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医生建议:优秀的养骨方法不是多喝牛奶和骨汤,而是这5种

2025年07月04日21:12:03 健康 1690

骨科医生建议:优秀的养骨方法不是多喝牛奶和骨汤,而是这5种 - 天天要闻

“你以为天天喝牛奶、熬骨汤就能养好骨头?现实可能让人‘骨感’。”

骨科医生建议:优秀的养骨方法不是多喝牛奶和骨汤,而是这5种 - 天天要闻


医学研究正不断颠覆人们对“养骨”的认知,真正让骨头变得强壮的方式,其实远不是人们想的那样简单。今天,就来揭开真正科学养骨的5个关键方法,看看你做对了几个?

骨头真不是“喝”出来的

在门诊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医生,我每天早上都喝牛奶、晚上熬骨汤,怎么骨密度还是低?”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骨科医生建议:优秀的养骨方法不是多喝牛奶和骨汤,而是这5种 - 天天要闻


许多中老年人以为补钙就等于喝牛奶、喝骨头汤,甚至有患者一日三餐不离骨汤,结果查出骨质疏松后大吃一惊。

骨头的健康取决于多个因素,远远不止“补钙”这一项。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2023年版)》指出,骨质疏松的成因包括营养不均衡、运动不足、激素水平变化、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而单一的食补并不能全面改善骨骼健康。

骨汤里的钙含量其实非常低。中国营养学会早在2016年就指出,一碗骨头汤的钙含量大约只有4~5毫克,而成年人每日推荐钙摄入量是800~1000毫克,喝汤根本达不到需求。

骨科医生建议:优秀的养骨方法不是多喝牛奶和骨汤,而是这5种 - 天天要闻


换句话说,“靠喝骨汤养骨”,就像“靠闻香水洗澡”,听着美,根本不顶用。

适量负重运动:唤醒沉睡的骨细胞

“人老腿先老,腿老骨先松。”长时间久坐不动,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元凶之一。骨头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每天都在“旧骨换新骨”——这个过程叫骨代谢

研究显示,适度的负重运动能刺激成骨细胞活跃,增加骨密度。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在2024年骨代谢年会上指出,规律的负重运动可以有效减缓骨质流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逆转骨质疏松的早期表现

骨科医生建议:优秀的养骨方法不是多喝牛奶和骨汤,而是这5种 - 天天要闻


什么是负重运动?简单来说,就是那些需要“抗重力”的动作,比如快走、爬楼梯、打太极、广场舞、哑铃操。这些运动能在不伤害关节的前提下,给骨头一点“压力”,从而激发骨细胞的活性。

一位60岁的社区居民在坚持太极练习一年后,骨密度从原先的T值-2.3升到-1.8,医生惊讶地表示,这是自然疗法中极少见的改善案例。

要记住:骨头越用越强,越闲越废。

保持阳光照射:让身体自己“造钙”

骨科医生建议:优秀的养骨方法不是多喝牛奶和骨汤,而是这5种 - 天天要闻

钙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但很多人忽视了另一个关键元素——维生素D没有维生素D的“牵线搭桥”,钙根本无法被肠道有效吸收。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2年的一项调查,我国60岁以上老人维生素D缺乏率超过70%。这是因为很多老年人不爱出门、阳光照射时间短,导致体内维生素D合成不足。

皮肤暴露在阳光下,能帮助合成维生素D3,这是一种最活跃、最易吸收的形式。中午11点到下午3点,是紫外线最充足的时间段,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手臂和脸部暴露),就能满足基本需求。

骨科医生建议:优秀的养骨方法不是多喝牛奶和骨汤,而是这5种 - 天天要闻


对于北方冬季或阴雨天气较多的地区来说,还可以通过食物补充,如深海鱼类、蛋黄、肝脏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

一句话:补钙靠吃,吸收靠晒,两者缺一不可。

营养均衡,而非“钙独大”

很多人谈养骨只知道“钙”,却忽略了“骨头也需要配合团队作战”骨骼健康离不开蛋白质、镁、磷、维生素K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素的协同作用。

骨科医生建议:优秀的养骨方法不是多喝牛奶和骨汤,而是这5种 - 天天要闻


蛋白质是骨骼的“钢筋”,钙只是“水泥”,两者结合才构成坚固的骨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布的研究指出,老年人摄入足够蛋白质,可显著降低骨折风险。特别是植物蛋白和优质动物蛋白(如鱼、蛋、瘦肉、豆制品)对骨密度有良好支持作用。

维生素K是“骨钙素”的合成原料,它能帮助钙沉积到骨骼中,而不是流窜到血管里形成钙化。绿叶蔬菜如菠菜、芥蓝小油菜都是维生素K的好来源。

养骨不是“钙唱独角戏”,而是“多营养合奏交响曲”。

改掉伤骨坏习惯,才是真正的“补”

骨科医生建议:优秀的养骨方法不是多喝牛奶和骨汤,而是这5种 - 天天要闻

除了积极补充营养和运动,还有一些日常坏习惯正在悄悄“偷走”你的骨头。如果不改,补再多的钙也是“竹篮打水”。

首先是吸烟与酗酒。临床研究表明,烟碱成分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折风险;而长期大量饮酒则会干扰肝脏代谢维生素D的能力,导致钙流失。

其次是过量饮用碳酸饮料和咖啡。碳酸饮料中的磷酸盐会与钙竞争吸收位置,造成“钙被踢出局”;而咖啡因会促进钙的排出。

还有就是过度节食。很多中年女性为了减肥,选择极端节食法,导致蛋白质缺乏、内分泌紊乱,骨密度急剧下降。“瘦得像竹竿”的人,骨头往往也“空得像竹竿”。

骨科医生建议:优秀的养骨方法不是多喝牛奶和骨汤,而是这5种 - 天天要闻


想养骨先护骨,别让坏习惯“提前掏空”身体的基础建设

真实案例:奶奶不再靠“汤”,骨头也更硬了

某市人民医院骨科接诊过一位68岁的女性患者,因轻微摔倒导致股骨颈骨折。术后回访中发现,她每天坚持喝骨汤,却几乎不晒太阳、不运动,饮食中蛋白质摄入极低。

医生通过调整其饮食结构,加入适量鸡蛋、豆腐、绿叶菜,并建议其每天快走30分钟、定期晒太阳。

半年后复查时,其骨密度虽未完全恢复正常,但提升明显,医生评价其“生活方式调整远胜药物干预”。

骨科医生建议:优秀的养骨方法不是多喝牛奶和骨汤,而是这5种 - 天天要闻


这说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才是“养骨”的灵丹妙药。

医者责任:不仅治病,更传递健康理念

作为医生,见得最多的不是重病,而是“被忽视的小病变大”。骨质疏松就是典型之一——它不痛不痒时,最容易被忽视;一旦骨折,后果可能终身难愈

在医学领域,骨质健康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三大因素之一。骨折后的卧床、手术、并发症甚至死亡风险,比很多人想象得要严重得多。

呼吁全民提高“骨健康素养”,是每一位医者责无旁贷的使命。不是等病来了再“打补丁”,而是提前预防,筑牢健康的“骨本”。

骨科医生建议:优秀的养骨方法不是多喝牛奶和骨汤,而是这5种 - 天天要闻


“人老骨先衰,护骨趁年轻。”这句朴素的话,值得所有人记在心头。

写在最后:养骨的正确打开方式

真正的养骨秘诀,不靠补汤,也不是堆钙片,而是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充足阳光、合理生活方式的系统组合。骨骼,是陪我们走一生的“支架”,不能等它出问题才想起它的存在。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今天起,给自己的骨头一次真正的“投资”!

注: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旨在传播科学医学知识,不构成具体诊断和治疗建议。如有相关疾病或疑问,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2023年版)[S].2023-11-15.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居民维生素D营养状况调查报告[R].2022.

[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蛋白质摄入与骨密度关系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4,30(04):457-46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湖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和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提示 - 天天要闻

湖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和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提示

高温实况2025年6月30日开始,高温发展,至7月3日省内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35℃,21个区县突破37℃。据7月4日最高气温实况显示,长沙、湘潭、益阳、衡阳、岳阳、娄底、常德、株洲、张家界、怀化中部、永州北部、郴州北部等地气温达37℃左右。预计,未来三天高温继续维持,省内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升至36~39℃,7月8日后高...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2025年第3期) - 天天要闻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2025年第3期)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气象局7月4日18时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预计,7月4日20时至5日20时,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中西部、华南中东部、东北地区东部和西南部及新疆等地高温健康风险较高(黄色预警);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的...
少外出,防中暑!北京未来1个月像“被牛含在嘴里” - 天天要闻

少外出,防中暑!北京未来1个月像“被牛含在嘴里”

北京进入“蒸煮模式”网友:出门就像“被牛舔了一口”近日,北京进入“蒸煮模式”。据中国天气网预报,7月4日至17日的14天中,北京有12天有降雨。7月12、13日,最高气温可达37℃。阴雨天气频繁,湿度大,有市民表示毛巾、衣物都有馊味了。网友评论称“感觉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黏黏糊糊”“北京居民终于也体会到回南天的痛...
“桑拿天”持续来袭,高温健康风险你了解吗? - 天天要闻

“桑拿天”持续来袭,高温健康风险你了解吗?

记者从中央气象台获悉,中央气象台7月4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大部、四川东部、重庆、华南北部以及新疆南疆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局地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桑拿天”超长待机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一起来看中国气象局专家怎么说。记者:阮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