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来自原生家庭,如何与父母共处?

2022年12月20日23:23:03 心理 1383

王宇老师 您好!

我的心理问题来自于校园欺凌和父母,有抑郁强迫和社恐。 我从小在外地小城镇上学的,小学初中高中班上总有一部分本地的同学总是欺负歧视外地农村来的同学。我是农村来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被欺负贬低,起绰号。被说长相丑,个子矮,穿着土,家境穷,农村的口音怪等等。从那时起我就变得自卑又自闭,觉得不会有人会喜欢我接纳我,自己觉得自己不好。不愿和同学交朋友,不愿意相信他们,因为他们不尊重人,不会平等对待人。 他们还会暴力威胁,被欺负时如果还手,就会被群殴暴打,所以我很恐惧,胆小。被欺负不敢反抗,只能默默忍受。这也给我带来心灵的创伤,害怕与人交往,焦虑恐惧,害怕被人伤害。变得回避人,讨好人。

心理问题来自原生家庭,如何与父母共处? - 天天要闻

我爸要求我要努力读书以后赚很多钱在老家盖一栋高楼,让村里的人和亲戚都来羡慕我们,让他们觉得我们好。 还总说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名声,就是让大家都觉得自己厉害,有钱,过得好,被他人称赞和羡慕。 我妈总会控制束缚我的行动自由,小时候被关在家,不可以外出。因为爸妈说社会很乱,外地人多有很多坏人,拐卖儿童等等。我当时只能相信他们,听话。所以离开校园放学或放假一直都没和同学来往。 我妈总强迫我一定要每天吃苹果,像任务一样必须完成。还要求一定不可以吃垃圾食品,薯片,炸鸡,烧烤这类一次都不可以吃,因为地沟油,脏,致癌,不健康。在家里也从没有吃过这类食物。他们对健康安全看得很重。 我已经26岁,在老家过年时,我想一个人去镇上走走,也就四公里远。我妈就不让我一个人去,理由是不安全,不放心,外面车多人杂危险。 还有很多很多,我总觉得我的朋友,我的邻居,他们活得比我自由快乐得多,也更自信大胆。他们的父母不会那样限制要求束缚自己的孩子。 我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校园欺凌和父母。 上大学后,我离开了那个排斥外地人的小城镇,离开了那些势力有优越感欺负农村人的同学。

可是我无法离开我的父母。我就算去外地工作,过年总会回家,和父母打电话联系也总要被他们念叨要求。 我也和他们交流过,和他们谈过他们的想法,观念,价值观,教育方式不对,对我的过分束缚限制不利我成长,过高的期待对我的压力。但他们依旧坚持,不改变,听不进去。 我的心理问题我可以努力改变自己,自己想通,接纳自己,勇敢活出自我,可是如果无法离开父母,无法和父母分开。心理问题也许会再次被父母的要求束缚所影响。 请问如果心理问题来自父母,但我们无法舍弃离开父母,那该如何与父母共处呢? (无法离开父母指的是因为父母的养育之恩,辛苦赚钱培养拉扯大,不能断绝关系,恩断义绝,不往来相见。)

心理问题来自原生家庭,如何与父母共处? - 天天要闻

南京心理咨询中心王宇老师回复;

你看到的只是表象,毕竟脱离父母并非是断绝父子关系,不来往这种表面的割舍。脱离父母的本质在于精神的独立,而太多人一方面被孝道束缚,另一方面把孝道当成他不肯心理断乳的借口。

就如果我的来访者,也许他已经20-30-甚至是40岁,潜意识中依然幻想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赢得父母的爱与肯定。但和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虽然他剪断了生理的脐带,但没有剪断心里的脐带。

他依然活在幻想中,依然幻想赢得父母的爱,但如果父母压根就不懂爱,不会爱,甚至他已经控制就是爱,那么他无形中只是成了父母的拯救者,他不但不会等来想要的爱,也不会真的拯救父母,最终只是两败俱伤。

心理问题来自原生家庭,如何与父母共处? - 天天要闻

这个世界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之爱是为了分离。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意味着父母不仅要有关爱孩子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拥有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胸襟。

所以成长就意味着独立,而独立意味着成为你自己,而不是父母的乖宝宝,也不是继续幻想依赖父母,或赢得父母的认可。

人最重要的是认可你自己。当你内心有爱,有根,实际上和父母的关系可以近,也可以远,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必须的,但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负责,并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