第三层地壳。地壳的形成是地球内部软流层物质遇冷降温的结果。地壳是坚硬的岩石层,来自地球内部代谢的能量在坚硬的岩石层内郁积,可能使一部分的岩石融化或者在那里发生核裂变。原大陆以下形成的第三层地壳因为高温而软化,变成软流层。在原大陆以下,夹在第一层、第二层与第三层地壳之间的物质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挤压,分别向地球外部与内部排放,而第三层地壳是刚刚形成的软流层,因此夹在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高温流体物质直接向地球内部排放与融合,形成对流,同时由于地球的成长,表面积扩大,原大陆开始断裂,成为薄弱环节,而第二层地壳则相对坚硬,使夹在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能量向地球外部爆发,形成火山或地震。在大西洋区域由于只有两层地壳,而且内层地壳可能是正在形成中的软流层,易于输导能量,夹在两地壳之间的能量无法郁积而无法产生火山。火山主要分布于第三层板块的形成区域,地震主要分布于地壳三次断裂处。在南极区域,第二层地壳在远离南极大陆的大洋中脊断裂,并且南极大陆受到的挤压不仅来自地球内部,而且南极圈以南的整个半球面拱形弧度变大、趋向平面化,致使南极原大陆中部不会出现断裂,并且可能受到横向挤压,夹在原大陆与第二层地壳之间的高温物质则出现水平疏散或者可能撕裂第二层地壳向地球内部输导,而不是向外爆发。所以在地壳第三次断裂期南极区域不会出现断裂,也不会出现火山地震带。北极区域与南极区域不同,北极区域只有两层地壳,第二层地壳可能受到周围横向挤压,使北冰洋中部收紧而不能产生断裂,同时在第二层与第三层地壳中间的高温物质无法郁积,或与第三层地壳融合向地球内部扩散。因而北冰洋区域也不会有火山地震带产生。在大西洋中脊,因为只有两层板块,所以只有地震带而没有火山带。第一层板块形成后期,第一次分裂前,第一层板块边缘受内部挤压,形成山脉或高地,形成四边高中间低的地势,这些区域就是板块交汇处。比如北美西部洛基山脉和东部的拉布拉多高原以及阿巴拉契亚山脉,南美西部安第斯山脉,东部的巴西高地。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亚洲伊朗高地、喜玛拉雅山、华南武夷山脉。亚洲北部西伯利亚高地。澳洲东部大分水岭,非洲东部的埃塞尔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南极大陆周边高地。第二次板块分裂出现在大洋中脊居多,板块边缘也出现山脊。软流层交汇处同样出现低谷和海沟。比如大西洋中脊、太平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在亚欧大陆的乌拉尔山就是板块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同时期地中海、北美五大湖区形成。地球内部沿地表的软流体与地心到地表的对流体已经无法形成一一对应关系,已经开始模糊,也就是说当前的板块已经无法体现内部的软流体流动方向,只能大体地推测。诸如中非裂谷、红海、格菱兰岛西部巴芬湾等区域出现分裂,可能是内部对流层的交汇处,也可能是下层板块冲击上层老化的板块造成分裂。但,不管怎么解释,一定是地球膨胀,物质向外挤压造成的板块断裂,而不是什么离极力。从两次板块断裂可以推测其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直接原因是地壳内部的软流体环流。第一次断裂出现在北纬60度附近,当时的地球表面积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大小,太阳的直射在南北极圈之间徘徊。在北半球,软流体在北纬60度与赤道间呈逆时针方向循环,与北极圈的顺时针软流体会合,并且在北极圈附近硬化。这种流向是由地心向地表形成的内外流。而南半球软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在南纬60度附近会合硬化。而软流体的横向流会合处则出现在西经30度和东西经180度附近,这种流向也是内外流。而由于受到地球内部的挤压,会合处的断裂自然而然就成为板块的裂口。那么此后15亿年,太阳辐射的拐点出现在南北回归线上,软流体的会合点也出现在此处。因而纬线断裂带出现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经线断裂带依然出现在西经30度,东经60度,西经150度,西经120度附近。六大陆板块附近的岛屿,其成因都与地壳断裂有关,曾经都处于大洋中脊的位置。在第二层板块形成初期,北美北部的伊利沙白女王群岛、中美洲的一系列岛屿、南亚及大洋洲的一系列岛屿包括澳洲的北岛和南岛、亚洲东部的台湾岛、日本、欧洲的冰岛、大不列颠岛、东非的马达加斯加岛,这些岛屿都是与第一层板块断裂后若干亿年,也曾处于大洋中脊位置,受地球内部挤压而拱起形成的。目前在大洋中部沿火山地震带分布的岛屿其成因也是内部物质挤压而拱起。比如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马绍尔群岛土阿莫土群岛,大西洋中脊附近的亚速尔群岛。理论上讲,这些岛屿都处于上升状态。

板块构造之气球效应与基本地貌的形成--对原理论的批判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马斯克最新动作:正式开始招募第二个接受脑机植入的受试者 - 天天要闻

马斯克最新动作:正式开始招募第二个接受脑机植入的受试者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17日,脑机接口公司“神经连接”创始人马斯克宣布,继年初首个参与该公司脑机设备植入实验的患者手术成功100天后,正式开始招募第二个接受脑机植入的受试者。今年1月,公司完成首例脑机接口设备的人体植入手术。
聘科学家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此外,上海青少年科创教育还能做些啥? - 天天要闻

聘科学家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此外,上海青少年科创教育还能做些啥?

图说:科学大咖接过聘书,采访对象供图(下同)上海市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节今天下午在张江科学会堂启动。启动仪式上,10位院士、教授、科学家等收到了特别的聘书——他们将为10所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担任“科学副校长”。他们中,既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薛永祺、上海航天局副局长李昕、复旦大学希德书...
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揭晓,刘洋获长篇小说金奖 - 天天要闻

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揭晓,刘洋获长篇小说金奖

初夏的微风拂过菁蓉湖面,倒映在水中的成都科幻馆迎来了科幻迷们的重要日子——今(18)日,2024科幻星云庆典在这里举行,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在此揭晓。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科幻活动家董仁威、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和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等三位创始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今年的华...
“外国教授”假借学术合作窃密,生态间谍案细节揭露 - 天天要闻

“外国教授”假借学术合作窃密,生态间谍案细节揭露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从国家安全机关了解到,近年来,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或基金会,打着“项目调查研究”“生态治理保护”的旗号,非法采集、窃取我国重要自然保护区的地理、气象、生物等敏感数据,给我国国家安全带来风险隐患。
为海缆“把脉”替设备“问诊” 超级工程这样体检 - 天天要闻

为海缆“把脉”替设备“问诊” 超级工程这样体检

浙江舟山柔性直流工程是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它能将风电、光伏、潮汐等绿色能源全额接收,确保用电安全低碳。工程共建有舟定、舟岱、舟衢、舟洋、舟泗5座换流站,在多个岛屿间架起直流输电网络,实现了岛屿间的电能互通。柔性直流工程“体检”如何进行?  今年是舟山柔性直流工程投运十周年,从昨天(17日)开...
新研究:气候变化可能加剧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 - 天天要闻

新研究:气候变化可能加剧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一项新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可能会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产生负面影响,加剧患者病情。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英国《柳叶刀·神经学》杂志上。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小组对1968年至2023年间全球发表的332篇相关论文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考虑了19种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中风、偏头痛、阿尔茨海默病、脑膜炎、癫痫...
福州是一个奇迹,河口盆地世界上都少见 - 天天要闻

福州是一个奇迹,河口盆地世界上都少见

河流入海口(及入湖口)通常形成的是三角洲,或者河口湾。像福建省省会福州这样的河口盆地,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它群山蜿蜒,河海相会,是山水造就的海上福地,也是地形构造的一个奇迹。▲福州是典型的河口盆地,周围一圈山完全可以合围,基本没有缺口河口最常见的是三角洲。
展现科普独特魅力!2024年四川省科普讲解大赛圆满落幕 - 天天要闻

展现科普独特魅力!2024年四川省科普讲解大赛圆满落幕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5月17日,记者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四川广播电视台承办的2024年四川省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在成都成功举行。四川省科技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赵敏出席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正林出席比赛并担任评委。成都海关、省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