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表研究 维持老年人大脑健康、发现最佳睡眠时间是关键

2021年09月09日19:22:13 科学 1945

30日的美国医学杂志《JAMA神经网络》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暗示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健康,为了保护大脑,有必要找到最佳的睡眠时间。

据论文作者介绍,睡眠紊乱是高龄期常见的现象,被指出与认知功能的变化有关。 认知功能是指在学习、思考、推理、问题解决、决策、回忆、注意中使用的智力能力。

另外,也有人指出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的变化与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和心血管病的初发症状有关。 因此,我们这次调查了自我申报的睡眠时间、人口动态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因素、认知功能、被称为被实验者的“β-淀粉样蛋白”的蛋白质水平的关系。

美国发表研究 维持老年人大脑健康、发现最佳睡眠时间是关键 - 天天要闻

据担任论文首席作者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员乔·华纳介绍,调查结果表明,自我申报的睡眠时间短(定义为6小时以内)的受试者的β-淀粉样蛋白水平较高,痴呆症风险“大幅上升”。

比较对象是申报了正常睡眠时间(定义为7~8小时)的受试者。

睡眠不足的老年人,在用于评价认知能力和确定轻度痴呆症的测试中,也出现了若干或大幅不好的结果。 作为评价对象的认知能力有识别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视空间能力等。

另一方面,睡眠过度也和执行功能的下降有关,但在这些人之间β-淀粉样蛋白水平没有上升。 申报长睡眠时间( 9小时以上)的受试者与通常睡眠时间的人相比,在测量数字和符号正确一致的能力的“数字符号置换检查”中出现了稍低的得分。

华纳在邮件中解释说,研究结果的要点是“即使到了高龄也保持健康的睡眠很重要”。 他还说:“睡眠时间过少和过多的人,都出现了体格指数( BMI )的上升和抑郁症状的增加。”从这次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短睡眠和长睡眠有可能是不同的疾病相关联的。

据华纳先生说,β-淀粉样蛋白“是通过通常的大脑活动制造的蛋白质,但是关于其功能还不太清楚”。

β-淀粉样蛋白是老年痴呆症发展中最先发现的标志之一。 阿尔茨海默病在大脑的整个区域开始积累β-淀粉样蛋白,相互粘在一起形成“斑块”。 据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淀粉样蛋白斑容易出现,但是即使在脑内堆积了淀粉样蛋白的状态下,大多数人还是健康的。

根据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说法,一旦患上该病,获取、处理、保存信息的脑细胞就会退化并死亡。 关于死亡原因的有力理论之一是“淀粉样蛋白假说”,由于β-淀粉样蛋白的蓄积,脑细胞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暗示着细胞最终有可能死亡。

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睡眠有可能对限制脑内淀粉样蛋白的产生、支持去除淀粉样蛋白的排出系统”。 指出这一点的是英国阿尔茨海默研究大学宣传部门的高层劳拉·菲利普斯。 该团体没有参与这次研究。

菲利普斯指出,β-淀粉样蛋白从出现老年痴呆症明显症状的多年前就开始积累。 “因此,在研究睡眠问题和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时,很难将原因和结果分开。 如果只调查一时的数据就更不用说了。”

此次研究以平均71.3岁的4417人为对象进行。 受试者多半为白人,居住国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

关注我们 私信获取更多再生资讯

美国发表研究 维持老年人大脑健康、发现最佳睡眠时间是关键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 天天要闻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中国蓝新闻 浙江之声记者 徐欣悦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热带风暴级),今天13时中心位于温州偏东方向约118公里的海面上,预计将于今天傍晚到夜间在台州到宁德一带沿海登陆。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胡尧文介绍,目前看,尽管台风强度不强,但有三个特点要特别关注:一是路径罕见,作为第一个从南海穿过台湾海峡再可能登陆浙...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 天天要闻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卢煜明被认为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下一个中国科学家”。撰文丨凌 骏责编丨汪 航近日,欧洲科学院官网在线更新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在列。卢煜明院士是全球无创产检技术的奠基人,他耗时22年开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个国家落地应用,每年为全球孕妇...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 天天要闻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等众多科学家和青年科研人员相聚上海黄浦江畔,参加“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这场峰会聚焦科学未来发展趋势,在对话环节请科学家预测未来、寄语青年。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施一公院士认为,AlphaFold(阿尔法折叠)人工智能系统的问世,改变了生命...
百年辩论迎来大结局?《科学》:成年后神经元可再生,再添关键证据 - 天天要闻

百年辩论迎来大结局?《科学》:成年后神经元可再生,再添关键证据

成年人大脑中能否产生新生神经元?对于这一问题,神经科学家已经争论了上百年。早在上世纪之初,被誉为“现代神经科学之父”的神经组织学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认为,成年人的大脑细胞是固定、终末化且不可改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神经科学家都认为在儿童时期过后,人类的神经元就已经全部成熟。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