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热搜内容 阅读至文末查看
在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二期项目扩建工程中,将“全面康复”“早期康复”“主动康复”“环境康复”的理念和全面无障碍环境建设融入项目实践,努力把医院建成让身体功能障碍患者重拾生活信心、恢复生理功能、回归社会的温馨康复家园。

院区鸟瞰
项目背景概况和目标定位
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于2007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是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康复机构之一。医院位于松江区银泽路828号,现状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医院开放床位360张。医院秉承现代康复理念,建立了以康复医学科为主体,内、外、妇、儿等共同支撑的康复服务和临床保障体系,设置了神经康复、脊柱脊髓损伤康复、骨与关节康复、心肺康复等10个亚专科,形成了骨与关节康复、神经康复、脊髓损伤康复等特色专科康复。
医院作为同济大学附属的康复医院,高度重视科研和教学。已获批大量纵向科研项目、SCI论文和发明专利。同时医院以培养“卓越康复治疗人才”为目标,着力建设同济大学医学院康复治疗学系,2013年学系开始招生,采取“2+2”(大学2年、医院2年)教学模式。
二期项目于2020年8月开工建设。该项目作为“上海市医疗卫生建设规划”和“上海市重大工程”,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计划于2023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建成后,医院总建筑规模将达15万平方米,康复床位达到1000张,医院将建成三级专科康复医院、残疾人健康管理中心、研究型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以全面康复为中心,打造康复医疗、科研、人才、医学工程四大高地;对标上海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定位,秉承全面康复理念,融合智能康复技术,建设神经、骨与关节、心肺、儿童、肿瘤、妇女健康、视听觉等七大康复中心。
壹
统筹规划全院功能,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1
符合国际康复医学前沿发展的功能结构
康复医院扩建工程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规划功能结构适应多学科联合的模式进行康复诊疗。同时以国际化视野将科研与临床相整合,建立骨科、神经、脊髓损伤、脏器、中医、儿童等康复中心,以康复学科中心的理念来驱动规划和设计。

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
2
延续发展一期建筑,形成有机整体
医院一期建筑采用了较为分散的花园式布局,二期规划延续一期规划的轴线与空间秩序,二期建筑形态充分融合协调一期建筑,共同组成有机整体。
除主体住院楼采用每层两个护理单元组合的集中式高层形态以节约用地、提高医疗效率外,其他单体均采用多层的形式方便使用。各建筑线条流畅统一,立面采用暖色调的陶土板幕墙效果,呼应一期建筑的红色陶土面砖饰面,给人带来温暖舒适的视觉感受。同时在西北侧预留了较大面积的发展用地,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期鸟瞰

二期主入口
3
统筹全院功能布局,利于学科发展
现代康复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克服人类由于疾病、意外事故、先天缺陷和机体老化等因素产生的功能障碍或残疾,使其尽可能地恢复或代替原有功能,实现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乃至回归社会,以提高残障人士的生活水平。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众多学科相互支持与配合,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康复科研及研究转化能力是医院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际领先的康复医院多采用创建专科转化研究实验室的模式,将研究和临床相结合发展,以缩短临床医生、患者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反馈循环时间,高效推动创新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恢复能力。同时,市养志康复医院做为同济大学的临床教学医院,每年有大量学生进行培训。因此通过对一期功能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全院功能分区进行了合理的统筹规划,院区南侧的教学科研培训区占有很大比重,旨在通过拓展临床技能与科研领域引领医院前进。

院区整体规划

院区功能分区
贰
打通外部流线与内部流程,实现高效运营
医疗建筑人员、物资种类多,流线复杂,建立安全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是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减少感染的前提。医院扩建(二期)项目根据基地周边条件和一期情况进行整体规划,实现人车分流、内外分区、洁污分流。同时充分考虑到康复患者行动不便、潮汐式迁徙的特点,和病患主动康复的需求,对各功能区之间的动线应以简洁流畅、高效合理、互不交叉为设计原则,重视竖向和水平交通组织,为患者营造便捷、安全、卫生、舒适的就医环境。
1
重视总体流线,营造安全环境
项目室外总体交通组织采用了人车完全分流的方式,光星路门诊综合楼对应的院区主要人行出入口与公交站无缝衔接,院区除外围环道及救护车等应急临时停车位外,所有外来车辆均进入地下车库进行集散和分流,全院污物利用地下室空间隐蔽区域定时定点收集转运至东北角的垃圾房,并由院区专门污物出口送出,最大程度减少对院区的不利影响。

院区整体交通流线

二期交通流线
点击查看:【德品医疗股份】为中国医院打造更智慧的护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2
优化内部流程,动线流畅高效
在内部流程上以康复学科中心为基础,在各学科病房护理单元同层设置康复治疗中心,围绕病患实施康复治疗,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同时有效缓解了医院大流量垂直交通的压力。
通过二层的环廊和联通一二期的连廊,各单体建筑间实现人流、物流的无障碍通行,实现康复医疗资源的共享。同时,环廊融合了休息交流、咖啡餐饮、步行训练等功能(图11),是多彩康复社区生活场景的集中呈现。漫步环廊一面是丰富多样的各类活动,一面是绿意盎然的中央景观花园,通过环境设计积极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这种无障碍通行、共享交流的理念贯彻于室内设计,在环廊连接的五栋单体建筑内部也设有“环游”流线:在儿科楼、住院楼内围绕内庭院由康复治疗区、走廊、室外连廊形成了富有趣味的流动空间,这种多重流动空间设计有助于引导使用者进行积极的探索行为。

扩建项目二层平面

扩建项目一层平面

环廊内空间效果
3
室内外整体布局,实现主动康复
康复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康复住院过程中既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又要给予独立自主的通行、生活环境,有助于其建立康复的信心,实现主动康复。各单体围合创造了中央康复训练花园,方便各单体的患者安全到达,患者在看护或家属的陪护下自主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增强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康复理念。建筑设计对环廊及周边区域进行了统一优化调整,区分交通空间、休息空间和医疗功能空间,避免干扰、穿越医疗功能区域的情况,通过合理的规划发挥环廊的共享平台效果、并满足医院对各单体不同区域的管理需要。
叁
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体现全面康复
康复医院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康复医院的功能组织在综合性医院的基础上,强化了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功能,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运动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中医传统疗法等一系列手段,来帮助患者实现生理和心理的有效恢复。

康复医院功能模式

康复种类
各功能区域的设计均以患者的需求为核心,在门诊部设有方便患者的联合检查诊疗一站式服务系统,缩短患者的检诊流程;住院部病房全部南向设置,病房内设有储物空间和轮椅存放区,每层护理单元设有开放的患者活动交流空间。

住院部护理单元的休息交流区
康复治疗区是康复医院的核心区域,康复医院住院患者每天往返于病房和康复治疗室,合理布置二者的位置对于缩短患者流线长度、减少交通压力、体现康复医院服务的人性化和高效性非常重要,扩建项目在各个康复护理单元病区均设置了较大规模的康复治疗区,全面实现了“同层治疗”。同时,为将医院未来发展为“转化研究”型康复医院,采用两层建立一个大型康复学科的模式,使临床医生、治疗师、科学技术专家可以在这里跨学科协作,更好地应用研究成果、治愈患者。


住院部护理单元同层的康复治疗区
肆
创建绿色生态环境、构建智慧型康复医院
医院扩建项目全面对标绿色生态建筑,将绿色节能设计、施工和运营有机整合。建筑结构采用装配式PC结构,屋顶绿化与室外绿化相结合。结合海绵城市要求,室外设置透水铺装、下凹绿地、雨水净化回用等措施,对雨水进行年径流控制及峰值控制。在设备方面大量采用节能型设备,包括节能型电梯、磁悬浮冷水机组、排风热回收、太阳能热水、空气源热泵系统等。同时,全院区采用高效的物流运输系统,气动物流+轨道物流+AGV机器人系统可以完成院区90%以上的物资运输任务。
信息化和智慧化是医院创新提升的关键驱动,医院在建设初期对全院信息化进行了全面策划,通过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模块、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和康复模块及涵盖物资、运营、科研、面向医院行政管理者的智慧管理模块,让医院运行更加绿色环保、高效和安全。
结 语
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扩建工程项目建设是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引领下,充分落实大健康规划的民生工程。通过对国际康复前沿发展趋势和国内现状的分析研究,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和论证,以建成符合现代康复理念,满足地区总体规划,体现医院发展目标的现代化康复医院。项目将建成国内一流、接轨国际,设施先进、环境友好、充满人文气息的大型康复机构。
文 / 龚永骏 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
秦彦波、周利锋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END

热搜内容
深度报道 | 手 术 室 | 国内案例 | 国外案例 |
胡国庆课堂 | 医建风向标 | 医家之言 | 大咖分享 |
青年医建圈 | 物流系统 | 医疗养老 | 企业风采 |
大湾区医建 | 传染病医院 | 绿色医院 | 抗疫手册 |
洗涤系统 | 医院后勤 | 医学影像 | 病房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