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肠道里时时刻刻进行着“化学反应”,每天吃进的食物经过肠道微生物的分解会产生一类名为短链脂肪酸(scfas)的物质,它们在肿瘤防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吕志民教授科研团队深入研究后,在trends in cancer在线发表了题为short-chain fatty acids and cancer(短链脂肪酸在肿瘤调控中的关键作用)的综述文章,全面总结了短链脂肪酸在肿瘤进展中的生物学特性和多样化功能。
科研团队表示,短链脂肪酸里的不同成分,对肿瘤的态度简直天差地别。简单来说,有的是肿瘤的“癌症帮凶”,有的却是“抗癌先锋”。肿瘤细胞想要疯狂扩张、不断分裂,就像要盖一座超大型的摩天大楼,需要大量的能量和建筑材料。乙酸一来,立马帮肿瘤细胞加速“发电”,增加能量供应,还帮忙生产更多的“砖块”和“水泥”(脂质)。更过分的是,它还会操纵“基因遥控器”,把葡萄糖源源不断地运进肿瘤细胞,让它吃饱喝足......这么一套操作下来,肿瘤细胞就像开了外挂,不仅能量满满,抗打击能力更强,还能顺利进入分裂阶段,悄咪咪地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
再看看丁酸、丙酸和戊酸,这几位一登场,直接给肿瘤细胞“上枷锁”,让它们没法正常分裂,强制按下“暂停键”。不仅如此,还会给肿瘤细胞发送“自杀信号”,从根本上遏制肿瘤发展。而且,它们还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节肠道里的有益菌群,激活免疫细胞的战斗力,改善肿瘤周围的“恶劣环境”,全方位对肿瘤细胞发起进攻,让肿瘤细胞无处可逃。
那在日常生活中,到底该怎么做呢?科研团队指出,调节体内短链脂肪酸的生物利用度和代谢水平,或许能成为癌症预防和治疗的新办法。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饮食等方式来调控体内短链脂肪酸,有针对性地减少“癌症帮凶”乙酸,增加丁酸、丙酸、戊酸等“抗癌先锋”的生成和比例。
1.优化饮食结构:糖果、甜饮料等简单糖类会被肠道微生物快速发酵生成乙酸,应减少食用。膳食纤维能被肠道有益菌发酵产生丁酸等抑癌短链脂肪酸,所以增加它的摄入很关键,如蔬菜(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水果(苹果、香蕉、蓝莓等)、全谷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以及豆类(黑豆、红豆、绿豆等)。同时,适量的蛋白质摄入也促进戊酸、异戊酸生成。
2.补充益生菌:酸奶等发酵食品中含有丰富的益生菌,平时当个加餐或者零食,吃点这些发酵乳制品,就能给肠道微生物“添把火”,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选择酸奶时,注意查看产品标签,优先选择含有活性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且糖分较低的产品。此外,在医生指导下,也可以适当补充益生菌制剂,抑制产生乙酸的微生物繁殖。
3.优化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肠道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微环境;保持乐观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因为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和肠道微生态。
4.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误伤有益菌,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短链脂肪酸代谢紊乱。因此,非必要情况下不要自行服用抗生素,感冒等轻度疾病尽量通过休息、饮水缓解。如需使用抗生素,应严格遵医嘱,疗程结束后可适当补充益生菌恢复菌群生态。
健康的膳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那么,能不能研发出药物,直接帮助我们减少体内乙酸,增加丁酸、丙酸和戊酸呢?科研团队表示,目前还在实验室“演练”阶段,未来需要更多临床试验来检验安全性和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