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鱼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会致癌,可信吗?告诉你真相

“真没想到,折磨我这么多年的体虚,竟然是因为爱吃生鱼片造成的!” 刘大叔躺在病床上,看着从自己肝胆管里吸出的虫子,那虫子足有瓜子仁大小,还在不停地扭动,他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刘大叔今年 53 岁,对鱼有着特别的偏爱。他的家乡有一道用草鱼制作的生鱼片家常菜,在当地颇受欢迎,刘大叔自然也难以抵挡这道美食的诱惑。从 20 多岁起,他的身体就时不时地闹别扭,肚子疼、发胀的情况隔三岔五就会出现。到了 30 多岁体检时,更是查出了胆管结石和左肝萎缩等疾病。这些年,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体虚,除了积极配合治疗,还坚持锻炼身体,希望能改善身体状况。

然而,上个月,刘大叔的肚子疼再次发作,而且这次格外严重,连正常的吃饭喝水都成了奢望。他急忙赶到医院,医生经过检查后,建议他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当医生冲洗胆管时,惊人的一幕出现了:许多正在游动的虫子出现在刘大叔体内。经过后续病理检查,确诊为肝吸虫感染。原来,这么多年来刘大叔身上的腹痛不适,罪魁祸首竟是这小小的肝吸虫

一、近 50 万人研究:鱼肉与致癌的关联迷雾

鱼肉,向来以其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在大众的餐桌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元素,堪称人体获取蛋白质和脂肪的优质来源。然而,一则关于鱼肉的研究,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有研究宣称,鱼肉吃太多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布朗大学流行病学家 Yufei Li 曾带领团队,在《癌症的原因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将目光聚焦在美国,对 49.1 万名平均年龄 62 岁的受试者展开调查。他们详细询问受试者过去一年中食用油炸鱼、非油炸鱼以及金枪鱼的频率和分量,并将收集到的数据与国家死亡指数、州癌症登记记录进行比对。在综合考量并调整了其他可能影响死亡和癌症发生率的因素后,一个惊人的发现浮出水面:鱼肉食用量的增加与皮肤癌发生风险的上升存在关联。

具体数据显示,与每日大约摄入 3g 鱼肉的受试者相比,每日摄入约 43g 鱼肉的受试者,患黑色素瘤的风险竟然增加了 22%;与每日摄入 0.3g 金枪鱼的受试者相比,每日摄入 14.2g 金枪鱼的受试者,患黑色素瘤的风险增加了 20%;与每日摄入 0.3g 非油炸鱼的受试者相比,每日摄入 17.8g 非油炸鱼的受试者,患黑色素瘤的风险增加了 18%。

为何吃鱼会与致癌产生联系呢?这背后主要是海洋污染在作祟。如今的海洋环境,受到有毒化学混合物以及江河废弃物的双重影响。鱼类长期生活在这片被污染的水域,水中含有多氯联苯、农药、石油烃、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以及铜、砷、镍、铬、汞、镉、锰、锌、铅等重金属。这些有害物质在鱼体内逐渐蓄积,当人们食用这些鱼后,有害物质便随之进入人体,从而增加了患癌风险。

这一结论让不少爱吃鱼的人忧心忡忡,鱼肉到底还能不能吃呢?美国心脏协会给出了这样的观点:对于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而言,吃鱼所带来的益处还是大于汞污染风险的。2022 年,《中国食品卫生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基于 2010 - 2020 年覆盖全国的水产品检测大样本数据的研究。该研究表明,我国整体水产品的汞含量远远低于国家限制标准,全人群通过摄入水产品导致的汞暴露量,普遍低于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发布的经食品甲基汞每周耐受摄入量,总体处于可接受水平。所以,大家不必过于担忧,可以放心食用鱼肉。

二、需警惕!这 4 种鱼暗藏致癌风险

虽说鱼肉总体上可以放心食用,但也得有所选择,以下几种鱼,建议大家最好少吃,以免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隐患。

中式咸鱼

咸鱼,是通过高浓度的盐腌制而成。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如果长期食用,身体患癌风险将会增加。国际癌症机构更是直接将中式咸鱼列为一类致癌物,也就是明确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物质。不过,我们也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平时偶尔吃一点,问题不大。

野生鱼

很多人对野生食物有一种执念,认为野生的就是营养高且安全,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当下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野生鱼更容易富集一些意想不到的有毒物质。比如,它们可能吃了含有毒素的海藻、小鱼小虾,这些毒素在鱼体内不断积聚。当人们食用这样的野生鱼后,就可能面临中毒风险。

过度油炸的鱼

高温烹饪会破坏鱼体内的蛋白质和有益脂肪,使其营养价值大幅降低。不仅如此,在高温条件下,还会产生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若长期食用过度油炸的鱼,患癌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未熟的淡水鱼

淡水鱼生中很可能存在肝吸虫。如果没有煮熟就食用,很容易导致身体感染。肝吸虫会积聚在肝脏内,引发肝脏损伤,导致肝脏肿大、腹泻、呕吐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后期甚至可能演变成肝硬化,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三、健康吃鱼攻略,你知道吗?

鱼含有许多对健康有益的成分,日常适当吃鱼对身体有好处。不过,在吃鱼时,还得注意以下这些要点。

保证摄入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普通人每天应摄入鱼虾 40 - 75g。然而,我国居民人均摄入量仅为 23.7g / 天,与推荐量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家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将海鱼和河鱼交替食用,像三文鱼、鳕鱼银鱼以及比目鱼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处于痛风发作期的人,最好不要吃鱼。此外,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尽量避免食用剑鱼枪鱼等含汞量较高的鱼类。

选择清淡烹饪方式

在烹饪方式的选择上,应以蒸、煮为主。烹饪时,可以在鱼身上抹少许食盐、料酒,再放上葱丝姜片等调料,这样既能保留鱼的原汁原味,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营养成分。

掌握选购技巧

鱼鳞

新鲜的鱼,鱼鳞表面有光泽,还附着一层透明的粘液,鳞片紧密,不易脱落。而新鲜度欠佳的鱼,鱼鳞脱落较多,且看起来不透明。

看鱼鳃

新鲜的鱼鳃颜色鲜红,没有粘液和臭味,腮盖和鱼嘴巴紧闭。不新鲜的鱼鳃,颜色可能变为暗红色、灰红色,甚至出现绿色、白色,还伴有腥臭味,鱼嘴也会异常张大。

挤压鱼身

新鲜的鱼,按压鱼身不会出现凹陷,富有弹性,手感较硬。不新鲜的鱼,摸起来明显发软,还会粘手。

看眼睛

新鲜的鱼眼睛清亮,黑白分明。不新鲜的鱼眼睛会塌陷,眼珠浑浊,还会有白膜覆盖 。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