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细的人话多,话多的人心细;同理,那些不爱说话的人一般性格上是粗线条
烨子|发现心理学|心理重构
你发现了吗?鸟在灯罩内还是外?
烨子申明:本文观点为心理探索类型的,仅供参考。欢迎各抒己见,洗耳恭听您的不同见解。
不知不觉中已到中年,发现与自己并无关联的“啰嗦”日益显现,猛然间悟出来一个道理来:心细的人话多,话多的人心细;反之,那些大大咧咧的人一般少言语,行事果断干脆,也不啰嗦。同理,那些沉默寡言的人惜字如金的人,一般都是粗狂的人,心不细。
首先,话多不等于啰嗦,更不是唠叨。
在这里,我可不是为那些没完没了的唠叨正名,遗憾的是,话多常常被当作啰嗦看待。
话多,是因为心细,因为心细所以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再加上人本身的责任心,这是一种人的本能,自然会多费一些口舌说清楚。比方说母亲对儿女的叮咛永远是絮絮叨叨的,好像有永远交待不完的事情:儿女出门时,母亲会说:“路上注意安全,注意喝水,饿了要及时吃东西,在车上睡觉别着凉,口罩记得随时戴着……”关于母亲的唠叨,几乎每个正常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那是甜蜜的唠叨,也会是伤感的唠叨。可是作为父亲一般来说不会这样唠叨,是父亲不关心子女吗?当然不是。一般来说,女人比男人细心,所以母亲趋向于话多,甚至唠叨。
心细一定是女人的专利吗?不一定,我感觉自己作为一个大男人心就挺细,每当发现孩子说错话或者犯错,作为父亲的我总会第一时间帮助她纠正,从心理认知到行为纠正,每次都会再三确认孩子是否已经明白道理以及记在心上。
所以小结一下,作为亲情之间的心细,是天生的连接,是无微不至的关心。
你发现几条小鱼?
第二,心细,肯定会话多。
因为心细,想得周到,全面而细致,所以表达起来自然要多一些言语和文字。心理学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和内向两种,一般来说内向的人心细,外向的人粗心,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会同时受到先天和后天的诸多因素影响。
心细,说到心理学层面,其实质就是大脑层面。自儿童时代起,大脑就处于高速发育的阶段,大脑发育的灵活性和严谨性,做一件事情的机械重复性和创新性,早在六七岁前大脑就发育成两种看似矛盾对立的两大功能。其中大脑的严谨性与我们所说的心细有直接关联,心细的人逻辑性更加缜密,注意力更加集中。
如果说大脑是一个脑电波广泛联结的网络,一点儿也不为过,如果我们懂点脑科学就知道,人脑就是通过上千亿的神经元产生各种“短路”进行各种思维活动的。在这里,有一个科普性的知识需要亮出来,那就是这些神经元“短路”就是连接有一个隐形的规律在支配着,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先广泛连接再加固某些重要的连接。大脑的工作原理永远是以最少的能耗办更多的事,所以,任何人在童年时期想问题不会过于复杂,也不会太细心,这是为了给大脑腾出来更多的时间和能量去创建更多神经联结。说一句题外话,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有点粗心反而是好事,这种孩子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过于细心的小孩反而要考察他的焦虑心理了。
通过对脑功能的一个初步分析不难知道,心细是因为大脑发育出来足够多的神经联结,这种人一般会比较全面,但要在某一方出成绩还得适当压制自己的这种细心,有个时候学会粗放也不失为一种明智。
第三,话不多的人一定粗心吗?话不多的父母难道不爱子女?
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只能说一般情况之下是这样的,的确话不多的人要比话多的人粗心一点,想问题没有那么全面周到,而且他们普遍怕麻烦。至于说话不多的父母不爱他们的子女,这个命题完全不成立,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注定的,是刻录进基因的,与话多话少没关系。不过,一般来说,话不多的父母在照顾子女方面会是粗放型的放养,对子女的成长不会过问细节。有些人喜欢这样的养育方式,说是绝对民主,有些人则不理解这样的方式,说是不尽责。至少我不赞同后者,在对待亲人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尽可能心细,这是一种强大的爱的驱动力。
你发现沙子的颜色了吗?
第四,心不细的人一定话少吗?也不一定。
今天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放眼一看,大部分人是符合这个新发现的,但也有少数人不符。什么样子的人心不细还话多?什么样子的人心细话反而少了呢?
我发现那种真正啰嗦的人,条理不清晰的人,认知水平低下的人会絮絮叨叨不停。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还有就是那些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一个是思维混乱,一个是认知失调。
那些心细反而话不多的人又是为何呢?反而是高素质高修养的表现,他们往往会精简自己的表达,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绝不分几句说,能一口气说完的绝不拖拖拉拉多次补充。当然,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需要多年的修炼才可以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