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最近的热门话题,吸引了很多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表明,孤独对年轻人和老年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风险因素。此外,最近孤独感似乎在上升,以至于谈论“孤独症流行病”已成为普遍现象。在疫情大流行期间,强制保持社交距离很可能加剧了这个问题。
最近,我将注意力转向了相关但研究较少的“社会孤立”现象,这是一种与孤独感相关的常见现象,但它仍然是一种独立而独特的状态。孤独感通常被定义为“一个人喜欢的社交接触水平与实际的社交接触水平之间的差异”。这是一种主观的、定性的自我认知。
另一方面,社会孤立被定义为“与其他人的社会接触最少的客观状态”。社会隔离通常使用量化指标进行评估,例如婚姻状况、独居、宗教信仰、团体成员身份以及与儿童、家人和朋友接触的频率。
解开社会孤立和孤独的影响是有用的,不仅因为它提高了我们对每一个的理解,而且因为它解决了一个更普遍的问题,即主观经验与客观条件的影响。
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影响我们健康的状况有很大帮助。如果发现主观感知比客观事实对健康的影响更大,那么我们可能明智地将干预重点放在人们的主观体验上。相反,如果我们发现客观事实更重要,那么我们可以相应地调整我们的干预措施,针对环境和行为变量。
重要的不是你的感觉,而是你的年龄,这就是后一种“事实第一”观点的例证。然而,主观因素比客观条件更重要。
关系的更多客观/结构方面(例如,社会隔离、网络规模、群体成员资格、独居)通常被认为是“更重要”关系因素的粗略指标,包括关系的功能和质量。”
一般而言,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没有根据。经验证据表明,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主观感知的重要性。例如,创伤的研究表明,诸如虐待之类的不良事件是否会影响你,更多地取决于你的主观解释和记忆,而不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同样,对性满意度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幸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其他人性行为次数的主观信念,而不是我们(或他们)实际发生性行为的次数。主观看法通常非常重要。
然而,关于孤独和社会孤立的结果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老龄化的纵向研究,同时监测几年的全因死亡率。更孤立和更孤独的参与者的死亡率更高。在对人口因素和基线健康状况进行统计调整后,社会孤立仍然与死亡率显着相关……但孤独却没有。
得出结论:社会孤立和孤独都与死亡率增加有关。然而,孤独的影响并不独立于人口特征或健康问题,也不会增加与社会孤立相关的风险。尽管孤立和孤独都会损害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但减少孤立的发生可能与死亡率更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