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弟上周才在外面干活,没中暑,也没喊不舒服,结果突然高烧、抽搐,送到医院就直接进了ICU。”
提问的是个瘦高个男人,在急诊室外站着,神情呆滞,左手还挂着工作牌。
问题不是热射病来得快,而是人们根本没意识到它的“病”不在发热,而在多器官的快速崩溃。很
多人以为热射病是中暑的一种,是捂一捂、喝点水能扛过去的事。
可临床上,一旦进展到热射病阶段,体温升高只是表象,真正引发死亡的,是身体内部关键系统的快速瓦解。尤其是三个器官,一旦受损严重,就几乎无路可退。
最先受影响的是中枢神经系统。这不是感冒发热时的头昏脑胀,而是直接进入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的过程。
高温状态下,大脑的代谢活动剧烈加快,同时脑血流减少、氧气供应不足,神经细胞很快失控。医学上称为“热性脑病”,最典型的表现是高热合并意识障碍。
超过80%的热射病死亡病例,在最早6小时内就表现出神志混乱甚至昏迷,而这类病人中只有不到一半最终恢复完全认知。
也就是说,大脑在热射病面前是最脆弱的防线,一旦突破,恢复空间非常有限。
大脑的问题还不止是“意识”。高温环境会诱导兴奋性神经递质大量释放,引发脑细胞电活动紊乱,出现癫痫样抽搐。
抽搐带来的肌肉强直和代谢剧烈,会让核心体温进一步上升,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高热下的神经损伤不可逆,即便通过降温措施降低了体温,也不能完全阻止脑水肿的发生。
一旦颅内压升高,患者进入深昏迷状态,后续不论是有创降温、冷盐水灌注还是药物干预,生存率都会大幅下降。
第二个崩溃点是肝脏。高热状态让肝细胞直接受到热损伤,同时,系统性炎症反应也会攻击肝组织。
热射病患者的肝功能常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表现为转氨酶飙升、凝血功能障碍、黄疸加重。
肝脏的失败带来的是毒素清除能力丧失。氨、胆红素、内毒素积聚,会引发肝性脑病,让患者再度进入深度昏迷。
同时,凝血因子的合成障碍导致全身出血风险增加,不只是皮肤淤斑,严重时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肺泡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肝脏不是一块代谢器官,它是整个身体毒素过滤和合成系统的枢纽,一旦功能崩溃,其它系统就跟着塌。
第三个关键器官,是肾脏。很多人以为多喝水就能缓解高温损伤,实际高热状态下的脱水和肌肉溶解才是肾脏损伤的直接来源。
热射病患者往往合并“横纹肌溶解”,即肌肉细胞在高热和代谢紊乱下破裂,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这些肌红蛋白过滤到肾小球后,会在肾小管中形成沉积,直接堵塞滤过系统。没几小时,肾功能就出现明显下降。
肌红蛋白还会在肾小管中形成氧化反应,加速肾小管上皮坏死,形成急性肾损伤。很多患者出现无尿、血肌酐飙升、钾离子失控。
钾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这类患者即使接受透析,也未必能抢回来,因为肾衰只是表面,背后是整个体液、电解质、代谢网络的全崩溃。
数据上看,伴有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损伤的热射病患者,其死亡率比未发生肾损伤者高出4倍以上。
这三个器官不是独立坏的,而是联动损伤。一旦进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率接近70%。发热只是起点,衰竭才是结局。
从发热到多器官功能障碍,有些病例只需要12小时。没有提前识别,没有及时干预,就算在ICU里全套生命支持也未必能救回来。
一个更值得反思的点是,很多热射病患者最早的症状根本不是“热”,而是疲劳、乏力、嗜睡、注意力下降。
这些症状非常容易被忽略,也容易被归结为“最近太累了”“没休息好”。
他们往往在感知异常之前,体温已经升到39℃以上。这种“神经觉察延迟”是热射病危险性高的关键因素。
高温环境下的脑部判断能力下降,导致行为迟钝、动作缓慢,而这时候如果周围没人介入干预,恶化几乎不可逆。
热射病不是老年人才有,也不是只有在工地或高温车间才会发生。
长时间高湿度环境、不通风的室内、高强度运动、精神压力叠加,都可能成为触发点。
近年来的病例显示,健身房内、骑行赛事、封闭办公室里,都有发生热射病的记录。
而很多人最后倒下的时候身上没汗,皮肤干热,是典型的“汗腺功能失调”,这不是缓解,而是代偿机制崩溃的表现。
一直以来,大众把热射病当成重度中暑,这种观念本身就有误导性。热射病是器官系统性失控的急症,不是喝水降温能扛过去的状态。
它不是“再坚持一下”,而是“快退出”。延迟识别几小时,死亡风险翻倍。
有研究表明,体温维持在40.6℃以上超过30分钟者,其死亡率为63%;若在20分钟内完成核心降温,死亡率可降至20%以下。这种差异,就是识别和响应速度决定的。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人的自我冷却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汗液蒸发是唯一散热手段,而高湿度环境会直接终止这一机制。
高温+高湿的城市夏季,不比沙漠安全。而那些看起来年轻、体力好、没基础病的人,往往正是最不警惕热射病的群体。
一个人在高温下体温升高至39℃以上、感到意识模糊,却在短时间内退烧并清醒过来,这是不是意味着热射病风险已经解除?是否还需要观察和治疗?
这个现象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很多热射病前驱状态的患者,在短暂降温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意识改善,于是自行离开或拒绝留观。这种行为非常危险。
体温下降不等于器官功能恢复。中枢神经、肝、肾等关键系统在高热状态下已受损,即便体温恢复,也可能在数小时内继续恶化。
特别是热应激诱导的炎症反应会持续释放细胞因子,形成继发性损伤。
大量研究显示,热射病患者在24小时内死亡者中,有近一半在初期有过“好转表现”,但最终死于晚发性器官衰竭。
最安全的做法是,在体温异常回落后至少观察24小时,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指标、肌酸激酶等,评估是否存在进行性器官损伤。
这不是“是否需要”,而是“必须这样做”。不然就不是抢救延误的问题,而是主动放弃诊断时机。
高温下,最大的问题不是热,而是人对热的判断能力早就错了。等感觉到严重,往往已经来不及。真正防得住的,是提前看到看不到的那一步。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肖泽法,郭飞.热射病相关的急性器官损伤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24,62(34):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