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承接“提高准备程度,等待智慧突如其来的爆发”。该篇文章提出了影响智慧爆发的第四项可能因素:准备程度;分析了基于准备程度的两种“智慧爆发”。
引:
我们已经提及了影响智慧爆发的四类可能因素:心态、专注度、“非意识”压力和准备程度。相信有些朋友已经注意到了,逍遥一直在用“可能”这个词。至少说明前述的四类因素并非实现智慧爆发的充要条件。
为什么呢?稍作思考,我们就会理解,其实任何形式的智慧爆发都离不开大脑思维的运动,而大脑思维的运动又必然会同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相联系。且不说到目前为止,科学界尚未清晰地解释大脑的思维模式。即使未来的某一天这一问题真的被有效解决了,环境的变化也是必然的,哪里来的绝对的确定性结果呢?
所以,无论我们多么希望爆发智慧来解决各类难题,我们都不应该期待找到一个确定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可以实现智慧爆发的方法。理解“可能”本就是一种智慧爆发的过程,也是提升智慧水平的一种表现。
逍遥以为:本质而言,精英之自我修炼中的智慧爆发应属于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大脑思维有效而合理运动的结果。也可以这样理解,之所以爆发不出智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事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抑制了用以分析问题的“心智”的作用,进而抑制了自己大脑思维有效而合理的运动。
一、一项调查引起的思考
逍遥曾经连续两年面向学生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只有一个: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外,你还有没有其他感兴趣的知识?调查是不记名的。做这个调查的初衷不过是想侧面了解一下学生对专业课以外知识的爱好或需求罢了。说实话,如果按初衷来评判调查收获的话,调查本身并无多大价值。但是,连续两年调查结果的所体现出的相似性却是价值匪浅。
答案有三类。60%左右学生的答案是无、没有或干脆空白;30%左右的学生有具体答案,但是答非所问。例如,希望我上课能多些案例分析,希望黑板上的字再大些,希望多介绍几本专业参考书等等。剩下10%左右学生的答案才符合题意。
两年的比例非常相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逍遥认真思考过。
1、不可否认,近60%同学的回答也是一种答案。
逍遥曾经一度简单地认为接受调查的学生的确没有具体的想法,还曾为自己的学生大比例地受制于填鸭教学而惋惜。但是,第二年的相似结果让逍遥产生了疑问,毕竟两年的结果都和黄金分割位0.618如此相近。如果把调查对象改为某企业的员工,问题改为除了现任工作外,你是否有其他感兴趣的工作?无记名后的调查结果中是否也会有大约60%的回答是无、没有或空白呢?(逍遥相信比例不会有多大的不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试验一下。)
逍遥以为,这60%的人可大致可被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的确没有其他想法的人,既然是不记名的,何必多思考呢?诚实地回答罢了。第二类,有一定的想法,但是,考虑到是老师对学生(或领导对员工)的调查,虽然不记名,还是少说为妙吧。至于这两类人各占多大比例,仅从这个问题就得出结论,绝不是“以事为主”的表现,尚需其他的调查。
2、如何理解30%左右的答案是答非所问呢?
首先,既然有具体答案,那应该就是思考后的结果。
其次,思考后却答非所问,往往不是没看清问题,就是心里有了既定的问题。而前者往往会受到后者的影响。(试想:当我们抱怨孩子马虎的时候,真的仅仅是马虎吗?)
另外,既然是不记名的调查,想什么,需要什么自然就写什么了。
至于为什么会有30%左右的人会出现这种结果,逍遥也不清楚。但是,有一点还是可以和大家分享的,在后续的与比例有关的思考和分析中,逍遥发现1/3这个比例还是常常被发现和运用的。
就这样,既愿意思考,又可能会结合具体的事、“以事为主”地思考的人就剩下大约10%了。(提示:到底是“以事为主”的思考呢?还是另外一种基于“我既有的经验、好恶和聪明劲”的“秒决策”,还需继续调查以思考和分析。)
总之,无论是选择不思考,还是选择“以我为主”的“秒决策”,用于分析问题的心智的作用都被抑制了,大脑的思维运动自然也被有意无意的抑制了。而一旦上述过程多次重复,逐渐养成了习惯,爆发智慧谈何容易?
天下的聪明人很多,可是干傻事的聪明人也不少。逍遥以为,究其主要原因往往有两点:不思考或虽然思考了仅仅是“以我为主”的“秒决策”罢了。与大家共勉。
二、新问题的提出
那么,如果大脑的思维运动很活跃,是不是就很容易爆发智慧呢?
在任何组织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愿意思考和不愿意思考的人。以逍遥的理解,二者的比例大约为1:2。即,大约有1/3的人是愿意思考的。而这1/3的人中,又有大约2/3的人难免会出现“秒决策”的情况。
虽然针对某件具体的事,“秒决策”的结论可能也是正确的,但是“秒决策”最终难免会导致忽略变化,忽略心智的作用,抑制大脑思维运动,进而抑制智慧水平的提升,抑制我们的自我提升。
最后剩下的就是1/3的1/3,即1/9了。虽然1/9已经属于小比例了,但是这剩下的愿意思考的1/9还是可以被再分的。其中,有大约2/3的人会有如下或类似的感受。
例如,思绪会如天上的浮云一般,此时还似奔马,彼时又似猎犬,而过一会又完全不知像什么了——思考而无果。
又如,思绪原本如彩线盒里清晰可辨的若干条丝线,可是被手指不经意的几下搅动后,有些丝线便缠结在一起,不易理清了。而此时,思绪可能还会索性任手指多加几次搅动,不知原本期待的惊喜,会不会变成难以分离的彩线团呢?——思考而迷惑。
孔夫子有云:过犹不及。即,超过了和未到达并无太大差别。
逍遥以为:无论是不思考,还是看似思考了的“秒决策”,又或是看似“真思考”的无果或迷惑,其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不过是抑制心智合理发挥作用,进而抑制大脑思维有效而合理运动的不同表现罢了!
总结:
希望各位朋友能够理解:爆发出用于解决问题的“法智”,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不过是“爆发智慧”的一个小部分的结果罢了。而运用心智,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才是爆发智慧中不可或缺、不可逾越的关键过程!说得严重一些,离开了“心智”的有效作用,所谓的心态、专注度、“非意识”压力和准备程度很可能也不过是天上的浮云罢了!
逍遥相信,各位聪明的朋友已经猜到了。剩下的1/9中的1/3人往往就是那些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心智去发现变化,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经过持续的自我修炼,不断提升智慧水平和人格素质,这1/27的人才有机会真正成为精英。
思考:
先不要考虑比率的大小了。精英一定是少数,但是能不能成为少数却取决于我们自己。让我们专注于真正的关键问题吧:既然发挥心智的作用才是爆发智慧的关键过程,那么,在面对难题时,我们应如何有效发挥心智的作用,进而促进智慧的爆发呢?且听下回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