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又抬头?高危人群需警惕

2025年05月18日06:40:25 健康 2180

新冠感染又抬头?高危人群需警惕 - 天天要闻

近期新冠感染又有高发趋势,不少网友晒出了新冠抗原“两道杠”的照片。视觉中国|图

流感高峰期刚过,新冠感染又有抬头趋势? 2025年5月15日,中国香港歌手陈奕迅在微博称“一夜之间被病毒搅垮”,因确诊新冠宣布延期高雄巨蛋的三场演唱会。

知名歌手也“中招”,让新冠病毒又引发关注。尤其五一假期后,社交平台上“刷屏”的除了旅游记录,还有不少新冠抗原“两道杠”的照片。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5月8日公布的数据,4月以来,门急诊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由原来的7.5%(3月31日-4月6日)攀升至16.2%(4月28日-5月4日),相当于每6个门急诊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中就有1个感染新冠,检出率已超过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居于首位。

不过,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本轮新冠流行率尚未超过去年峰值。中疾控历史数据显示,2024年3月及8月分别出现的疫情高峰中,门急诊新冠病毒阳性率曾达到21.1%。“我们预计可能这一两周就是感染高峰阶段,到5月底、6月初就会有所下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目前感染人数在北方部分省份已经有下降趋势,南方一些省份还处于上升的趋势,预计在一两周内会达到高峰并回落,对即将到来的中高考影响不大。

新冠抗体水平下降,旅游聚集促进病毒传播

新冠感染为何在近期抬头?

李侗曾认为,当前距离国内上一次感染高峰(2024年8月)超过半年,“前次感染后,经过半年到一年时间,人体内的抗体水平下降,再次感染的概率就会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流行的毒株为xdv变异株及其子分支nb.1.8.1,它们均属于奥密克戎家族,xdv系列变异株也是当前的流行株。“如果既往感染过xdv毒株,现在对nb.1.8.1还有一定抵抗力,但如果感染过的是更早的jn.1等毒株,保护力就会有所下降。能成为主要流行株的毒株,免疫逃逸能力肯定更强,”李侗曾说。

中疾控数据显示,本轮感染中,南方省份新冠阳性率略高于北方。李侗曾解释,这是因为南北方病毒流行存在时间差,北方流行较早,从3月开始升高,5月初就过了高峰。五一期间人口流动大,南方旅游聚集人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病毒传播。

李侗曾观察到,本轮新冠流行持续时间较长,就诊人数从3月开始持续增加,以青壮年患者为主,症状表现为中低程度的发热、咽痛、咳嗽,比流感症状更轻。

针对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新冠流行率上升,和今年流感流行率较低、群体免疫力下降有关”,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这是错误的观点,新冠和流感之间不存在交叉保护,不会因为没得流感,新冠就趁虚而入。

本轮新冠流行属正常波动

尽管宏观数据有所起伏,但在许多临床医生看来,此轮新冠流行现象并不值得特别担忧。

武汉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副主任医师余昌平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最近几个星期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有所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显著,“新冠现在已经普通化了,重症患者极少,大部分患者只是发几天烧”。

南方周末记者从广东省一家三甲医院普通儿科了解到,近期该科室接诊的患儿新冠检出率没有明显变化,有医师表示,由于没有强制检测核酸,部分流感样病例难以判断是否为新冠感染,但整体症状和普通感冒类似,无需过度恐慌。

李侗曾判断,本轮新冠流行仍属于正常的周期性波动,“临床医生从3、4月份就观察到新冠病例的增加,此时流感高峰基本过去,对医疗机构影响较小。5月新闻叠加明星效应,关注的人才多了起来。”

高危人群仍需警惕

不只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在近期通报了新冠流行趋势。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在2025年5月12日通报称,香港新冠检出率在过去四周持续上升,截至5月10日的一周,检测阳性率达13.66%,创近一年新高。更引人注目的是,4月27日至5月10日,香港新增与新冠相关死亡个案多达49宗。

对此,金冬雁表示,该数据并未超过往年高峰期,“xdv变异株和jn.1相近,但致病性没有增加,有群体免疫力的基础,再怎么也翻不出大的波浪”。

不过,多位专家也提示,对于60 岁以上老人、有基础疾病者(糖尿病、心脑血管、慢阻肺等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肿瘤治疗中、器官移植患者)等高风险人群,仍需引起重视,做好防护工作。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提醒,高风险人群应尽快接种jn.1新冠疫苗额外加强剂,未曾接种新冠疫苗初始剂次的人士(包括幼儿及儿童)亦应尽快接种。

2024年7月,中国内地将新冠病毒疫苗由免费接种政策调整为自费接种后,目前尚未更新针对新毒株的接种策略。2024年,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编著的《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指出,小分子口服药物是我国目前抗新冠病毒主要治疗方案。目前国内有包括莫诺拉韦、利托那韦、阿兹夫定在内的7款新冠特效药上市。

李侗曾提醒,对于重症高风险人群,建议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免疫正常的年轻人自愿用药,一般对症治疗即可。日常注意个人卫生,多开窗通风、勤洗手、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在流行高峰阶段,去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

“此外,也要警惕家庭内部传染,新冠重症病人往往是本身基础病严重,外出活动少,被家人传染了病毒。现在很多年轻人出现症状后,没有进行新冠抗原检测(或检测不出),不管是否确诊,都建议自我隔离,尽量避免带病上班上学。”李侗曾说。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琪 南方周末实习生 曾菲彤 陈书灵

责编 崔慧莹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新冠感染又抬头?高危人群需警惕 - 天天要闻

新冠感染又抬头?高危人群需警惕

近期新冠感染又有高发趋势,不少网友晒出了新冠抗原“两道杠”的照片。视觉中国|图流感高峰期刚过,新冠感染又有抬头趋势? 2025年5月15日,中国香港歌手陈奕迅在微博称“一夜之间被病毒搅垮”,因确诊新冠宣布延期高雄巨蛋的三场演唱会。知名歌手也“中招”,让新冠病毒又引发关注。尤其五一假期后,社交平台上“刷屏”的...
央视主持人虞婷患癌,直言“谁让我不疼给100万”,后来结局怎样 - 天天要闻

央视主持人虞婷患癌,直言“谁让我不疼给100万”,后来结局怎样

“如果有人能让我不再疼,我愿意给他一百万。”虞婷曾这样说。彼时的她,正躺在病床上,化疗药物如火焰般燃烧着身体的每一寸神经。头发大把大把脱落,皮肤干裂脱皮,整个人虚弱得几乎看不见昔日光彩。她原本是央视的一位主持人,舞台上优雅自信、字正腔圆的女
减重攻略:科学破解三大难题|科学减重一起来 - 天天要闻

减重攻略:科学破解三大难题|科学减重一起来

对健康和理想身材的渴望,促使越来越多的肥胖者投身减重。然而,很多人在减重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却仍与目标遥遥相望。事实上,掌握科学减重的方法,才是破解肥胖难题的关键。1缓解夜间饥饿感“白天自控力强,傍晚却渐渐失控”,这成为很多成年人在健康体重管
热热热!这些地方将达36℃…… - 天天要闻

热热热!这些地方将达36℃……

据江苏气象消息今天白天我省淮河以南地区出现了分散性阵雨受降水影响今晨气温较低不过随着降水渐止午后气温回升天气实况今天白天全省都是多云到晴的好天气午后气温快速上升下午2点我省大部分的地区气温都在28-32℃淮北局部地区25℃上下和昨天同一时间相比大部分地区升温明显沿江苏南地区气温上升幅度在7-11℃未来三天我省以...
尹悟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逝世,享年45岁! - 天天要闻

尹悟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逝世,享年45岁!

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创作与实践处处长尹悟铭同志,因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不幸于2025年5月16日晚23时33分在南京逝世,享年45岁。尹悟铭同志1980年9月出生于陕西兴平,2005年7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南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实验设备管理...
“盯上”中青年 治疗高血压这些误区要避开! - 天天要闻

“盯上”中青年 治疗高血压这些误区要避开!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该怎样预防高血压?如何能更好的控制高血压?今天,带您了解高血压那些事。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2.45亿 在临床上,....
以为能吃,其实可能“有毒”的7种食物!提醒爸妈一定要扔! - 天天要闻

以为能吃,其实可能“有毒”的7种食物!提醒爸妈一定要扔!

日常生活中,已经发霉的面包、发芽的土豆甚至长毛的水果……为了不浪费,很多人洗一洗、切一切就继续吃,殊不知有些食物一旦变质,很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再节俭也不能吃!今天,我们整理了 7 种看似没坏但有很多安全隐患的食物,大家生活中多注意,最好别
“京城·智愈”医疗服务大模型发布 - 天天要闻

“京城·智愈”医疗服务大模型发布

5月17日,北京京城皮肤医院举行“京城·智愈”医疗服务大模型发布会,庆祝建院20年。 北京京城皮肤医院成立于2006年,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20张,秉承“专家立院、科技兴院”理念,汇聚了300余名国内皮肤科重量级专家、教授,长期坐诊专家70余位,医院拥有315台(套)前沿先进诊疗设备,设立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斑...
手疼得没来由太闹心!速来探寻背后的秘密原因! - 天天要闻

手疼得没来由太闹心!速来探寻背后的秘密原因!

日常生活中,突然感觉手部疼痛,却找不到明显诱因,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和担忧。手部作为人体活动频繁的部位,疼痛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多种原因,从常见的劳损到潜在的疾病都有可能。接下来,我们就从多个方面深入剖析,揭开无缘无故手疼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