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图)
药品质量如何,事关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
2025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多项2025年涉及医疗改革的工作规划。
强化集采药品质量监管,是其中之一。
陕西省山阳县卫健局原副局长、医改专家徐毓才表示,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医疗政策的调整更侧重于回应现实问题,例如集采药品质量、医保统筹和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方向已经明确,但如何具体落地、能否真正解决现存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执行效果。”
强化集采质量评估和监管
自2018年药品集采起步以来,国家已经组织十批药品集中采购。其间,几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药品集采的规划都集中在 “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和“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到了2023年,药品集采成效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五年来,推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费用负担超过4000亿元。
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未来要“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
“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关切的一种回应。”徐毓才表示,关于集采药品质量的问题不断被提及,尽管国家医保局和药监局已经做了回应,但公众对集采药品质量的担忧并未完全消除。
为确保质量,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要求,仿制药需通过一致性评价,证明其质量和疗效与原研药一致,才能获得集采资格,当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之后,监管部门仍会对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全链条质量监管。
2025年年初,在地方两会期间,有地方政协委员围绕集采药品质量和监管等问题展开讨论。2月9日,国家医保局和国家药监局在调研后公开回应称,集采药品并不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质量风险,临床收集到的不良反应个例既有原研药,也有仿制药。
两部门在回应中还表态,将进一步完善集采政策和持续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其中,国家药监局称,将继续对标国际技术标准,严格技术审评及上市后变更管理,公开审评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7年来,医保药品目录已累计新增835种新药好药,2024年新增的“全球新”创新药达到了38种,创历年新高。
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司长丁一磊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创新药进入医保药品目录,恰恰是因为集中带量采购节约基金留出空间。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累计节省医保基金4400亿元左右,其中用于谈判药使用超3600亿元。
从兜底到普惠
政府报告中提到,2024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达到每人每年670元。
此前,2013年至2023年,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80元提高到640元,已经实现十连涨。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增文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民生保障正从“兜底性”向“普惠性”转变,这意味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强调公共性和均等化。
去年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今年提高了60元,看似增幅不大。“财政补贴不可能一次性大幅提高,它是基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同步调整的。财政补贴的资金最终来源于税收,而税收又与整体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尽管增幅不算巨大,但这实际上显示政府对民生的重视程度在持续加大,”王增文表示
徐毓才也赞同这一点,“不过,这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个人缴费是否会同步增加?”
2013年至2023年,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80元提高到640元,个人缴费标准从每人每年70元提高到380元。而在2024年,个人缴费较上年增加20元达到400元。这是自2016年以来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新增首超个人缴费新增,居民个人缴费增幅也适当降低。
在2025年的工作规划中,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将提高到700元。徐毓才表示:“今年个人缴费是否继续上调,目前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未提及,可能还需要根据社会反馈来最终决定。
“稳步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仍是2025年的工作目标。
这已是连续多年提及的政策目标。徐毓才介绍:“省级统筹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医保基金的管理和调配。过去,各地的医保基金是‘各管各的’,但现在推进省级统筹,就意味着不同地区之间需要在医保待遇和资金使用上进行协调。”
不同地区的医保基金状况差异较大,特别是人口流出、老龄化严重的地区,基金收支压力更大。徐毓才指出:“如果要真正实现省级统筹,意味着发达地区的医保基金可能需要对落后地区进行补充,这就涉及到医保待遇公平性的问题。”
王增文认为医保统筹并不一定要在全国层面实现,而是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只要实现异地就医的医保支付,就已迈出了重要一步。不过,医保报销政策和药品目录在不同地区仍存在差异,这需要在改革推进过程中逐步协调。”
南方周末记者 陈怡帆
责编 钱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