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查出肠癌,8次化疗2次转移,医生提醒:这些肠癌信号要小心

2021年05月11日22:45:22 科学 1193

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恐怕就是肺癌了。但是在我国,有另外一种癌症正在后来居上,有超过肝癌的可能性,那就是肠癌

肠癌一般好发于湖南、四川、重庆这些地方,由于他们热衷于吃辣、腊肉,等刺激性食品,因此这些地方的人更易患喉癌和肠癌。

快60岁的老人谢某就不幸患上了肠癌。

老人查出肠癌,8次化疗2次转移,医生提醒:这些肠癌信号要小心 - 天天要闻

(1)、老人查出肠癌,8次化疗2次转移

谢老板今年快60岁了,是广西人,虽然年岁已有些高,但是他依旧是家里的顶梁柱。可是就在这两年,他的身体出了一点问题,首先是他的排便异常,原本谢老板一天排便的次数在两次左右,而且色泽光润,粗细均匀。

但是,从最近的排便状态来看,他一天最少拉三次,每次都是又稀又细,完全没有以前那种排便通畅的舒适感觉。其次就是他的大便还带有血丝,非常痛苦。

老人查出肠癌,8次化疗2次转移,医生提醒:这些肠癌信号要小心 - 天天要闻

就这么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忍无可忍,来到了当地医院肛肠科就诊,原本只是以为吃错东西,但当他看到化验单后,整个人傻了。医生告诉他:“你得的是直肠腺癌”。

老人查出肠癌,8次化疗2次转移,医生提醒:这些肠癌信号要小心 - 天天要闻

这种癌症简单来说就是直肠癌,是因为平时饮食不怎么注意引起的,谢老板得知自己患癌后积极配合治疗,最终在手术和化疗的帮助下,他保住了肛门,不需要切除直肠装人工肛门,不到一个月,谢老板康复出院。

原本以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谢老板也以为自己终于迎来新生,但是癌症如果那么容易被击败,也就不是癌症了,反反复复折磨人才是癌症的可怕之处。

直肠癌结束几年后,谢老板突然感觉自己的左半边身体非常乏力,经常抬不起来,一个月后他来到医院做体检,谁知这一检查,他的各项肿瘤指标都超出了正常状态。

老人查出肠癌,8次化疗2次转移,医生提醒:这些肠癌信号要小心 - 天天要闻

再一次做了CT后,医生语重心长地告诉谢老板,他这是肠癌的肺部转移,也就是说他现在的双肺上都有癌细胞、都有肿瘤!在医生的安排下,谢老板先试着做了几个周期的化疗,但是复查后发现癌细胞并没有有效消退。

失魂落魄的谢老板开始抗拒从医,耽搁了一个月后,在家人的反复劝说下他又重新拾起了勇气,来到了医院当中接受治疗。但是很不幸的是,癌细胞又一次发生了转移,这次转移的目标是脑部!头颅CT显示,谢老板的脑中出现了癌症肿瘤。

(2)、使用靶向药,癌症没有再扩散

就这样,谢老板经历了8次化疗,癌细胞2次转移的悲痛经历。

面对谢老板棘手的癌症,医生告诉谢老板,这次只能尝试一下靶向药能不能搞定癌症了,要是靶向药都不行的话,那就真的麻烦了。

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谢老板接受了靶向药的治疗。医院给他开出了予贝伐珠单抗+5-FU/LV方案(贝伐珠单抗300mgd 1 5-FU1000mgd 2-6 LV300mg d2-6),药的疗程为两个周期。

老人查出肠癌,8次化疗2次转移,医生提醒:这些肠癌信号要小心 - 天天要闻

不得不说谢老板还是非常幸运的,经过了两个月的治疗后,他的癌症灶得到了有效的抑制,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出现了缩小的迹象。直到现在,谢老板都在进行积极的治疗,癌症也没有再扩散的迹象。

对此,病人可能会对医院有些质疑,就是为什么有靶向药而不早点使用?难道就是为了赚化疗的钱吗?

当然不是,靶向药的作用机理就是精准治疗,它的作用十分单一,就是抑制自己针对的那种癌细胞,但是不能够彻底消灭癌细胞,而我们知道的是癌症比较容易扩散,如果一开始就上靶向药,然后癌症扩散或者没有完全抑制的时候,癌症就会产生耐药性,甚至出现抗体,这时再用什么治疗都晚了。

老人查出肠癌,8次化疗2次转移,医生提醒:这些肠癌信号要小心 - 天天要闻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虽然摸到了一手好牌,但是不可能一开始就王炸,一开始肯定从最小的三开始打,而这就是一级又一级的化疗,等到小牌出完了,我们再使用王炸。要是一开始大牌都没了,那后面还怎么治疗?

(3)、医生提醒:这些肠癌信号要小心

肠癌虽然很可怕,但是它还是有征兆的,比如说百分之八十的肠癌患者会有排血便的症状,此时我们就要将它和痔疮所区分开来。

其次就是,肠癌的患者会有明显的腹痛加重情况,如果你几个星期了都在腹痛的话,就需要赶紧去医院看看了。

肠癌发展到后面,还会引起患者比较大幅度的消瘦贫血,因为肠道的吸收功能已经紊乱,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格外小心,很可能就是肠癌的信号,要小心了。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 天天要闻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中国蓝新闻 浙江之声记者 徐欣悦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热带风暴级),今天13时中心位于温州偏东方向约118公里的海面上,预计将于今天傍晚到夜间在台州到宁德一带沿海登陆。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胡尧文介绍,目前看,尽管台风强度不强,但有三个特点要特别关注:一是路径罕见,作为第一个从南海穿过台湾海峡再可能登陆浙...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 天天要闻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卢煜明被认为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下一个中国科学家”。撰文丨凌 骏责编丨汪 航近日,欧洲科学院官网在线更新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在列。卢煜明院士是全球无创产检技术的奠基人,他耗时22年开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个国家落地应用,每年为全球孕妇...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 天天要闻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等众多科学家和青年科研人员相聚上海黄浦江畔,参加“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这场峰会聚焦科学未来发展趋势,在对话环节请科学家预测未来、寄语青年。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施一公院士认为,AlphaFold(阿尔法折叠)人工智能系统的问世,改变了生命...
百年辩论迎来大结局?《科学》:成年后神经元可再生,再添关键证据 - 天天要闻

百年辩论迎来大结局?《科学》:成年后神经元可再生,再添关键证据

成年人大脑中能否产生新生神经元?对于这一问题,神经科学家已经争论了上百年。早在上世纪之初,被誉为“现代神经科学之父”的神经组织学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认为,成年人的大脑细胞是固定、终末化且不可改变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神经科学家都认为在儿童时期过后,人类的神经元就已经全部成熟。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