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砚白书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022年06月29日23:17:06 心理 1325


关于作者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



关于本书

这本书出版20多年,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基于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书中,你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

慕砚白书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天天要闻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基于TA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

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故事背景



慕砚白书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天天要闻

蛤蟆先生,是英国著名童话《柳林风声》里的一个人物。在英国,他有点像我们的孙悟空,每个人都是看着他的故事长大的。在故事里,蛤蟆先生爱吹牛、爱冒险,追求刺激,对什么事都三分钟热度。他拉着三位好友踏上了一场冒险之旅,一路上,事故不断,九死一生才逃回家,却发现自己的庄园被坏人占据了。还好,最后是个大团圆结局,蛤蟆先生和朋友齐心协力,夺回庄园,他也认识到,家和朋友是多么可贵。

这位爱笑爱闹的蛤蟆先生,到了我们要讲这本书里,却抑郁起来。他一个人躲在屋里,神色黯淡,好朋友来看他,他却放声大哭。朋友们都很担心他,就劝他试试心理咨询。

他找到的咨询师,就是刚刚来到这个小镇的苍鹭先生。这位苍鹭先生,你可以把他看成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的化身。他是英国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写过好几本畅销的心理学书籍。1997年,戴博德六十多岁的时候,整理了自己几十年做心理咨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写成了这本给普通人看的心理学入门书,二十多年来,一直长销不衰。在书中,苍鹭先生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戴博德一样,是一个温柔又有智慧的老爷爷。

这本书的主线就是蛤蟆在苍鹭那里做的十次咨询。你可以跟着蛤蟆一起,真切地体验一下做咨询是一种什么感觉。作者写得很巧妙,他把心理咨询的核心理念、常用工具和沟通技巧,都揉进了故事和对话当中。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模版。


第一次咨询

蛤蟆第一次来到苍鹭的咨询室,苍鹭看着蛤蟆,一句话也没说,让蛤蟆感觉很有压力。最后,还是蛤蟆受不了沉默,主动问苍鹭:你不打算告诉我,该做什么才能好受一点吗?

苍鹭没有回答蛤蟆,而是问了蛤蟆一些问题。比如,他为什么要来做咨询?谁来付咨询的费用?蛤蟆回答:他很难过,是朋友们让他来的,朋友会替他付费。听到这个答案,苍鹭居然对蛤蟆说:你还是不要再来做咨询了。他觉得,蛤蟆来咨询,不是他自己想解决问题,而是他的朋友们想解决问题。这话,直接把蛤蟆激怒了。

你看,没有耐心的倾听,没有深度的共情,更没有实用的建议,苍鹭给蛤蟆的反馈,居然是质疑和拒绝。这跟蛤蟆期待的完全不一样,跟我想象中的咨询也完全不一样。

不光是第一次,在后面的九次咨询中,苍鹭时常会让蛤蟆觉得很有压力,不知道如何面对。

第二次咨询

第二次咨询一开始,苍鹭同样沉默了一段时间。这次,苍鹭先开口了,他问了蛤蟆一个很普通的问题: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的回答是:挺好的,谢谢你。蛤蟆的回答很得体,但是,苍鹭并不满意,他不想听到这样没有意义的寒暄。他再次问蛤蟆:你现在真实的感觉怎么样?在苍鹭的追问之下,蛤蟆感觉更不自在了。

苍鹭的拒绝和追问,为什么让蛤蟆觉得不自在呢?这是因为苍鹭的反应不符合我们的预期。很明显,苍鹭是故意这样做的。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们再回到第一次咨询的现场看看。苍鹭的拒绝,激怒了蛤蟆。蛤蟆开始主动回击,他问苍鹭:我到底要做什么,才能继续咨询呢?

这个瞬间,正是这次咨询的关键时刻。苍鹭的拒绝指向一个问题,蛤蟆来咨询,不是自愿的。苍鹭反复提到咨询费谁来付,也是为了强调这一点。我们一般会觉得,不管是谁付钱,反正咨询师都收到钱了,结果不都一样吗。在现实中,这种情况也挺常见的,父母会替孩子付咨询费,丈夫会替妻子付咨询。但是,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某个人需要帮助,却让别人来付钱,那就算他好了,他可能也会觉得这是因为别人帮忙,有别人的功劳,甚至是别人对自己的施舍。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让人发生改变。但是,在这种被动的关系里,人是很难改变的。



慕砚白书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天天要闻

所以,苍鹭的拒绝,让蛤蟆不得不直面一个问题:我真的希望改变吗?当蛤蟆把这个问题考虑清楚,再下定决心继续做咨询的时候,他就不是为了取悦朋友,而是自己做出的决定。最后的改变,才是他自己的改变。这样的咨询,才可能是有效的。

你看,第一次咨询,苍鹭就打破了蛤蟆习惯被动接受的思维模式,让蛤蟆对自己的改变负起了责任。在第二次的咨询中,苍鹭又通过追问,改变了蛤蟆另一个惯有的思维模式。

苍鹭不断问蛤蟆,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蛤蟆回答不上来,慌忙之下只好问苍鹭:你说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蠢。但是设想一下,换作是我们,如果有人这样追问,我们就能清楚地描述自己此刻的感觉吗?实际上,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更别提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绪了。我们甚至会习惯用策略逃避自己的情绪,比如社交压力带来的焦虑。蛤蟆就是这样。在《柳林风声》里,每次和朋友见面,蛤蟆都因为怕冷场主动开启话题。他会说:你们好啊,我的朋友们!你们绝对猜不到我最近在做什么?这样一问,就没有人会关心他现在感觉怎么样了。

所以,苍鹭的追问,用意也很明显。他要让蛤蟆意识到,他从来没有关注过当下的情绪,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接下来,苍鹭开始引导蛤蟆去感受。他让蛤蟆想象一个可以测量感受的情绪温度计,1代表很糟糕,甚至想要自杀;10代表非常愉快。然后,他请蛤蟆做个记号。蛤蟆毫不犹豫地在1和2之间做了记号。他们开始探讨,蛤蟆有过想要自杀的感觉吗?当时是怎么回事?他现在是什么感觉?蛤蟆说,他觉得自己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然后哭了起来。苍鹭继续问道:你一直都这么觉得吗?

咨询开始进入我想象中的状态。苍鹭提问,并倾听;蛤蟆回答,诉说自己的感受。蛤蟆打开了话匣子,讲了他的一段冒险经历。蛤蟆因为胡闹进了监狱,又逃了出来。他打扮成一个洗衣妇,一路逃亡,还被一群小混混追捕。好不容易脱险,又掉进河里,差点被淹死,真是倒霉到家了。还好,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好朋友河鼠救了他。

这段经历来自《柳林风声》,虽然有很多波折,但是结果是好的,有什么可不开心的呢?果然,苍鹭问蛤蟆:这些事,为什么会让你不快乐?

蛤蟆说:是因为河鼠的态度。河鼠虽然救了他,但是根本没有兴趣听蛤蟆分享他的悲惨遭遇,只是一味批评他。不光是河鼠,他的另一个朋友獾也一样,总是批评蛤蟆,说他胡闹、不靠谱。哪怕是后来他们一起夺回了蛤蟆庄园,都没有让蛤蟆开心起来,因为他在朋友那里感受到的全都是否定。

熟悉《柳林风声》的读者听到蛤蟆这么说,会觉得有点颠覆。在原本的故事里,我们读到倒霉的蛤蟆终于被朋友救了,又一起夺回了庄园,会想当然地认为蛤蟆是开心的。可现在,作者却让我们进入蛤蟆的内心世界,告诉我们,真相不是这样的,蛤蟆根本就不开心。

这样一对比,你就会意识到问题所在了。在原本的故事里,我们会觉得蛤蟆开心,是因为他用策略逃避情绪,不让别人看出来。这就像苍鹭第一次问他感觉怎么样,他回答“挺好的,谢谢你”一样。他已经习惯这样了,以至于都没有意识到那些被他压抑的情绪。

我们需要心理咨询,正是因为这些情绪累积,让“自我”就生病了。自我生病不像感冒发烧,很容易查出病因,也有药可治。自我太复杂了,它跟我们的经历、记忆、情绪、认知都有关系。它的病因很难找,而且因人而异。

不过,想要治疗,还是有线索可循的。自我会生病,一定跟当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有关。苍鹭用拒绝和追问,让蛤蟆感到不舒服,正是为了打破蛤蟆习惯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有破才有立,打破了旧的模式,才能帮蛤蟆建立起新的模式。这就是心理咨询的核心任务,它要给人带来改变。

那怎么才能改变呢?改变的前提,是对自我的觉察。所以从第二次咨询开始,每次咨询中,苍鹭都会反复问蛤蟆,你现在是什么感觉?这就是在引领蛤蟆进行自我觉察。自我觉察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正如荣格所说: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所以心理咨询并不愉快,会有压力、焦虑、愤怒、崩溃种种复杂的情绪。


心理咨询的本质,就是在咨询师陪伴下,走过这趟艰难痛苦的自我觉察之旅。



我们来说说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确,咨询师不是精神科医生,他们不负责治疗精神疾病。你可能会说,心理咨询师会陪伴,会倾听,会引导我们。但是,如果只是这样,有家人和朋友就好了。一次咨询,时间不过几十分钟,肯定不如家人和朋友,能长久地陪在我们身边。

实际上,我们需要咨询师,正是因为他既不是家人,也不是朋友,他是我们人生的局外人。

我们为什么会抑郁?为什么会沉浸悲伤和痛苦中走不出来?这些情绪,一定跟最近经历的一些事情有关,一定跟周围的人有关。如果追根溯源,很多问题又都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找到更深层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人生是一场戏,戏的走向一定取决于之前的情节。那么,假如戏的走向不符合我们的预期,身在戏中的人,很难自己修改剧本。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剧本安排好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很难改变。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局外人。这个人最好是一个有经验的观众,他看过很多戏,能够准确判断这出戏的问题大概出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可能性。他能陪你一起,修改剧本。

这就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这种咨询的理论基础叫作沟通分析心理学,它是心理咨询的一个流派,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创立的。伯恩最有名的观点叫作“人生脚本”,其实就是刚才说的,人生这出戏的剧本。在伯恩看来,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帮助别人修改“人生脚本”。

那么,怎么才能修改“人生脚本”呢?我们来看看苍鹭是怎么做的。


第六次咨询

第六次咨询的时候,蛤蟆跟苍鹭讲了一件最近发生的、让他很生气的事情。蛤蟆是村里学校的董事,但是他最近一直不在状态,没办法参加董事会议。有一天,蛤蟆的朋友獾来找他。獾说,既然蛤蟆不能履行工作职责,他想代替蛤蟆来做校董。獾甚至没有先问一下蛤蟆的想法,就跟校区的牧师商量好了。蛤蟆听到之后,生气极了,但是在獾面前,他不敢表达他的不满,他只好说,他需要再想想。

听完蛤蟆的讲述,苍鹭沉默了很久,然后说:蛤蟆,我得祝贺你,你很会玩这个叫作“PLOM”的游戏。PLOM是四个单词的首字母,意思是“渺小可怜的我啊”。

这话听起来很像是在嘲讽,可以想象,蛤蟆更生气了。他在诉说朋友给他带来的伤害,但是苍鹭却说,他在玩游戏?

苍鹭说的游戏,其实是沟通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叫作心理游戏。简单来说,心理游戏是人在沟通中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它会导致特定的心理结局。苍鹭说的PLOM,“渺小可怜的我啊”,就是蛤蟆在这个游戏中获得的心理结局。



对大多数人来说,心理游戏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学会了。在之后的人生中,我们会不自觉地重复这些游戏。这样一来,心理游戏就会决定我们的人生脚本。如果游戏有问题,脚本就会有问题,就会导致心理疾病。蛤蟆抑郁是因为他的人生脚本出错了,很明显,问题跟PLOM这个游戏有关。

所以,想要修改人生脚本,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出问题的心理游戏。不过,在咨询中,咨询师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心理游戏。心理游戏隐藏在日常的沟通中,所以,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沟通进行分析。

沟通分析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日常的沟通,不管是有问题的沟通,还是正常的沟通,都有固定的模式。首先,在沟通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带入到某个角色中,按照这个角色来思考、感受和行动。这里说的角色,就是一个人在沟通中的自我状态。比如,蛤蟆听到獾的伪装成商量的命令,先是感到愤怒,然后开始自我怀疑,虽然很不情愿,但是也不敢拒绝獾,这就是儿童的状态。总是发号施令,不考虑对方感受的獾,就是处在父母状态里。自我状态一般有三种,除了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剩下的就是成人状态。长大之后,我们一般都能和同事、朋友平等的沟通,就是处在成人状态里。


慕砚白书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天天要闻

其次,沟通一定是双向的。两个人开始沟通,一个给出刺激,另一个做出回应,这就是一个社交单元。这里的刺激和回应,可能是语言,也可能是其他非语言的信息,比如吵架的时候摔门而出。所谓沟通模式,就是看一个社交单元中,双方的自我状态是什么情况。

蛤蟆和獾的沟通是最简单的模式,獾用父对子的方式给出刺激,蛤蟆用子对父的方式做出回应,这叫做互补沟通。有的时候,一个人用成人对成人的方式给出刺激,但是对方可能会用父母对孩子的方式来回应。比如丈夫问妻子:我的衬衫在哪里?妻子却回答:为什么所有的事,你要都怪我?这就叫作交错沟通。

交错沟通加上互补沟通,会有81种不同的情况。已经不少了,是吧?还有更复杂的。有些时候,这次沟通表面看起来是成人对成人的,但是实际上,说话的人是想刺激对方进入其他的自我状态。比如,销售员介绍商品的时候,听起或许很理性,但是他其实是想让消费者进入儿童状态,让他更容易掏腰包。这种带有诱导性的沟通,叫角色沟通。

最后一种情况叫复式沟通,这种沟通会同时发生在两个层面。比如在表层的社交层面,大家看起来是成人对成人,但是在潜在的心理层面,却是儿童对儿童的,你可以把它看作“口是心非”的沟通。角色沟通有18种情况,复式沟通就更多了,理论上说有6000多种。

在咨询中,咨询师要时刻对沟通模式保持警醒,从中发掘那些已经成为心理游戏的沟通模式。沟通模式一旦成为心理游戏,会有三个特点:它会带有欺骗性,会不断重复,而且会导致一个明确的心理结局。

弄明白了理论,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蛤蟆和獾的沟通。蛤蟆和獾在对话中,都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蛤蟆明明不愿意让出董事的位置,却只是说要再想想,这就是欺骗性。蛤蟆和獾总是这样沟通,就好像重演已经设定好的情节。獾饰演那个严厉的,发号施令的人,蛤蟆来演那个可怜的,服从命令的人,这就是重复。每次沟通的结果,都是蛤蟆感觉自己是“可怜的渺小的我”,这就是明确的心理结局。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在咨询中,苍鹭到底做了什么,帮助蛤蟆认识到这些问题?当蛤蟆跟苍鹭讲了他和獾的吵架之后,苍鹭准确地识别出,这是父子间的互补沟通。他意识到,这个模式不仅存在于蛤蟆跟獾的关系中,它是蛤蟆一直在玩的一个心理游戏。这个游戏决定了蛤蟆的人生脚本,是他现在抑郁的病因。

找到了病因,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办呢?

人生脚本,一般在童年就形成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由父母写下的程序。所以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苍鹭就请蛤蟆讲讲他的人生故事。讲述让蛤蟆开始全面回顾他的人生,他意识到某些人、某些事,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意识到父亲的严苛,给他种下了PLOM的心理游戏。对蛤蟆来说,獾是长辈,是他父亲的朋友。獾和他的父亲一样,在蛤蟆面前总是很强势,而且对他很严厉。所以他会在跟獾的互动中,重复PLOM这个游戏。你看,讲述是为了寻找程序最初是怎么写下的。讲述本身,就是治疗。

治疗的效果怎么样呢?蛤蟆康复了。蛤蟆向朋友们宣布,他打算卖掉庄园,到伦敦开一家房地产公司,他还加入了业余戏剧社,要演出下一出戏剧的主角。蛤蟆先生不仅走出了抑郁,还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我们常说人生如戏,但是人生这出戏,并不是完全即兴的。在我们人生早期,很可能就写好了脚本。我身处戏中,经常意识不到自己是按剧本演出的演员。但是,一旦你发现这一切,回忆的闸门就会打开,你会获得超越剧本的上帝视角,局外人的视角。接下来,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改写你的人生脚本。

咨询师的作用,就是帮助你识别旧的人生脚本,并陪你一起写出全新的脚本。



慕砚白书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天天要闻





慕砚白书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天天要闻

▶️ 曾看过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医生,你能治好我的忧郁症么,我不高兴。”

“不高兴为什么不去看我们城里那个小丑演出呢?看过他表演的人都会开心起来”

“但是,我就是那个小丑。”

《柳林风声》里的蛤蟆,也是如此。在这个童话故事里,蛤蟆是一个热情、时尚、爱冒险的家伙,曾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这样的蛤蟆,看上去似乎应该跟抑郁症绝缘才是,可到了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他却成了深陷抑郁,不能自拔的故事主角。

荣格说过:“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在蛤蟆先生的故事里,我们会更深刻地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蛤蟆先生,都有可能遭遇心情的低谷,当遭遇抑郁,我们会感觉“心都被戳烂了。”但也只有在戳心的痛苦之后,我们才会拥有重生的勇气。这本书要拯救的,就是披着成年人外衣,内心脆弱迷茫的孩子般的我们。

本书作者少年求学时候,曾遭受德军闪电战侵袭,不得不与自己的同学们被疏散到康沃尔郡继续上课。这也埋下了他一生对沿岸闲适生活的兴趣的伏笔。有趣的是,康沃尔也是《柳林风声》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许多作品创作灵感的源泉,也许,这就是蛤蟆先生能成为本书主角的另一个原因吧。

2020年2月4日,本书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去世,但他在这本书里留下的温暖文字,却注定会治愈很多人,愿我们都不辜负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慕砚白书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天天要闻

内容根据得到听书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电子书内容编辑整理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