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7步告别拖延症,立即见效

2022年11月02日22:55:34 心理 1270

“拖延”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的一种行为,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意识到拖延带给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危害。


但面对极差的自控力时,又无从下手,于是破罐子破摔,慢慢就把“拖延”的行为植入自己的生活,认为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拖延成瘾的人,往往会很自责,然后陷入“越拖延越自责,越自责越拖延”的恶性循环中。


想要摆脱“拖延症”,其实一点都不难。


简单7步告别拖延症,立即见效 - 天天要闻



为什么会拖延?


我们先了解一下拖延背后的底层逻辑: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选择拖延?一般在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会感到压力倍增,从而抵触、抗拒,接着便产生了“拖延”的行为。


什么样的人容易拖延?


可以对照自身情况自检一下:


1.完美主义者,他们会过度关注于一件事的结果,要么不开始,一旦开始就要做到最好,于是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耗费在准备阶段,很容易因为自己预判的不理想的结果而拖延。


2.自卑的人,面对一件棘手的任务时,自卑者会先自我否定,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深怕自己做不好,与使用拖延来延长结果带来的自卑感。


3.想太多的人,他们经常给自己设限,想得多而做得少,继而产生“拖延”行为,可多数情况下,想是问题,做才会有答案。


4.没有目标的人,这种人是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盲目地度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所以对他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一般都会选择“拖延”。


5.忙碌的人,他们每天马不停蹄地赶路,也只是重复做一些简单的、容易的事,那些看起来很困难却更有价值的事,往往会放在脑后。


简单7步告别拖延症,立即见效 - 天天要闻



如何摆脱“拖延症”?


如果你的自控力太差,经常拖延,请你一定要疯狂地重复这7个简单的动作:


1.识别借口


2022年还剩60天,你年初的目标完成了多少?


无论是人生目标、年度目标还是每天的计划,多数情况落空,原因都是“我们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什么叫借口?比如,你给自己制定了每天阅读一小时的目标,可是当你下班回到家,你会想“今天好累呀,没有力气读书了”、“今天状态不好,要不明天再读吧”、“今天处理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应该能弥补不读书的愧疚吧”


类似的想法一旦出现,一定会有拖延的行为产生。


所以,我们第一个简单的动作就是来“识别借口”。


从目标出发,每当我们产生与目标有关的任何一个想法时,都要提高警惕,反复询问自己“这样的想法是不是自己在找借口”。


当我们察觉到自己的“借口”时,就有了纠正错误的希望,也是摆脱“拖延症”的开始。


简单7步告别拖延症,立即见效 - 天天要闻


2.立即行动


之前听过一个“5秒行动法”,就是当你设定一个目标后,倒数5秒就要立马去做。


这个方法真的亲测很有效,屡试不爽!


卢思浩在他的书中写道:一本书买了不看,就只是一堆废纸,不去看,就没有任何意义,行动力才是蕞关键的。


很多时候我们焦虑、迷茫,都是因为自己想得多而做得少,当我们提前给一件事预判了糟糕的结果,很容易就会拖延,因为拖延能延长糟糕到来的时间。


然而,事实是真正的结果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当一个目标出现在眼前时,先开始,假设过程中出现任何与自己预期背离的细节,都还来得及调整。


做难且正确的事,才是成功的前提。


简单7步告别拖延症,立即见效 - 天天要闻


3.提升专注力


吃饭的时候,你在想某件重要的工作还没有完成,于是你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如何完成那件工作上,即使再美味的饭菜,到你那里也可能索然无味,因为你的专注力根本不在吃饭上。


你匆匆吃完饭回到工作岗位上,突然想起来晚上要跟爱人庆祝纪念日,可还没来得及准备一份礼物,于是一边心不在焉地工作,一边盘算着晚上赴约的事。


当你好不容易手忙脚乱策划好浪漫的仪式,坐下来好好与爱人共进烛光晚餐时,又想起来下周某个重要的项目即将截止,可你的准备还不够充分,于是你的心思都在如何做得更好上,连与伴侣亲密的时光都变成负担……


有时候,我们只是被更多未完成的事分散了注意力,才被拖延搅乱了原本秩序井然的生活。


不如专注于当下,好好吃饭、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简单7步告别拖延症,立即见效 - 天天要闻


4.拆解目标


有些目标看起来很难,一想起来就无从下手,于是这种“看起来很难”的目标,很容易吓退自己。


不如把大目标化小,那些看起来简单的小目标,才能带给我们完成的动力。


拿读书目标来举例,我大学期间读完400+本书,完全是因为我会拆解目标。


每年制定了阅读50本书的计划,拆解到每个月就是4本书的目标;


再拆解到每周就是1本书的小目标;


拆解到每天就是一个章节、二十页或者1个小时的目标。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非常简单了?然后自然会提升完成每个小目标的动力,年度月度目标自然也就完成了。


同样的道理,不要因为目标重大,就望而却步,而是通过拆解目标,走向成功的彼岸。


简单7步告别拖延症,立即见效 - 天天要闻


5.拒绝干扰


在生活中,我们要理清“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做一件事时,也要梳理出哪些东西与我们有关。


现在越来越多人已经将手机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很多事情没有完成,都是因为外界带来的干扰。


比如,你本来打算今天完成论文的开题报告,但是伴侣给你打了一个电话,你不得已改变了自己原先的计划。


又或者你本来打算用2小时完成,却不知不觉中刷了2小时的短视频。


在这个小案例中,伴侣和手机就是无关的人和物。


当你设定好目标,想要不拖延,就要选择避开无关事项。


你可以公开自己的目标,让无关的人不要在某个特定阶段打扰,也要拒绝自己可控的外界的干扰,比如将手机放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等。


拒绝干扰可以大大提升你的工作效率,从而提前完成目标。


简单7步告别拖延症,立即见效 - 天天要闻


6.利用碎片化时间


我们经常会把目标放在一整块时间来做,那如果没有这段整块的时间,是不是很容易就会放弃?


如果你是学生党,一定深有体会,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功课,就拿你买的辅导资料来说,你想通过一小时完成一节专项训练,可是你还安排了听课、运动、参加活动甚至和室友恰饭逛街等。


你觉得自己好忙,真的没有那么多整块的时间能用来刷题,于是你一推再推,推到自己都忘记还有这项计划。


其实,上厕所的时候可以浏览一下题型,排队的时候可以理一下解题思路,课间可以只做一道题……


当你把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利用起来时,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这么多事。


职场人士也是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碎片化时间可以让你完成很多事,让一切不可能都变成可能。


简单7步告别拖延症,立即见效 - 天天要闻


7.即时奖励


小时候,你表现很好时,你的幼儿园老师会奖励你“一朵小红花”,于是你努力表现得更好,来换取更多的“小红花”。


你有没有发现,哪怕只是一朵“不起眼的小红花”,对于三四岁的你来说,就是一种特别美好的奖励,甚至是一种鼓励。


直到步入社会,我们被七零八碎的事情挤满了生活,对自己的要求只增不减,而对自己的奖励却没有安排在特定的范畴里。


我们觉得努力工作是理所应当,却忽视了奖励自己是对自己辛勤付出的认可。


下次,如果你完成每个阶段的小目标的话,记得立马送自己一个奖励:


可以是一束鲜花、一顿大餐,也可以是一次心心念念的旅行。


根据目标的大小和完成情况,匹配不同的奖励,是对你的鼓励和嘉奖。


简单7步告别拖延症,立即见效 - 天天要闻


我们要去做难且正确的事,答案自然会呈现在眼前。


本期关于“戒掉拖延症”的干货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别看这些行为简单到不起眼,但是能帮你摆脱“拖延症”,遇见更自律的自己。


@我是郑小喵,爱读书,会写作,懂运营,希望你会因为遇见我,而成为更好的人。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