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泛指社交情境引发的焦虑。现有研究多关注自我指向的社交焦虑,即,个体对一个甚至多个人际或基于表现的社交场合感到显著且持久的非理性恐惧,其特征是害怕被他人注视和负面评价,并因此感到尴尬或羞耻。
然而,一些跨国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亚洲人群中自我指向社交焦虑患病率远低于西方人群。众多研究者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新近的研究发现,社交焦虑存在另一种症状表现形式——他人指向社交焦虑。
即,个体担忧自身焦虑对共享环境中他人的潜在不利影响,担心自己的焦虑如果被发现,会让其他人感到焦虑、不舒服或烦恼,从而导致一些糟糕的后果。
相比西方人,中国人更倾向于以担心给他人造成不适或冒犯的形式表达其社交焦虑。即中国人表达社交焦虑的方式不同于DSM等诊断标准定义的自我指向的社交焦虑。
尽管两种形式的社交焦虑症状表达有所区别,但根据社交焦虑的心理认知模型,他人指向和自我指向的社交焦虑都强调公众可观察到的症状或公我意识在维持社交焦虑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这两种心理认知模型指出负面评价恐惧是社交焦虑症状表现的核心或潜在重要影响因子。公我意识和负面评价恐惧是两种社交焦虑症状表现的共有影响因子。
相比两种形式的社交焦虑的共同特征,二者的差别更值得关注。综合现有研究,自我建构可能是区分两种形式的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自我建构是个体主观解读社会情境的基础,这可能会影响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威胁线索的注意、感知和评价程度。
有关自我建构和社交焦虑的研究发现,独立自我与社交焦虑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成分有更强的相关性,而依存自我只与社交焦虑中的以他人为中心的成分有关,他人指向社交焦虑与更高的依存自我相关。
因此,可以探索自我建构不同成分在两种社交焦虑形式潜在心理与神经机制中的具体作用。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多关注自我指向的社交焦虑,而对于他人指向的社交焦虑研究较少。
基于此,研究通过对比两种社交焦虑症状表现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全面地揭示他人指向社交焦虑的心理机制的独特之处,以及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社交焦虑症状表现的分化。
更客观地探索分化因子在他人指向社交焦虑心理机制上的具体作用,因此引入自我指向社交焦虑作为参照研究,更能突出他人指向社交焦虑在本研究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进一步探索这种分化因子在他人指向社交焦虑神经加工机制中的作用,在神经机制上验证分化因子在他人指向社交焦虑心理机制上具体作用的结果,这有助于对他人指向社交焦虑症状表现的了解,以及对社交焦虑症患者进行精细化的咨询和诊疗。
研究在大学生被试群体中,采用问卷施测和事件相关电位实验两种研究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构建两种社交焦虑症状的中介机制,发现了它们心理机制的异同,从而更加明析他人指向社交焦虑的潜在心理机制。
最后通过探索自我建构在他人指向社交焦虑心理及神经机制上的作用,明确了关系自我在他人指向社交焦虑心理及神经机制中的独特作用,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社交焦虑症状表现的潜在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有关他人指向社交焦虑心理及神经机制的探索和研究也为我国社交焦虑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两种研究方法和两种机制的研究来验证关系自我建构成分与他人指向社交焦虑的关系,这有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涉及29个省和直辖市,为了降低其他精神性疾病或答题不认真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被试的数据进行分析和作为划分他人指向社交焦虑高低组的依据。
首先,运用问卷法对大学生的三重自我建构他人指向社交焦虑和自我指向社交焦虑进行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验证和探索构建负面评价恐惧在公我意识与不同社交焦虑症状表现之间的中介模型。
研究发现,负面评价恐惧在公我意识和他人指向社交焦虑与负面评价恐惧在公我意识和自我指向社交焦虑上的中介机制都是成立的,公我意识都能通过负面评价恐惧对两种社交焦虑产生影响。
这是两种社交焦虑共有的特征,但是只有在自我指向社交焦虑的中介机制中,公我意识完全是通过负面评价恐惧来影响社交焦虑的,这是两种社交焦虑的区别。
在已成立的中介模型中,引入新的变量—三重自我建构(包括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来探索自我建构成分对两种社交焦虑心理机制的影响,进一步发现只有关系自我在公我意识和他人指向社交焦虑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具体来讲,更高的关系自我最终会引起更高的他人指向社交焦虑水平;只有个体自我在自我指向社交焦虑的中介机制中存在调节作用,具体来讲,更低的个体自我最终会引起更高的自我指向社交焦虑水平。
为了进一步验证关系自我在他人指向社交焦虑神经机制中的作用,采用自我建构事件相关电位三类刺激的oddball实验范式来研究高他人指向社交焦虑的个体是否会对关系自我的信息存在优势加工,即存在显著的关系自我参照效应。
结果发现,高他人指向社交焦虑比低他人指向社交焦虑个体对关系自我的刺激存在更低的N2波幅;同时相较于低他人指向社交焦虑个体,只有高他人指向社交焦虑个体对关系自我刺激比无关自我刺激产生了更大P3波幅。
只有关系自我刺激引起了高低他人指向社交焦虑组别之间的差异,验证了高他人指向社交焦虑个体存在更高的关系自我水平,他们对关系自我信息的提取和检索更快,对重要他人的信息更敏感,存在显著的关系自我参照效应。
综合以上,研究有以下的贡献和创新:
(1)综合我国文化差异,我们尽量平衡了来自南北地区的大学生被试数量,这将有助于研究结果的推广,契合我国社交焦虑的本土化研究的方向;
(2)本研究基于已有的经典他人和自我指向社交焦虑的心理认知模型,提取共有的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关键变量间的相关均是显著的,公我意识和负面评价恐惧均是社交焦虑的重要影响因子,这不受恐惧维度的影响;
(3)研究在理论模型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人指向社交焦虑进行了中介机制的构建,并加以验证,两种社交焦虑症状表现的中介模型均成立,为相关的社交焦虑心理机制理论假设提供了数据支撑;
(4)通过比较两种社交焦虑症状的中介机制,本研究发现公我意识都能通过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但只有自我指向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是负面评价恐惧,两种社交焦虑症状表现的心理机制异同在中国被试群体中得到验证;
(5)在社交焦虑症状表现的中介机制中引入自我建构这一变量,深入探索三重自我建构在社交焦虑症状表现心理机制中的作用。
这有助于具体考察自我建构对社交焦虑的分化作用,验证前人假设,是一项初步探索导致社交焦虑症状表现分化的潜在因子实证研究;
(6)首次将自我建构的事件相关电位oddball范式应用于他人指向社交焦虑的研究,拓展了他人指向社交焦虑研究的手段和领域,问卷施测和事件相关电位实验两种研究手段相结合来检验自我建构成分和他人指向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
(7)研究发现自我建构成分对社交焦虑症状表现的影响是不同的,关系自我只在他人指向社交焦虑中存在调节作用,高关系自我通过影响公我意识与他人指向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最终引起更高的他人指向社交焦虑水平。
个体自我只在自我指向社交焦虑中存在调节作用,低个体自我通过影响公我意识和负面评价恐惧与自我指向社交焦虑的关系,最终引起更高的自我指向社交焦虑水平。
这对于大学生群体社交焦虑的日常咨询和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在社交焦虑的细化鉴别上,将自我建构成分的水平纳入参考指标,从而给予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8)在神经机制上的研究,本研究发现了在N2、P3波幅上,高低他人指向社交焦虑之间存在差异,高社交焦虑个体存在关系自我参照效应,对重要他人的信息加工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