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释人的机能中心和自我发展(一)

2022年10月01日22:33:28 心理 1637


心理学解释人的机能中心和自我发展(一) - 天天要闻

人是由四种机能中心控制的:理智、情感、运动和本能。

理智、逻辑、思想、等等,都是由某一中心来控制或产生。这个中心可以称为“心灵”、“理智”或“头脑”。其他的机能也是分别由它们各自的中心来控制的。每一个中心都完全独立于其他三个中心,各有各的活动范围、力量和发展方式。

 而每一个中心其结构、能力、缺陷,都有固有的本质。但控制的内容或者说这个中心所学得的一切,则是属于后天的个性培养所得。

  对于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和本质都是必要的;只是个性必须恰当地发展,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个性总是包含一些错误观念。就像混杂在一起的垃圾一样。个性对于本质来说应该是次要的、从属的;也可以说个性都是附加的虚假,但人总是将这种虚假放在主要位置而不断追求。


心理学解释人的机能中心和自我发展(一) - 天天要闻

因此,古人说颠倒众生,就是指本质和个性的这种相对地位颠倒弄错的情形,导致了人当前不和谐的状态。要脱离这种不和谐状态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自知,也就是说要明了本性,也就是明心见性。

认识自已,这是古心理学学派的第一原理与第一要求。正如老子孔子佛陀等古人都是要认知自己,明了本质。我们虽仍记得这些教诲,可是却把它们的意思给忘了。我们总是以为,认知自已是指明了我们自己的特性、自己的欲望、自已的嗜好、自己的能力与自己的意向。其实,认知自己的意思是:将我们自己当作机器来认识,且对人这部机器的结构、各部分的机能、统御这些机能的条件等等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不研究机器就无法了解机器。人体也是如此,必须将自己当作机器来研究。研究的方法便是观察自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方法可用,但我们必须先学习如何观察。观察各种不同的机能,并加以区别的同时记住各种不同的意识状态,认知我们是如何酣睡不醒、以及我们身上的许多“我”。  


心理学解释人的机能中心和自我发展(一) - 天天要闻

通过有意识的观察,你会发现,自己无法不偏不倚地观察自己身上所发现的每样东西。有些东西使你愉快,另外一些却使你恼怒,或者恐惧。人们研究自己,很难将自己当作一个古墓或者化石而研究。往往对于容易做的事或者易于发展的部分都会喜爱,而对于那些发展困难或者无法发展的部分,会感到嫌恶。观察自己就会分辨出自己身上有用的特征是些什么,有害的特征又是些什么;换言之,有用或有害是从人认识自己、可能得到发展的观点来看的。你会发现自己身上哪些方面能够变为有意识的,哪些方面不可能变为有意识的。人的自我研究,是人自我迈出的第一步。

  我们自己身上有什么特征呢?

  一般说来,这些有害的特征,全是一些机械性的活动表现。如前所述,第一种就是说谎。说谎在机械性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人能逃得过它,而且人越是觉得自已不会说谎,越是会说谎。生活不可能没有说谎。但是,从心理方面来说,说谎具有各种不同的意义。说谎是指:谈论自己所不知的事情,甚至无法知道的事情,谈得就好像自己知道且能知道一样。

  人很快就会发现种种迹象,人可以知道他自己身上有害的活动表现。他会发现,越是他所能控制的活动表现,其害处越小,而越是他所不能控制的,越是机械化的,其害处也就越大。

  一旦人了解这一点,就会害怕说谎。但却无法控制自已的说谎,倒是说谎控制了自己,于是也就控制了自己的其他机能。


心理学解释人的机能中心和自我发展(一) - 天天要闻

想象,是人在自己身上发现的第二种危险的特征。在开始观察自己以后,就能得出结论:观察的主要障碍就是想象。人想要观察某个事物,可是想象却代替了观察,而把观察这一回事给忘了。人们认为“想象”就是创造,但其实想象是一种破坏性的能力,并非你能力能够掌控。它总是将人从较有意识的状态拉向不愿去的方向。想象几乎跟说谎一样坏。其实,想象就是对自己说谎。人为了自娱才开始想象某个事物,渐渐地开始对所想象的信以为真,或者至少相信了其中一部分。就像经常说谎的人,最后会将谎言当成事实。

  就在人信以为真之前,你会发现,把消极性情感表达出来,会产生许多危险的后果。消极性性感是指一切激烈或消沉的情感:自卑、悲愤、猜疑、恐惧、烦恼、厌倦、疑心、妒忌等等。通常人认为这种消极性情感的表达,是十分自然和必然的。有时人们称之为真诚,其实它与真诚毫不相干。它只不过是人的弱点、坏脾气的表征、一种没能力独自认受苦恼的特征而已。与这些情感相抗就会明白,要消除机械化的活动表现,单单观察是不是不够的,还必须同它们对抗,因为不这样做的话,就没有辨法观察它们。它们的发生,是如此的快、如此的习以为常、又如此的不知不觉,以致于设法阻止它们所作的努力若是不够的话,就无法注意到它们。


心理学解释人的机能中心和自我发展(一) - 天天要闻

继消极性情感的表达之后,还有另一种奇怪的机械性特征:语言。语言本身并没有什么害处。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尤其对那些不大注意的人而言,语言便真正成了一种缺陷。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说话,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旅行,甚至连睡觉时也在说话。如此滔滔不绝地说,有人在时就跟他说话,没人在时便跟自己说话。

  同样的,我们不仅需要观察说话,而且尽可能抵抗它。不设法停止说话,就无法做观察工作,并且所有观察到的成果,立刻就在说话中消失了。

  人观察说谎、想象、消极性情感的表达与不必要的说话四种活动表现,所遭遇的困难显示出人的全然机械性,若没有外在因素的帮助,是根本不可能与这种机械性对抗的。因为即使一个人获得了某种数据,他也会忘了加以利用,并忘了对自己观察。换言之,他又睡着了,必须不时地唤醒才行。


心理学解释人的机能中心和自我发展(一) - 天天要闻

人分为七个中心,前三种差不多都在同一层面上。

第一种是以运动或本能中心,要比理智和情感中心占主导优势,这种人叫做肉体人。

  第二种是以人的情感中心,要比理智、运动和本能中心占优势,这种人叫做情感人。

  第三种是以人的理智中心,要比情感、运动和本能中心占优势,这种人叫做理智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碰到的人,不外乎这三种。我们之中每一个人和我们所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是第一种、第二种、或第三种人。此外还有较高等的人,可是人们并不是生来属于较高等的,所有这类的人生来还是属于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人,唯有修持才能成为较高等人。

  第四种和第五种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如此;他与第一、第二、第三种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开始深层次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换句话说,就是在于他获得了一个永远不变的中心,就是一个统一的意识,不变的“我”和意的念头。

  第六种人:具有客观意识。他的另一高等中心也发生了作用。能避开一些虚假障碍和假象而对事物做出客观认知。

  第七种人:凡是人能够得到的,他都已得到了。他具有一个永远不变的“我”和自由意志。他能控制他所有的意识状态,并具再也不会失去他所获得的一切。


心理学解释人的机能中心和自我发展(一) - 天天要闻

人的日常生活被称为有意识地睡着状态,普通人的各个中心并不能有效且深入内核地运转,也就是说,当人处于各个中心运作状态的时候,只是处于表面运转,是一种被动地、机械地运转。圆的中心并没有转动起来,因此所产生的能量和作用力及其微小,拿第一种运动中心为例,如果不进行专业训练,运动员就不能取得冠军,而训练的运动员之所以能力有差别,也是因为这个运动中心是否深入内核。运动员通过刻苦的专项训练,使得人体这部机器协调动作,并独立壮大运动中心的优势并减弱其他运动中心作用力。

情感运动中心也是一样,都说女人多愁善感,正是因为女人的情感中心要比男人更深入内核,导致情感中心在人体中占据主导。文人、音乐节、艺术家也是一样,你会发现艺术家更喜欢留有长发,或许某些方面都有女人的特点,事实上,这是以情感中心占主导而左右人的行为和能力的外在表现。

理科生就是发展理智中心的代表,他们更具有逻辑性,社会上的技术人员总是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做事。这些人在商业上都是佼佼者,根据自我训练深入其内核的程度而成就不同。


心理学解释人的机能中心和自我发展(一) - 天天要闻

因此,不能很好地认知自己,也就会偏离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往往会通过自己的喜好而表现出来,比如有人喜欢运动,比如有人喜欢艺术,有人喜欢机械。但若是一个喜欢机械的人却从事艺术工作,那就很难有所建树,换句话说,就是你偏离了自己的发展中心而错误地发展其他中心。这就导致这些不能认知自己而选择错误的人碌碌无为,处事困难,同时也丧失信心和浪费了优势中心的发展时间。

当然,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小就在审查和认知自己,在学习和修持之下不仅发展了优势中心,而且也深入到第四到第七个中心。第四个中心是过渡,是认知到睡着的状态到醒来的过渡。而从第五个到第七个中心就是修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四个中心就是终点。从第五个中心开始就是无为而为,形而上的道路。是用一个更高的中心统驭其他中心,也就是说,可以多中心同时发展而相互协调工作,那么这个人将是出类拔萃之人。当达到第七个中心之时,我们说,这个人就是自由的和醒来的人,能够认知事物的本质而在各方面都比常人更加优秀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神”。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