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眼睛干涩、打不起精神,晚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明明白天也没熬夜、也没喝咖啡,却总是觉得脑子像糊了一层浆糊——这可不仅仅是“年纪大了”那么简单。中老年朋友尤其要警惕:一旦肝血亏虚,身体就像缺了一桶“润滑油”,眼睛干燥、睡眠难安便会接踵而至。别等到连枕头都成了“敌人”,赶紧在每日一碗粥里加点它,把健康从“糟糕”拉回“在线”!
一、肝血不足到底在“缺啥”?
于中医理论之宏大体系中,“肝藏血”这一精妙论述,恰似一幅细腻的生理画卷,生动地描绘出肝脏在人体气血运行中所肩负的独特使命——它宛如一位精准的调度官,负责调控全身血液的贮藏与输布之职。血液充足,眼睛才湿润、面色才红润;血液亏虚,便会出现眼干、视物模糊、头晕目眩,甚至手脚抽搐、心悸失眠。用现代话来说,肝血不足就像是人体这台机器缺少了润滑剂,各个齿轮转动不顺畅,尤其是夜间身体要休整、器官要排毒,一旦“润滑油”不给力,便会让你彻夜难眠,早晨还得顶着黑眼圈出门。
二、三大典型信号,提醒你肝血捉襟见肘
眼睛干涩、刺痛感
当你看完一部电视剧,或者连续刷手机半小时,就觉得眼睛像被沙子磨过,眨眼都疼。这种干涩、灼热,多半和肝血亏虚有关。
入睡难、易醒多梦晚上明明很困,却在床上翻来覆去,断断续续做梦,一做醒来更憋屈。若常陷于睡眠浅淡、梦易中断之境,此乃肝血亏虚,难以濡养心神、润泽神志之象也。恰似清泉枯涸,难润心田,致使神思难安,眠梦不宁。
头晕目眩、手脚麻木
起身时头重脚轻,或者干活一会儿手脚发麻,也可能是血液无法顺畅输送到四肢和大脑,让你像在“云里雾里”里打转。
三、中老年人为何特别容易“卡壳”?
饮食偏清淡或偏油腻
有的人吃饭就图省事,天天白米饭、青菜汤,营养跟不上;也有人爱喝麻辣烫、重油大鱼大肉,肠胃消化负担重,精血难以聚集。
生活节奏忽快忽慢
忙着带孙子、做家务、应酬朋友,白天疲于奔命,晚上却又想抓住空闲,多看电视、翻手机,反而让肝血来不及调养。
情绪波动、压力过大
退休后的空虚、子女忙碌带来的孤独感,都可能让人心烦意乱,进而影响脏腑功能,肝失疏泄,血难以归经。
四、煮粥加点它——枸杞,让肝血有“后备箱”
常言道,“一把枸杞补一身”。枸杞,其味甘醇而性平和,循经入于肝肾之域。此物蕴藏丰富氨基酸、多元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宛如自然馈赠之灵珍,具安心养肝、滋补肾精、明目安神之妙效,诚为养生佳品。只要在熬粥时加上一小把枸杞,就能让粥品从“填饱肚子”变身“调养神器”。
推荐做法:
材料准备:大米100克、枸杞15克、红枣3–5枚(去核最佳)、冰糖适量。
浸泡:取适量大米置于容器之中淘洗,而后将其轻置于水间,让它在温柔的水波里静静浸泡30分钟,与此同时,将枸杞与红枣寻一处温暖之地,用温润的水温柔包裹,浸泡10分钟,让它们在这温润的怀抱里洗去一身尘埃。
熬煮:把大米、红枣放入锅中,加水约800毫升,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熬30分钟;
收尾:快熬好前5分钟,放入枸杞和少许冰糖,轻轻搅拌至枸杞变软即可出锅。
这样一碗粥,饱含肝血“补给站”,早晚各喝一碗,连续两周,就能感受到眼睛水润度提升,入睡更快、更香。
五、辅助良方:多管齐下才见效
单靠煮粥虽好,却还不够全面。配合以下方法,让肝血更易充盈:
规律作息:每天晚上10—11点上床,保证7–8小时睡眠,为肝血“加油充电”;
轻柔运动:太极拳、散步以及瑜伽这三种运动方式,均对人体健康有益。从中医角度来看,它们能够调节肝脏功能,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可有效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
情志调护:从心理健康调节的角度来看,个体可通过聆听音乐、参与绘画或书法创作等艺术活动来放松心情。音乐具有舒缓神经、调节情绪的作用,绘画和书法创作则能让人专注于当下,转移注意力,从而有效避免情绪的郁结,
穴位按摩: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经常对“太冲穴”(位于足背,大拇趾与二趾之间的凹陷处)和“肝俞穴”(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进行按摩刺激,有助于调节肝脏功能,促进肝脏气血运行
肝血不足,就像汽车缺少机油,久而久之,零件磨损、发动失衡。中老年朋友不妨从今天起,把枸杞粥纳入日常,把滋补与美味结合,让身体慢慢“回油”,眼不再干,夜不再愁。身体是自己的本钱,关爱健康,从一碗粥、一把枸杞开始,把简单的调养,化作最踏实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