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
生活形式的基本特征如下:
首先,一种生活形式就是一种实践,它是由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其次,任何实践,任何生活形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行的,都以特定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为前提;
最后,人们的任何概念活动都可在生活形式中找到其根源,都以特定的生活形式为根据。
换言之,生活形式是给定的,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东西。由此可见,人们的一切概念活动都是以生活形式为基础的,所以人们在概念活动上的一致也就必须以生活形式的一致为基础,而不同的生活形式便会引起不同的概念活动。维特根斯坦还以“希望”、“期待”、“意图”等心理学概念为例来说明生活形式是如何构成我们一切概念活动之基础的。他指出,意图是包含在情形中,包含在人类的习惯和制度中的。如果没有棋类游戏这种技巧,那么我们也就不会有下一盘棋这样的意图。维特根斯坦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日常语言是由各式各样的语言游戏组成的,语言游戏是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的。“语言游戏”一词意在强调:讲一种语言是一种活动或者一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
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强调了关系性活动的重要性,即讲一种语言是活动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纽曼在开展社会治疗的实践中受到生活形式概念的启发,并以关系性活动为理论基础发展社会治疗的实践。
关系性活动在社会治疗中意味着,只有在相互联系的活动中语言才有意义,改变一种生活形式就是改变了词语和对话的意义。在社会治疗中,来访者常常会谈到“抑郁”、“焦虑”、“这几天过得糟透了”、“我对他很气愤”等。怎样帮助来访者改变这种状态呢?当然,分析这些症状的性质是毫无意义的。社会治疗主张,通过行动而不是解释来消除语言中的迷雾或歧义。这种行动就是抛开现存的、与不良情绪相关的生活形式,通过集体地、创造性地表演人们的生活,从而建构新的生活形式。只有当人们创造了新的生活形式,他们才可以说自己理解了行为的存在方式。简言之,在生活形式这一概念启发下,纽曼发现,社会治疗的基本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生活形式的改变。
以上的五点就是社会治疗的哲学背景,聊完了它,我们再来说说社会治疗的心理学背景。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评论、点赞和转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