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医启发,他发现血清疗法,攻克白喉,自己却死于细菌的攻击

2021年09月09日18:28:02 科学 1230


我国从1962年开始接种白喉疫苗,自1978年,国家将百白破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中,之后白喉一直是和百日咳破伤风一起通过联合疫苗接种来预防的。到2018年,白喉已经在我国消失了近10年。今天,我们对这种疾病可能已经很陌生了。

受中医启发,他发现血清疗法,攻克白喉,自己却死于细菌的攻击 - 天天要闻

但这种疾病,曾经可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几种传染病之一,屡次肆虐人间。

上一次我们在谈卡介苗的问世时,提到了“血清疗法”——即将免疫供体的血清输注给未免疫受体,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即便是在今天,康复期病人来源的抗血清仍然是强大的应对病毒感染的治疗手段。

受中医启发,他发现血清疗法,攻克白喉,自己却死于细菌的攻击 - 天天要闻受中医启发,他发现血清疗法,攻克白喉,自己却死于细菌的攻击 - 天天要闻李兰娟院士

其实,血清疗法是在攻克白喉这一致命传染病的过程中被发现的。它的发现者,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此获得了1901年的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尽管血清疗法的大获成功极大激励了疫苗的研发,但作为发现者的贝林医生,却没能受益于这项发现。1917年,在对结核病的研究走到了重要关口时,贝林死于结核菌的攻击下。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从血清疗法的发现到白喉被攻克,再到白喉疫苗问世的这一传奇历程。


01

从小村落走向战场

军医贝林的触动

1854年3月15日,在普鲁士王国一个小村落(今属波兰)里,一个家庭的第五个孩子呱呱坠地。他就是今后在免疫学历史上拥有累累硕果的德国医学家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

受中医启发,他发现血清疗法,攻克白喉,自己却死于细菌的攻击 - 天天要闻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Emil Adolf von Behring,1854.3.15-1917.3.31

贝林的家庭子女众多,在他之后又添了8个孩子,而父亲只是一位贫穷的乡村教师。在贝林10岁那年,由于目睹父亲身染重疾(蛔虫钻进胆道)被救治的过程,他决心要成为一名医生。

由于家庭经济窘迫,他放弃了读医学院的想法,另辟蹊径,决定从军,做一名军医。

普法战争打响后,贝林作为一名军医走上了战场。为了能尽早救治更多伤员,他经常随担架队到前线去抢救那些刚刚倒下的战士。

一次,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他被流弹击中了肩部,被抬上了手术台。

当时,止痛针只剩下最后一针了。贝林要求手术医生给另一位士兵注射,因为那是一位正在等待着被锯腿的士兵。

但没想到的是,这位士兵竟拔出了手枪,威逼着医生给贝林注射。因为军医可以救治更多的人。

贝林流着泪接受了这针止痛针。士兵的惨叫和血肉横飞的战争画面,让他发愿,这一生一定要为减轻人类的痛苦而活!他知道,为了救死扶伤,自己还需掌握更多的知识。


02

白喉,致命的杀手

“隐藏的皮革”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Diphtheria这个名称,词源是希腊语“diphthe-ria”,意为“隐藏的皮革”。

受中医启发,他发现血清疗法,攻克白喉,自己却死于细菌的攻击 - 天天要闻

这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在古希伯来和希腊文献中,就描述过类似病例:一旦社区出现患者,就会立即吹响号角作为“警报”。

在17世纪,白喉就像丑陋的恶魔,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周期性地夺走众多儿童的性命,成为了很多家庭的梦魇。到19世纪,白喉已经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

20世纪20年代,仅美国每年就有10万到20万人发病,年死亡人数为15000人左右,其中主要为儿童。欧洲的情况更为严重,每年大约有5万人死于该病。

患者大多有发热、憋气、犬吠样咳嗽等症状,在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产生一种灰白色的膜性渗出物。这种假膜一旦脱落,会导致儿童气管急性堵塞而死亡,严重者还可并发心肌炎和神经麻痹,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受中医启发,他发现血清疗法,攻克白喉,自己却死于细菌的攻击 - 天天要闻

感染白喉后的皮肤


03

攻克白喉,受到中医典籍的启发

“以毒攻毒”

战争结束后,贝林来到了当时已赫赫有名的科赫研究所,从事细菌研究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是白喉。

起初,贝林试图通过运用氩和汞灭菌的方式来杀死白喉杆菌,但结果都失败了。

贝林有个日本同事叫北里柴三郎,他精通中国医学典籍,非常崇拜华佗李时珍

受中医启发,他发现血清疗法,攻克白喉,自己却死于细菌的攻击 - 天天要闻

北里柴三郎

一天,他对贝林说:“中国医书中有一条医理,叫“以毒攻毒”,例如用砒霜这种剧毒药品治疗人体寄生虫。在欧洲,琴纳首创的天花疫苗巴斯德研制的狂犬疫苗都是以毒攻毒的实例。我们能不能依据这条医理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呢?”

北里柴三郎的说法极大地启发了贝林,他们说干就干,开始着手实验。他们将患过白喉但仍然健康存活的小白鼠血清注射入新患白喉的小白鼠体内,发现新感染白喉的小白鼠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受中医启发,他发现血清疗法,攻克白喉,自己却死于细菌的攻击 - 天天要闻

1890年前后,贝林(右)正拿助手手中的豚鼠做实验,他相信幸存豚鼠血清中含有可能杀死白喉杆菌的东西,经反复试验后,他提出了血清注射法可以作为有效治疗白喉的方案,血清疗法的大门从此打开。

1890年,贝林与北里柴三郎共同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出可以通过注射抗毒素血清来治疗患者这一理论。当时,这一理论已经被动物实验证实,但尚未有应用于人体的先例。

第一个人体应用抗毒素血清的病例,是一个柏林女孩。1891年12月,圣诞节,柏林大学附属诊疗所的儿科病房里,一名患白喉的女孩已气息奄奄。

这个女孩的父母决定为女儿尝试一种开创性疗法——他们请贝林为女儿注射了“新药”。

贝林为女孩注射了一针白喉抗毒素血清,第二天,女孩的病情明显好转,一周后竟然可以出院了!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羊血清治愈白喉患者的成功案例。圣诞节背景加上难以置信的疗效,使得这一事件蒙上了一层神秘感,被称为“圣诞节大拯救”。

曾夺走无数儿童生命的白喉就这样被人类制服了,这是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类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方法——血清疗法诞生了。


04

忠于誓言,再接再厉

贝林医生再创“奇迹”


要想让“白喉抗毒素”真正投入临床工作,还需要制定生产标准。此时,细菌学家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加入了贝林的研究小组。

受中医启发,他发现血清疗法,攻克白喉,自己却死于细菌的攻击 - 天天要闻

德国细菌学家保罗·埃尔利希

埃尔利希设计出一种定量方法来测定抗毒素的治疗单位。在他的协助下,生产抗毒素的难题得以解决,贝林开始运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在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取得良好效果后,贝林并未因此止步。

1893年,时年39岁的贝林取得了教授头衔,1895年,就任玛尔堡卫生研究所所长。在这里,他进一步开展抗毒素制品的研制工作。

贝林研制出一种毒素与抗毒素的混合药物,其中抗毒素可以提供即时被动免疫,而毒素则可以刺激身体产生自己固有的抗毒素,进行长时间的主动免疫。这在医学领域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为表彰贝林在抗毒素血清治疗方面的开创性贡献,特别是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等疾病的功绩,1901年,诺贝尔奖评委会将第一届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贝林:

“他的血清疗法,尤其在预防白喉方面的应用为医学科学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从此,医生们在面对病痛和死亡时有了制胜的武器。”

1913年,贝林成功研发出了白喉疫苗。这是一种预防白喉的组合注射疫苗——白喉TAT(毒素与抗毒素),它包含适量的、用于刺激免疫系统的毒素和防止毒素引发疾病的抗毒素。

受中医启发,他发现血清疗法,攻克白喉,自己却死于细菌的攻击 - 天天要闻

该疫苗在之后爆发的白喉疫情中被证实安全有效,被媒体评为“与飞机、无线电、镭、火车、人体移植、发电机并列的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之后,贝林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结核病的治疗上。遗憾的是,1917年,在对结核病的研究走到了重要关口时,贝林死于结核菌的攻击下,享年63岁。


创造更好疫苗

造福人类健康


疫苗科普基地


点击“在看” 转发分享

一起懂苗苗,打苗苗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生态摄影师镜头里的祁连山生灵 - 天天要闻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生态摄影师镜头里的祁连山生灵

林中猞猁。鲍永清 摄这里,垂直海拔梯度编织出立体的生物多样性谱系,从河畔林海到山麓草原再到高山冰雪,温带灌丛草甸、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杜鹃灌丛与流石滩植被依次铺展,形成中国西部最完整的山地垂直生态系统。雪豹穿梭于裸岩与灌丛之间,绿绒蒿在流石
养乐多亮相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持续支持益生菌科研与科普 - 天天要闻

养乐多亮相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持续支持益生菌科研与科普

5月19日-21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支持的“第二十届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着眼于益生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益生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养乐多支持主办的
“85后”孔大力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上海天文台台长 - 天天要闻

“85后”孔大力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上海天文台台长

近日,中国科学院党组发布任免通知,经研究,决定:孔大力同志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兼);免去沈志强同志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兼)职务。孔大力同志任上海天文台台长(试用期一年);免去沈志强同志上海天文台台长职务,保留正局级。孔大力,男,1985年11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天文台天文地球动力学中心“行星物理与...
又是“投毒”又是“捅刀”,动物的爱情世界真的震碎三观! - 天天要闻

又是“投毒”又是“捅刀”,动物的爱情世界真的震碎三观!

熟悉刑侦推理类作品的朋友们,肯定对氰化物印象深刻——毕竟很多受害角色,都是只沾了一丁点剧毒的氰化物就饮恨当场。然而,在无奇不有的自然界,氰化物也可以成为传情达意的礼品。不仅如此,动物“情侣”之间还有很多让人大跌眼镜的危险互动,在这个 520
这样吃饭,真的可能会让你变秃!但很多人还以为超健康 - 天天要闻

这样吃饭,真的可能会让你变秃!但很多人还以为超健康

过去十年里,间歇性禁食已悄然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据《自然》杂志报道,一项统计发现,2023 年美国超过 10% 的成年人都在实践这种饮食方式。在互联网上也只需略加搜索,就能发现各种间歇性禁食的指南,教你如何具体操作,给身体带来种种益处。
蜻蜓和蚯蚓“加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 天天要闻

蜻蜓和蚯蚓“加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22日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62717个,并首次收录了蜻蜓和蚯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生物物种名录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多样
OpenAI在阿联酋启动“星际之门”项目,计划扩展至亚太地区 - 天天要闻

OpenAI在阿联酋启动“星际之门”项目,计划扩展至亚太地区

【TechWeb】近日,OpenAI联手G42、甲骨文、英伟达、软银和思科等公司,共同宣布打造“星际之门阿联酋”(Stargate UAE),这是OpenAI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平台Stargate的第一个国际部署项目。作为“OpenAI for Countries”倡议下的首个合作伙伴项目,OpenAI正在与G42合作,在阿布扎比阿联酋-美国人工智能园区(UA
于涵洋课题组JACS:TNA酶催化RNA天然连接 - 天天要闻

于涵洋课题组JACS:TNA酶催化RNA天然连接

苏糖核酸(TNA)是一种非天然核酸,结构简单(图1),能像RNA一样碱基配对,也能折叠形成功能性结构,因此被视作生命起源早期可能的遗传物质。而且,TNA具有优异的抗核酸酶降解能力,在生物医学应用中展现出潜力。图1. TNA与RNA的化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