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丁凯阳:仁心精术以制“敌”

2024年01月04日19:05:28 健康 1541

医者丁凯阳:仁心精术以制“敌” - 天天要闻

血液、淋巴是人体的卫士,组成了身体免疫系统的屏障。近年来,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幸运的是,有一群专门守护“人体卫士”的医者。致敬中国医生,南方人物周刊开启“‘淋’危不惧的中国医者”人物专栏。他们的故事虽不同,却有着同一种姿态——临危不惧,从各自专业领域创新治疗方案,守护生命,推动医学进步。


学医从医三十余年,丁凯阳一直在与“敌”搏斗。对方不仅善于伪装,爱各处埋伏,有时还会杀个“回马枪”。为了尽全力战胜它,丁凯阳数十年如一日,耗费大量时间了解它、研究它。

这个敌人的名字是“淋巴瘤”,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它也是近年来增速较快的恶性肿瘤之一[1]。

从1995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到2006年在苏州大学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再到成为安徽省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丁凯阳既见证了中国淋巴瘤诊治发展的速度,也总结出一套面对淋巴瘤的战术,秘诀在于“快准稳”。

于是,为了诊断快速精准,身为医学者的丁凯阳勤学苦练,严谨求实,把“学习当作一辈子的事”,积极参与各种案例分享。而想要达到治疗阶段的“稳”,作为管理者的丁凯阳则大力促进规范化治疗和全程化管理,牵头主办患者教育活动,既“稳”患者状态,也“稳”家属心态。

然战术精密,终归是以术载道。医者仁心,才是根本的战胜之道。

医者丁凯阳:仁心精术以制“敌” - 天天要闻

▲安徽省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丁凯阳主任。


医者丁凯阳:仁心精术以制“敌” - 天天要闻

勤学与求真

1990年,丁凯阳被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正式迈出了漫漫学医路的第一步。

大学五年,临床医学专业涉及的课程数量繁多,除了理论知识,还需要大量实践,大大小小的考试占满了日常生活。

课业压力沉重,时有同学畏难生惰,但年轻的丁凯阳甘之如饴,每天除了上课,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便到图书馆自习。医学的世界刚刚向丁凯阳打开大门,他的好奇和兴奋远大于疲惫,“再苦再累,只要有收获就值得”。

按照当时的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在课本理论知识学习以外,还有一年临床实习学制。当丁凯阳走出课堂,真正走进医院到每个科室轮转锻炼临床能力时,他深切感受到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在实习阶段,你可以真实地接触病人,分析病例,每一个环节都提醒着,你是一个被别人需要的人。”苦学理论知识,为丁凯阳的从医路奠定了基础,而见习时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则让他坚定了从医之心。

1995年,大学毕业的丁凯阳被分配至安徽省立医院(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真刀实枪的临床工作,很快让丁凯阳意识到理论知识与现实医疗条件的差距,彼时医院的病理诊断水平普遍不高,不少“善于伪装”的疾病易被误诊,早期症状不典型且有诸多亚型的淋巴瘤就是其中之一。

与此同时,医学发展迅速,本科五年所学的基础知识已经远远不够。想要战胜“敌人”,就得更加了解“敌人”,为了精进血液病方面的医术,同时将更先进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丁凯阳决定继续深造。

2003年,丁凯阳顺利考上苏州大学血液学的博士,师从中国血液学的重要领军人物、血栓与止血领域泰斗阮长耿。三年多的博士生涯里,丁凯阳主要进行血管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尽管院士的工作繁忙,但仍给丁凯阳提供了许多问题的关键性指导。

“阮院士非常看重求实二字。”丁凯阳回忆,在教学指导过程中,阮院士只要涉及数据,“都会派副手或是其他博士生,到实验室,确认数据的真实性。”这种严谨求实的态度,对丁凯阳影响颇深,多年后丁凯阳亦成为众多研究生的导师,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并在2008年及2011年获安徽省科学进步二等奖各1项。同事、学生或患者,凡和他多加接触,都难以忘怀这位医学学者严谨求实的特质。


医者丁凯阳:仁心精术以制“敌” - 天天要闻

严谨从医

“以前很多病人,直至去世,都不知道自己得了淋巴瘤。”寥寥数语,却字字无奈。

淋巴瘤症状多而杂,异质性强,全身都可能出现,且有上百种亚型分类。它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确诊的难度。

《2019年中国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显示,在回收的4816份有效问卷里,43%的患者有过误诊经历。

而十余年前,误诊的概率更大。“当时最典型的就是恶性组织细胞病,如果按照现在的诊疗水平,能很快精准诊断出这是属于淋巴网状组织的一种恶性增殖性疾病,具有极高的隐患。但当时,对这种疾病的认知水平和病理诊断技术都不充分,很多人被误诊为神经性麻疹。”丁凯阳从医初期曾接触到不少误诊误治的病例,这让他不禁遗憾痛心,“如果诊断不严谨精准,就根本谈不上治疗。”

丁凯阳所在的安徽省肿瘤医院(又名安徽省立医院西区)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三级甲等专科肿瘤医院,其血液肿瘤科是安徽省唯一的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的专科,许多患者慕名而来之前,大多已经辗转过多所医院,往往不知道该去哪个科室。而走错科室、挂错号,都会延误肿瘤治疗时机。

为了减少误诊率,丁凯阳以“谨”为先。除了不断强调“确诊淋巴瘤的金标准是病理诊断”,他十分看重与患者的沟通,“全面地接触患者,首先是可以培养患者的信任,更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诊断的精准率。”

但仅靠单科医生问诊是不够的,过去的诊疗手段有限,且淋巴瘤往往需要多科室诊疗,患者常常得在不同科室之间辗转就诊。好在,转变悄然发生。近十年来,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在许多医院落地,有不少医院也针对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成立了多学科诊疗组。

2015年,安徽省肿瘤医院的血液肿瘤科成立了多发性骨髓瘤多学科诊疗组。时任血液肿瘤科副主任的丁凯阳为此感到欣喜,这一举措使传统的、个体式经验性医疗模式转变为多学科协作规范化决策模式,由此推动了规范化诊治策略与合理化医疗资源整合配置。

简而言之,这意味着淋巴瘤的精准诊断和规范治疗水平提高,可以让患者少走许多弯路。四年后,安徽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全程化管理项目启动,让淋巴瘤的诊治进一步规范化。

在这期间,从血液肿瘤科副主任到血液淋巴瘤/骨髓瘤亚专科主任,丁凯阳身上的职责也更重了,“既要管理,也要指导”,他必须放开视野,紧跟时代变化。

近几年来,淋巴瘤的治疗水平发展极快,有了很多最新的治疗手段,而且几乎每两年就会出现一大批新药。这既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挑战——采用的治疗方案不规范,选择的药物及疗程安排不合理都会直接影响淋巴瘤的疗效。

要进行怎样的临床研究,尝试哪些创新疗法,从经费和药品管理方面来看应该使用哪些药物,这些都是丁凯阳需要谨慎考虑,并和团队、患者充分讨论的问题。

以治疗药物为例。在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原则中,传统化疗依然是整个淋巴瘤领域的主要治疗手段。患者虽然暂时对化疗有效,但长期化疗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而以BTK抑制剂为代表的靶向药物的出现,极大地转变了淋巴瘤治疗模式,开启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等淋巴瘤的“无化疗”治疗时代,使得淋巴瘤能够作为慢性病进行管理。

“像奥布替尼这一类的BTK抑制剂,最大的优势在于能迅速控制疾病,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以前患者需要到医院住院接受化疗,一旦出现感染、出血,需要在医院进行处理,但使用BTK抑制剂则只需要在门诊治疗室口服即可。”

但毕竟是创新疗法,丁凯阳不忘“严谨”二字,“目前BTK抑制剂需要持续用药,我们也会担心少数患者出现耐药性,所以医生要长期监测患者情况。”为了跟进患者的治疗情况,促进医患沟通,安徽省肿瘤医院也为慢性淋巴瘤患者建了一个群。令丁凯阳欣慰的是,从患者反馈来看,“BTK抑制剂目前整体的应用效果都非常好”。


医者丁凯阳:仁心精术以制“敌” - 天天要闻

聚力排危

为了了解淋巴瘤这个“敌人”,丁凯阳勤于求学,为了更精准地判断敌人动向,丁凯阳严谨求实。但想要战胜敌人,很难凭一己之力。

“想要战胜疾病,实际上需要医生和患者同时面对。”过去数十年,接触越多患者,丁凯阳越清楚患者教育的必要性,“医生要想患者能配合临床治疗,首先得让患者对你们共同的敌人有清晰认识。”

尤其是,淋巴瘤患者常有两种心态,确诊后畏难,想要放弃;治疗后效果很好,就马上放松警惕。还有许多低度恶性淋巴瘤患者并不需要住院治疗,但患者惶恐不安,“我得了肿瘤,为什么不给我治疗?”

对此,为了减少科室医护团队反复解释的沟通成本,同时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2016年起,丁凯阳每年定期牵头安徽省肿瘤医院血液淋巴瘤科开办患者教育活动,在“世界淋巴瘤日”“肿瘤预防周”等特殊时间节点也会举办各种联合义诊、科普活动。

医者丁凯阳:仁心精术以制“敌” - 天天要闻

▲图/丁凯阳主任提供。

“每次这种活动的参与患者都很多,经常是上百人。”为了让患者教育活动生动有趣,丁凯阳每次都投入大量精力,了解患者所需,筹备学科资料,丰富活动形式。有时他和同事们也邀请患者分享亲身经历,每当患者们受到鼓励潸然泪下,一向理性、克制的丁凯阳也难免涌出自己熟悉的触动感,“我是被需要的”。

坚持举办患者教育活动八年来,只要能空出时间,丁凯阳都亲力亲为,既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最新的诊断治疗进展,也安抚他们,“淋巴瘤疾病并没有大家想象中这么可怕,要放松心态,积极对抗”。

为了能够帮助更多地区,尤其是身处县、乡的淋巴瘤患者,除了与患者齐心,丁凯阳更是积极促进科室与其他医院的同心协力。

安徽省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牵头组织了安徽省淋巴瘤诊治进展省级继教班,已连续举办多年,近年又举办了“淋巴瘤骨髓瘤诊疗进展”国家级继教班,即便是在疫情期间,继教班也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坚持了下来。

在丁凯阳看来,继教班的意义在于,“促进血液学及相关科室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提高省内外各医疗机构对于淋巴瘤、骨髓瘤的诊治水平、规范治疗理念以及掌握最新的治疗进展。”尤其是对于县市级的医院而言,更是需要这样的专业知识培训。

“仅从安徽省来看,光靠我们也是无法覆盖到整个省的患者的。”所以尽管日常工作繁重,丁凯阳仍不吝惜自己时间,积极参与各类案例分享和同行交流互动,“发表相关的文章,组织这类继续教育活动,还有去贫困县义诊,是为了让更多医生借鉴经验,但最终还是为了患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医患齐心,同行协力,向好的信号不断出现。丁凯阳提及,相对于其他实体肿瘤,淋巴瘤近几年的临床治愈率已经大幅提升。

从迈进安徽医科大学至今,悠悠三十余载如白驹过隙,丁凯阳也早已从一腔热情的医学生,成长为一个精于术仁于心的专业医者。

若要细数,他有诸多业内认可的头衔: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学业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安徽省血液学分会候任主委、安徽省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常委、安徽省淋巴瘤专科联盟理事长……可他最看重的,仍然是“医生”二字,“比起当专家,首先还是要当好医生”。

要成为怎样的医生?三十年前,丁凯阳给出的答案是“高尚”,而三十年间,他以自己的勤勉求实书写出了更丰富的答案,淋巴瘤固然狡猾危险,然而医者仁心恒能胜之。

参考资料:

[1]生命时报微信.《淋巴瘤喜欢“乔装改扮”,这2个年龄段是发病高峰》


(专题)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促进眼底病规范化诊疗 守护患者光明之路 - 天天要闻

促进眼底病规范化诊疗 守护患者光明之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底早期表现为微血管瘤、点状出血。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出现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玻璃体腔出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病变。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眼科主任陈凡认为,控制血糖,定期接受眼底检查...
陈美:生命的姿态 - 天天要闻

陈美:生命的姿态

他们没有那样的觉悟,只是朴素地找到了一种安顿自己的方式。我家老公公已经九十岁高龄了,女儿在自家底楼专门为他辟了间套房,还在镇上可听戏的茶室为他找了搭子,他死活不肯去住,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他每天清晨四五点就起床了,烧一壶水,调一碗豆奶,啃一个饼就了事了。日上三竿,他戴上太阳帽,开着四轮电瓶车出...
明日夏至!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 - 天天要闻

明日夏至!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

夏 至2024年夏至时间6月21日04:50:46农历五月十六星期五明日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它也是夏天的第4个节气,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在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
身体有异样看小便就知道?一般会有4个特征 - 天天要闻

身体有异样看小便就知道?一般会有4个特征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每天给您分享专业的医学科普知识,帮助您及其家人提高健康生活品质,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平常的小便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它却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小便的颜色、气味、频率等变化,都可能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近期高发,接连有人确诊!罪魁祸首几乎家家都在用…… - 天天要闻

近期高发,接连有人确诊!罪魁祸首几乎家家都在用……

连日的高温,不少人家里已经开始使用空调。但你知道吗?长期未使用的空调,如果未经清洗就直接使用,可能存在健康隐患!6月18日,记者从长沙市中心医院了解到,近期该院接连收治了两名军团菌肺炎患者,起病原因都与吹空调相关。启用久未清洗的车载空调男子肺部发生严重感染据介绍,55岁的长沙市民周先生(化名)患有2型糖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