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最怕3个器官衰竭

2025年07月11日16:23:03 健康 1172

热射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最怕3个器官衰竭 - 天天要闻

【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弟上周才在外面干活,没中暑,也没喊不舒服,结果突然高烧、抽搐,送到医院就直接进了ICU。”

热射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最怕3个器官衰竭 - 天天要闻

提问的是个瘦高个男人,在急诊室外站着,神情呆滞,左手还挂着工作牌。

问题不是热射病来得快,而是人们根本没意识到它的“病”不在发热,而在多器官的快速崩溃。很

多人以为热射病是中暑的一种,是捂一捂、喝点水能扛过去的事。

可临床上,一旦进展到热射病阶段,体温升高只是表象,真正引发死亡的,是身体内部关键系统的快速瓦解。尤其是三个器官,一旦受损严重,就几乎无路可退。

最先受影响的是中枢神经系统。这不是感冒发热时的头昏脑胀,而是直接进入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的过程。

高温状态下,大脑的代谢活动剧烈加快,同时脑血流减少、氧气供应不足,神经细胞很快失控。医学上称为“热性脑病”,最典型的表现是高热合并意识障碍。

热射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最怕3个器官衰竭 - 天天要闻

超过80%的热射病死亡病例,在最早6小时内就表现出神志混乱甚至昏迷,而这类病人中只有不到一半最终恢复完全认知。

也就是说,大脑在热射病面前是最脆弱的防线,一旦突破,恢复空间非常有限。

大脑的问题还不止是“意识”。高温环境会诱导兴奋性神经递质大量释放,引发脑细胞电活动紊乱,出现癫痫样抽搐。

抽搐带来的肌肉强直和代谢剧烈,会让核心体温进一步上升,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高热下的神经损伤不可逆,即便通过降温措施降低了体温,也不能完全阻止脑水肿的发生。

一旦颅内压升高,患者进入深昏迷状态,后续不论是有创降温、冷盐水灌注还是药物干预,生存率都会大幅下降。

热射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最怕3个器官衰竭 - 天天要闻

第二个崩溃点是肝脏。高热状态让肝细胞直接受到热损伤,同时,系统性炎症反应也会攻击肝组织。

热射病患者的肝功能常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表现为转氨酶飙升、凝血功能障碍、黄疸加重。

肝脏的失败带来的是毒素清除能力丧失。氨、胆红素、内毒素积聚,会引发肝性脑病,让患者再度进入深度昏迷。

同时,凝血因子的合成障碍导致全身出血风险增加,不只是皮肤淤斑,严重时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肺泡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肝脏不是一块代谢器官,它是整个身体毒素过滤和合成系统的枢纽,一旦功能崩溃,其它系统就跟着塌。

热射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最怕3个器官衰竭 - 天天要闻

第三个关键器官,是肾脏。很多人以为多喝水就能缓解高温损伤,实际高热状态下的脱水和肌肉溶解才是肾脏损伤的直接来源。

热射病患者往往合并“横纹肌溶解”,即肌肉细胞在高热和代谢紊乱下破裂,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

这些肌红蛋白过滤到肾小球后,会在肾小管中形成沉积,直接堵塞滤过系统。没几小时,肾功能就出现明显下降。

肌红蛋白还会在肾小管中形成氧化反应,加速肾小管上皮坏死,形成急性肾损伤。很多患者出现无尿、血肌酐飙升、钾离子失控。

钾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这类患者即使接受透析,也未必能抢回来,因为肾衰只是表面,背后是整个体液、电解质、代谢网络的全崩溃。

热射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最怕3个器官衰竭 - 天天要闻

数据上看,伴有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损伤的热射病患者,其死亡率比未发生肾损伤者高出4倍以上。

这三个器官不是独立坏的,而是联动损伤。一旦进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率接近70%。发热只是起点,衰竭才是结局。

从发热到多器官功能障碍,有些病例只需要12小时。没有提前识别,没有及时干预,就算在ICU里全套生命支持也未必能救回来。

一个更值得反思的点是,很多热射病患者最早的症状根本不是“热”,而是疲劳、乏力、嗜睡、注意力下降。

这些症状非常容易被忽略,也容易被归结为“最近太累了”“没休息好”。

热射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最怕3个器官衰竭 - 天天要闻

他们往往在感知异常之前,体温已经升到39℃以上。这种“神经觉察延迟”是热射病危险性高的关键因素。

高温环境下的脑部判断能力下降,导致行为迟钝、动作缓慢,而这时候如果周围没人介入干预,恶化几乎不可逆。

热射病不是老年人才有,也不是只有在工地或高温车间才会发生。

长时间高湿度环境、不通风的室内、高强度运动、精神压力叠加,都可能成为触发点。

近年来的病例显示,健身房内、骑行赛事、封闭办公室里,都有发生热射病的记录。

而很多人最后倒下的时候身上没汗,皮肤干热,是典型的“汗腺功能失调”,这不是缓解,而是代偿机制崩溃的表现。

热射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最怕3个器官衰竭 - 天天要闻

一直以来,大众把热射病当成重度中暑,这种观念本身就有误导性。热射病是器官系统性失控的急症,不是喝水降温能扛过去的状态。

它不是“再坚持一下”,而是“快退出”。延迟识别几小时,死亡风险翻倍。

有研究表明,体温维持在40.6℃以上超过30分钟者,其死亡率为63%;若在20分钟内完成核心降温,死亡率可降至20%以下。这种差异,就是识别和响应速度决定的。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人的自我冷却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汗液蒸发是唯一散热手段,而高湿度环境会直接终止这一机制。

高温+高湿的城市夏季,不比沙漠安全。而那些看起来年轻、体力好、没基础病的人,往往正是最不警惕热射病的群体。

热射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最怕3个器官衰竭 - 天天要闻

一个人在高温下体温升高至39℃以上、感到意识模糊,却在短时间内退烧并清醒过来,这是不是意味着热射病风险已经解除?是否还需要观察和治疗?

这个现象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很多热射病前驱状态的患者,在短暂降温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意识改善,于是自行离开或拒绝留观。这种行为非常危险。

体温下降不等于器官功能恢复。中枢神经、肝、肾等关键系统在高热状态下已受损,即便体温恢复,也可能在数小时内继续恶化。

特别是热应激诱导的炎症反应会持续释放细胞因子,形成继发性损伤。

大量研究显示,热射病患者在24小时内死亡者中,有近一半在初期有过“好转表现”,但最终死于晚发性器官衰竭。

最安全的做法是,在体温异常回落后至少观察24小时,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指标、肌酸激酶等,评估是否存在进行性器官损伤。

热射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最怕3个器官衰竭 - 天天要闻

这不是“是否需要”,而是“必须这样做”。不然就不是抢救延误的问题,而是主动放弃诊断时机。

高温下,最大的问题不是热,而是人对热的判断能力早就错了。等感觉到严重,往往已经来不及。真正防得住的,是提前看到看不到的那一步。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肖泽法,郭飞.热射病相关的急性器官损伤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24,62(34):126-130.

热射病患者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最怕3个器官衰竭 - 天天要闻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他26岁,一次次血糖值升高,出现3种症状,或是糖尿病早期症状 - 天天要闻

他26岁,一次次血糖值升高,出现3种症状,或是糖尿病早期症状

糖尿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警告,仿佛是一个隐藏在生活中的潜伏者。它不像一些急性病症那样突如其来,而是悄悄地侵入,在不经意间改变身体的平衡。26岁的张凡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三种症状悄然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让他意识到糖尿病的早期信号可能正在悄悄逼近
“韭菜免收通行费韭菜薹要收费”引热议,专家呼吁:让绿通目录更“鲜活” - 天天要闻

“韭菜免收通行费韭菜薹要收费”引热议,专家呼吁:让绿通目录更“鲜活”

近日,在四川乐雅高速符溪收费站外,一名司机与收费站员工因运输的韭菜薹(俗称韭菜花)是否应该收费的问题发生争执。有网友提出,蒜薹和韭菜可免收通行费,韭菜薹为何却被收费?高速路公司称,韭菜薹或韭菜花不在《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中。对此,行业相关专家呼吁,随着农产品种类的丰富和细化,《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也...
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叫停后,多名网红医生未下架宣传视频是否违规?律师回应 - 天天要闻

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叫停后,多名网红医生未下架宣传视频是否违规?律师回应

极目新闻记者 陈洋洋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随后,多所医疗机构立即叫停了LVA手术。多名医生发布的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宣传视频未删除7月11日下午,记者注意到,在多个社交平台仍有一些网红医生尚未删除发布在个人账号上的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宣传视...
专家谈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叫停:不符合临床技术推广的规范 - 天天要闻

专家谈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叫停:不符合临床技术推广的规范

“任何一项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批和临床研究验证,在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再开展。”7月11日,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群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7月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应用于阿尔茨...
人到中年,为什么建议你每天去拥抱一棵树? - 天天要闻

人到中年,为什么建议你每天去拥抱一棵树?

人到中年,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上有老、下有小,事业瓶颈、健康隐忧,有时,不是你不想放松,而是根本不知道怎么放松。今天,想分享一个简单但非常有效的方法:每天去拥抱一下大树。别笑,这不是迷信,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很多心理学家、健康专家都推荐的“
健康旅行、预防中暑、防蚊灭蚊……权威版“桑拿天”生存手册来了 - 天天要闻

健康旅行、预防中暑、防蚊灭蚊……权威版“桑拿天”生存手册来了

7月11日,国家疾控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健康度夏 科学应对夏季高发传染病与高温等健康风险”主题,邀请相关专家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这样看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潘力军表示,近期国家疾控局、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旨在为公众提供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