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又见“抬头”,群体免疫真的“破防”了吗?

2025年05月18日20:12:08 健康 1803

编者按

日前,全国多地新冠阳性率明显上升,南方省份尤为显著。监测数据显示,新冠病毒已连续三周成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住院病例比例也有所增加。这一波小高峰的再现,让许多人思考:在经历了大规模感染和疫苗接种后,为何疫情仍会反复?群体免疫是否真的能终结新冠流行?


一、新冠感染率回升:疫情小高峰再现


近期,“新冠感染又抬头”的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引发广泛关注。据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4月全国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南方省份阳性率高于北方,15岁及以上人群感染率居首。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连续三周位居呼吸道病毒首位(16.2%),住院病例的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


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同样连续多周居首。


新冠又见“抬头”,群体免疫真的“破防”了吗? - 天天要闻

新冠又见“抬头”,群体免疫真的“破防”了吗? - 天天要闻

△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年4月,第18周)图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这一波疫情的反弹,与气候换季、假期人口流动频繁、人群免疫力自然衰减等因素密切相关。病毒学专家指出,此次高峰并非新疫情暴发,而是常规流行节奏中的波动,预计6月中下旬将逐渐回落,不会对高考等重要社会活动造成显著影响。


二、群体免疫:概念与实现路径


此次新冠流行与人群免疫力自然衰减密切相关,自上一波疫情后,抗体保护已大幅减弱。这一现象引起我们对“群体免疫”的思考:为何在经历多轮感染与疫苗接种后,病毒仍能突破免疫屏障?群体免疫是否真的能终结疫情?


1、什么是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指当足够多的人对某种传染病产生免疫力后,病毒难以在人群中持续传播,从而间接保护未免疫的个体。其核心在于“免疫屏障”——当免疫人口比例达到临界值(群体免疫阈值),疫情传播链将被有效阻断。


群体免疫阈值计算公式:


阈值 = 1 −(1/R₀)


(R₀为病毒基本再生数,新冠R₀约为1.9-6.5,对应阈值为47%-85%)


新冠又见“抬头”,群体免疫真的“破防”了吗? - 天天要闻

△当足够比例的人口对感染免疫时,就会实现群体免疫。当人群中没有免疫力(A)时,一个传染性个体(红色)可以轻易地将其疾病传播给其接触者(粗线),这些接触者是易感的(绿色)。这些人反过来又可以将其传播给他们的易感接触者(细线)。当一些个体具有免疫力(蓝色)但人口低于群体免疫阈值(B)时,仍然可能发生大规模爆发。当人口超过阈值(C)时,可以防止大规模流行病,但在易感个体的聚集中仍可能发生小规模爆发。


2、如何实现群体免疫?


自然感染:通过大规模感染获得抗体,但需付出高昂的健康代价(如巴西马瑙斯市案例)。


疫苗接种:主动构建免疫屏障,安全可控,是国际公认的主流策略。


历史经验:天花通过全球疫苗接种实现根除,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疾病也依赖疫苗维持低流行水平。


三、群体免疫的挑战:变异毒株与免疫逃逸


2020年,巴西马瑙斯市因76%居民感染新冠,一度被视为“群体免疫样本”。然而,2021年初疫情再度暴发,住院人数激增6倍。研究揭示,病毒变异(如免疫逃逸能力增强)、抗体自然衰减、初始感染率估算偏差等因素,均可导致免疫屏障失效。


新冠又见“抬头”,群体免疫真的“破防”了吗? - 天天要闻

△2020-2021年巴西马瑙斯的COVID-19住院病例、超额死亡和Rt值


此外,免疫背景也可塑造和影响病毒的进化方向。2024年,中国科学家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研究,揭示人群免疫压力对新冠病毒进化的影响:在低免疫压力环境(如中国2023年初)下,病毒进化更倾向于增强与ACE2受体的结合力,免疫逃逸能力较低;而在高免疫压力环境(如多轮感染国家),病毒快速进化出强免疫逃逸突变(如XBB变异株)。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病毒进化方向与人群免疫背景密切相关,全球毒株流动可能引发新感染高峰。


新冠又见“抬头”,群体免疫真的“破防”了吗? - 天天要闻

△国内外新冠病毒BA.5子分支进化偏好差异


四、群体免疫减弱,重点人群如何防护?


当前,新冠自然感染抗体随时间衰减,疫苗保护效力下降,加之病毒持续变异,群体免疫屏障面临挑战。以下三类人群需格外警惕:


1、60岁以上老年人

此类人群存在免疫力下降,重症率、死亡率较高的风险。

防护建议

1及时接种加强针疫苗(如针对XBB的更新版疫苗)。

2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口罩。

3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尽早进行抗原检测并就医。


2、慢性基础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等)

此类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易加重原有疾病,引发并发症。

防护建议

1严格管理基础病,保持用药规律。

2家庭备有血氧仪,监测感染后血氧饱和度(若<95%需紧急就医)。


3、免疫力低下人群(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等)

此类人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抗肿瘤治疗的受损,抗病毒能力弱。

防护建议

1咨询医生,评估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

2家庭成员接种疫苗,降低家庭内传播风险。


此外,公众的常态化防护不可松懈,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以及必要的健康监测,如出现症状及时检测,避免带病上班上学。此外,需关注疫苗更新动态,高风险人群定期补种加强针。


总之,群体免疫是应对传染病的重要策略,但其效果受病毒变异、免疫衰减等多重因素制约。面对新冠的持续波动,科学防护、精准施策仍是关键。普通人无需过度恐慌,但需为脆弱群体筑牢防线——这不仅是对个体健康的负责,更是对社会免疫屏障的维护。


▌参考资料: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第18周第855期中国流感监测周报.https://www.chinacdc.cn/jksj/jksj04_14249/202505/t20250508_306622.html

[2]Ashby B, Best A. Herd immunity. Curr Biol. 2021;31(4):R174-R177. doi:10.1016/j.cub.2021.01.006

[3]Sabino EC, Buss LF, Carvalho MPS, Prete CA, Jr., Crispim MAE, Fraiji NA, Pereira RHM, Parag KV, da Silva Peixoto P, Kraemer MUG et al: Resurgence of COVID-19 in Manaus, Brazil, despite high seroprevalence. Lancet 2021, 397(10273):452-455.

[4]Ma W, Fu H, Jian F, Cao Y, Li M. Distinct SARS-CoV-2 populational immune backgrounds tolerate divergent RBD evolutionary preferences. Natl Sci Rev. 2024;11(7):nwae196. Published 2024 Jun 5. doi:10.1093/nsr/nwae196

[5]多地新冠阳性率明显上升!记得戴口罩!专家:普通人无需过度担忧,但这三类人要注意.https://mp.weixin.qq.com/s/fY0VNI6vSXotAjgDzIWWDg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新冠又见“抬头”,群体免疫真的“破防”了吗? - 天天要闻

新冠又见“抬头”,群体免疫真的“破防”了吗?

编者按日前,全国多地新冠阳性率明显上升,南方省份尤为显著。监测数据显示,新冠病毒已连续三周成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住院病例比例也有所增加。这一波小高峰的再现,让许多人思考:在经历了大规模感染和疫苗接种后,为何疫情仍会反复?群体免疫是否真
4种食用油被曝含致癌物,有你正在用的吗?提醒父母:谨慎购买 - 天天要闻

4种食用油被曝含致癌物,有你正在用的吗?提醒父母:谨慎购买

今天咱们来聊聊厨房里最常见的食用油。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看似普通的油,可能正在悄悄威胁我们的健康?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研究结果。某些食用油在加工、储存或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致癌物,长期食用真的会增加患癌风险!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夏季高发!男子每天吃10斤西瓜突然脑袋胀痛,确诊带状疱疹 - 天天要闻

夏季高发!男子每天吃10斤西瓜突然脑袋胀痛,确诊带状疱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你能想象吗?西瓜吃多了,竟然能吃出带状疱疹?天气一热,西瓜销量就蹭蹭往上涨。按说,西瓜水分多、甜味足、解暑神器,谁不爱?
知名演员自曝已做6次手术!医生提醒:经常劳累者要注意! - 天天要闻

知名演员自曝已做6次手术!医生提醒:经常劳累者要注意!

近日,在综艺节目中,演员白宇主动科普气胸成因,并提及术后体力受限,呼吁避免高强度消耗。录制开始前金靖得知白宇有气胸后秒变贴心girl,“我再也不会让你累着了”, 刘宇宁表示自己也同为病友,白宇耐心讲解气胸是如何形成的,自述因气胸接受过六次手
咳一周查出肺里好多洞!30岁女子中招“隐形杀手”,死亡率高达80% - 天天要闻

咳一周查出肺里好多洞!30岁女子中招“隐形杀手”,死亡率高达80%

近日,广州30岁的夏女士(化名)因持续干咳一周到医院就诊胸部CT显示其双肺多发感染伴多发空洞形成被收入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住院治疗医生查房时,捕捉到CT上形似“鬼脸”的特殊影像(即“鬼脸征”),并伴有“晕伦征”,高度怀疑隐球菌肺炎。医生追问夏女士近期是否曾接触鸟类、禽类及饲养宠物,夏女士否认。医生安排夏女士抽...
什么是动脉瘤?症状、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 - 天天要闻

什么是动脉瘤?症状、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

当腹部、脑部或胸部的血管或动脉壁开始变弱并膨胀时,就会发生动脉瘤。动脉瘤患者可能长期存活,且不会出现任何症状或并发症。然而,如果动脉瘤破裂,则可能危及生命。动脉瘤的风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因素(例如吸烟)和不可改变的因素(例如年龄)。
2025年守护健康:七旬茶翁的五升浓茶给我们的启示 - 天天要闻

2025年守护健康:七旬茶翁的五升浓茶给我们的启示

点击文末二维码关注♦姜姜♦随着夏天的到来,饮茶降温解渴再次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炎热的季节,喝茶不仅能消暑解渴,还能增添生活的仪式感。然而,大家是否注意到“泡好的茶汤能放多久”这一问题呢?/最近,#老人日均饮茶5升致身体不适#的话题引发
全国推广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 多地亮创新答卷 - 天天要闻

全国推广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 多地亮创新答卷

今天(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近年来,全社会积极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氛围和环境,2023年,中国残联印发方案,在全国推广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一起去看看各地探索实践情况。01 陪伴脊髓损伤患者17年的“希望之家”在四川德阳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学习室里,主治中医师汪玲正在给“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