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步数和死亡率的关系,65岁后别和步数较劲,这个范围挺好

2022年07月04日06:35:12 健康 1586

江大爷在小区门口碰到钱大爷,两人互相打了一个招呼,江大爷说自己急着去做核酸,就不多聊了,说着便快步走开了。

钱大爷赶忙跟上:“我也去做核酸,一起吧!”

江大爷说:“我走路很快的,你能跟上吗?”

钱大爷不高兴了:“我还没七老八十呢!放心,我走得肯定比你快。”

“嘿,你都68了,我才65,我们俩到底谁年轻?”

“年轻三岁也不代表你能走得比我快!”

二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和对方比谁走得快,都不想自己落后于人。

研究发现步数和死亡率的关系,65岁后别和步数较劲,这个范围挺好 - 天天要闻

走路慢和走路快,谁的身体更健康?

没想到走路都开始内卷了,以前都是比谁走得多,现在是比谁走得快,可是走路快能得到什么呢?《自然》子刊上有一篇研究论文,走路快的人更年轻,生理年龄年轻16岁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衰老和端粒长短有关,暂时没有办法延长端粒长度,但是通过走路运动,可以使端粒维持长度,不容易衰老。

其实也好理解,走路快的老人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他能走那么快,至少说明肌肉力量、心肺功能还不错,身体素质比较好。再者,这类老人通常运动积极性更高。

研究发现步数和死亡率的关系,65岁后别和步数较劲,这个范围挺好 - 天天要闻


老年人,别跟步数较劲!

翻翻手机上的步数排行榜,动辄两三万,再看看自己,才走了几千步,实在是过意不去。说实在的,日行两三万步着实有些夸张,不是用机器摇出来的,就是在拼命。

柳叶刀子刊揭秘了最适合老年人的步数,其实是6000-8000步,死亡风险降低40%-53%

要知道,这个结果是分析研究了四万多名中老年人的步行数据得出来的,而不是看所谓的步数排行榜。

这里要说一点,如果老年人走路速度慢,那么也别太纠结,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只要能满足6000步,同样对身体有益,突然改变节奏强迫自己快走,反而有可能摔倒。

如果想提高自己的走路速度,可以在慢走的同时增加肌肉训练,尤其是腿部的肌肉,例如深蹲、臀桥、金鸡独立、左右弓步等,当肌肉力量提升了,耐力和平衡能力都会提升,步速也会加快。

研究发现步数和死亡率的关系,65岁后别和步数较劲,这个范围挺好 - 天天要闻


“没事走两步?”老年人异常步态,隐藏着健康危机

行走艰难,左右摇晃

65岁以后的老人,腿脚不便很正常,但是日常行走不会有太大影响,如果老人下肢非常纤细,且行走艰难,一走路就不稳当,暗示了肌肉力量薄弱,可能是肌少症骨质疏松并存。不仅影响正常活动,还会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诱发心梗和脑梗

一脚深一脚浅,走一会儿就累

可能是足底有骨刺筋膜炎,还有可能和糖尿病足有关,如果脚底没有明显的伤口,但是走路却跛行,要关注腰椎、血糖、血管病变。

研究发现步数和死亡率的关系,65岁后别和步数较劲,这个范围挺好 - 天天要闻


一只脚站着不动,另一只脚画圈

两条腿不能自然弯曲,僵硬不已,就像圆规走路,要考虑是神经受损后脑出血,可能是旧疾留下的后遗症,也有可能是旧病复发,需要引起重视。

走路步子小,还会颤抖

就像刚学会走路不敢迈开双腿,上身歪斜而僵硬,手部颤抖,这种僵硬和迟缓的不太通畅和帕金森有关,要及时检查神经功能,采取干预手段。

老人走路的时候身边的人不妨观察下,若出现文中提到的异常现象,要引起重视。一个人老没老,从双腿很容易看出来,不能任由其衰老,只有适当练腿,才能更好地迎接晚年生活。

研究发现步数和死亡率的关系,65岁后别和步数较劲,这个范围挺好 - 天天要闻


人老腿先衰,中老年人如何练腿?

在练腿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下肢力量如何,不妨借用一下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的测试方法

老人坐在凳子上,上身保持坐直姿态,两手抱在胸前,随后开始重复“起身-坐下-起身”的动作,看看30秒能做几组。65岁后男性少于12个,女性少于11个,说明下肢肌肉力量薄弱,要加强训练。

5个深蹲练习:座椅深蹲、靠墙静蹲、负重深蹲、原地箭步蹲、台阶深蹲

座椅深蹲:将椅子放在身后,往下蹲的时候感觉臀部碰到椅子边缘即停止,稍微借点力让自己放松。

靠墙深蹲:上身依靠墙壁,下身往下蹲。两手可放在大腿上,也可放在墙壁上。

研究发现步数和死亡率的关系,65岁后别和步数较劲,这个范围挺好 - 天天要闻


负重深蹲:不仅锻炼肌肉,同时还可锻炼关节,刺激骨细胞生长,可以在左右手分别拎两瓶矿泉水,也可借助哑铃、沙袋。

原地箭步蹲:两腿前后交叉,然后慢慢向下蹲,可以锻炼腿部的肌肉,还可增强核心力量,提升整个身体的稳定性。

台阶深蹲:站在台阶处,左右腿迈弓步,横跨两级或三级台阶,然后慢慢下蹲。要注意安全,不要站在台阶的中央部位,防止摔倒。

这五种深蹲方式,相比较来看箭步蹲、靠墙蹲比较容易做到,适合中老年人入手,刚开始深蹲下不去不用强求,臀部抬高一点也没关系,要慢慢来,等到下肢力量逐渐增强,支撑力和耐力会更好,到时候深蹲起来也会比较容易。

总之,老年人到了65岁以后,还能每天走上6000步且走得很快,说明身体还不错,死亡风险较低,若不能完成,则应锻炼下肢力量,可尝试根据身体情况尝试深蹲。

参考资料:

[1]全民健身 | 老年人下肢力量锻炼方法,干货在此→·新福建.2022-04-14

[2]六种怪异步态 暗藏健康危机·北青网.2021-12-09

[3]一上岁数为啥就步履蹒跚?可能是患上肌少症·人民网科普.2022-01-12

[4]走路越快人越年轻?新研究发现延缓衰老的秘密·齐鲁壹点.2022-04-27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医保局的创新药“百亿补贴”来了! - 天天要闻

医保局的创新药“百亿补贴”来了!

来源:市场资讯(转自:拇指药略)更灵活的支付限额管理作者:西北哽从昨天开始,国家医保局要推出支持创新药新政策的消息就在圈子里传遍了。可直到7月1日上午开会的时候,医药板块都没什么动静。说实话,这些年创新药支持鼓励的政策出了不少,也解决过一些
你习以为常的6个行为,正在加速结节生长!很多人忽视了 - 天天要闻

你习以为常的6个行为,正在加速结节生长!很多人忽视了

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现代人一体检就查出各种结节。有人焦虑不已,害怕结节长大或癌变;有人则执着寻找原因,“为什么我会长结节”。到底什么样的结节会癌变?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容易“集齐”各种结节?结节真的会被“气”出来吗?资料图 孙良摄你
1毫克就可能致癌 很多人家里有,快自查 - 天天要闻

1毫克就可能致癌 很多人家里有,快自查

来源:掌上春城一种全球公认的强致癌物,很多人天天都在吃,而且它最喜欢现在的天气——又湿又热,正是出来作恶的好时候!它就是目前地表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黄曲霉素,全名黄曲霉毒素,毒性是砒霜、氰化钾、三聚氰胺的数倍。1毫克黄曲霉毒素就可能导致癌症
空调吹成白肺?这个致病菌到底从何而来 - 天天要闻

空调吹成白肺?这个致病菌到底从何而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进入6月,温度持续升高,开空调成为不少人解暑纳凉的首选。然而近日,一则“男子吹空调3天致肺‘白’化”的新闻冲上热搜。患者因持续发热、咳嗽未重视,最终确诊为军团菌肺炎,险些丧命。这种由空调、热水器滋生的“隐形杀手”究竟从何而来
再登国际舞台!沈洁教授团队6项研究成果亮相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 - 天天要闻

再登国际舞台!沈洁教授团队6项研究成果亮相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当地时间6月18日至22日,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ITC)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上,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沈洁教授团队共6项与甲状腺眼病(Thyroid Eye Disease, TED)相关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大会摘要,其中2项被大会遴选为口头报告,4项以壁报形式展示,展现了团队在...
中国“痛风地图”发布!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 - 天天要闻

中国“痛风地图”发布!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显示,痛风与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存在显著关联,且往往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和住院负担。痛风在国人中发病率不低,且湖南、广西柳州最高。痛风“地图”: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该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50万30~79岁成年人数据,测量...
一文总结自身免疫性脑炎常见类型 - 天天要闻

一文总结自身免疫性脑炎常见类型

脑炎是指脑实质炎性反应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脑炎的经典病理改变以灰质的神经元受累为主,嗜神经病毒和致病性抗神经抗体对神经元的损伤具有一定选择性,但白质髓鞘、脑膜与血管也可受累。根据病因可将脑炎分为感染性脑炎与自身免疫性脑炎两大类。感染性脑炎相关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其中各种嗜神经病毒是感染性脑炎最主...
EHA速递:初诊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维持治疗的全球首项BTK抑制剂vs来那度胺对比研究 - 天天要闻

EHA速递:初诊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维持治疗的全球首项BTK抑制剂vs来那度胺对比研究

宣武医院孙婉玲团队联手北京协和医院张炎团队在EHA2025大会发布初诊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维持治疗的全球首项BTK抑制剂vs 来那度胺对比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液科孙婉玲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张炎教授合作完成的研究《REDEFINING MAINTENANCE STRATEGIES IN NEWLY DIAGNOSED PRI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