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历史 | 一战俄军防御化学武器之做法

2020年11月12日15:28:11 军事 1339

最近,俄罗斯军事历史协会科研处专家康斯坦丁·帕哈柳克撰文称,尽管化学武器杀伤力极大,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多在战术层面产生效果,没有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体战局,反导致参战国人员损失巨大,贻害无穷。同时,帕哈柳克的文章也介绍了当时俄军防御化学武器攻击的一些做法。

链接历史 | 一战俄军防御化学武器之做法 - 天天要闻

1915年1月,俄军在波利莫夫战役期间遭敌第一次大规模化学武器攻击。德军当时向俄军阵地发射1.8万枚甲基溴化物炮弹。虽然甲基溴化物导致很多俄军士兵丧失知觉倒地,四处弥漫的甲基溴化物烟雾也使俄军阵地“伸手不见五指”,但当时的低气温削弱了杀伤效果,德军的第一次进攻仍被俄军击退。直到傍晚,因德军兵力占优,俄军才被迫撤退。当年8月6日,德军对俄军奥索维茨要塞发动化学武器攻击,其作用也因当地沼泽密布的地形条件而大大降低。

帕哈柳克在文中称,上述两个战例表明,化学武器的使用和效果受到很多限制。化学武器性质不稳定,除低温、潮湿等环境外,天气情况也会削弱化学武器的作用。如果风向变幻不定,化学武器还有可能使施放一方受到伤害。

有效的防护措施,也使化学武器的杀伤效果大大降低。1915年年初遭化学武器攻击后,俄国开始研制化学武器防护器材。最早的防护器材十分简陋,是浸泡特殊溶液的纱布或抹布。为提升防护效果,俄国工程师后来研制了可紧贴面部的布质面罩,但防护性能提升有限。

俄国著名化学家尼古拉·泽连斯基为寻找有效防护化学武器攻击的办法,亲自前往前线调研。他注意到,当氯气来袭时,凡是用军大衣蒙住头或把头钻进松软泥土里的士兵都幸免于难。研究分析后,泽连斯基发现军大衣呢毛和土壤颗粒能够有效吸附有毒物质,这帮助泽连斯基找到了研究方向。经进一步研究、试验,泽连斯基发现木炭既能吸附有毒物质,还能保证呼吸畅通,滤除有毒物质的效果很好。随后,泽连斯基以易生产、成本低、过滤效果更好的活性炭为滤毒材料,于1915年8月成功研制专用防毒面具。这种防毒面具由高质量橡胶制成,可包裹整个面部,构成密封环境,不仅可保护呼吸道,还能保护眼睛和脸部皮肤。

除防毒面具外,自1915年下半年起,俄军在部队中普及躲避化学武器攻击的做法。俄军在后方开设专门场所,以烟雾模拟化学武器,训练士兵如何选择并利用合适的风向、地形等,躲避化学武器攻击。

1916年春季,俄军开始使用化学武器炮弹作战。当年夏季,化学武器在著名的布鲁西洛夫突破战役中发挥了作用,这也是俄军发动的第一次化学武器攻击。

帕哈柳克认为,到一战结束时,化学武器也只是帮助参战国完成了一些战术性任务,大规模化学武器攻击的次数很少,化学武器炮弹常常与普通炮弹一起发射轰击敌阵地,作为一种辅助攻击手段发挥作用。

链接历史 | 一战俄军防御化学武器之做法 - 天天要闻

(中国国防报 2020年11月12日第四版)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刘曈曈

网络编辑/孙晨姌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对乌克兰断供,对俄罗斯松绑,特朗普到底要干什么? - 天天要闻

对乌克兰断供,对俄罗斯松绑,特朗普到底要干什么?

乌克兰过去24小时干了很多大事,从俄罗斯远东到顿涅茨克前线,给俄军来了个全方位打击。最远的一击在萨哈共和国迈亚市,当地游击队端掉了一座变电站,让俄罗斯人见识了什么叫后院起火。倒霉的不止这个变电站。在顿涅茨克州俄占区的哈尔齐克市,俄军一个弹药
中国从乌克兰引进的“野牛”气垫船,已完全国产化,部署台海第一线 - 天天要闻

中国从乌克兰引进的“野牛”气垫船,已完全国产化,部署台海第一线

最新的“野牛”气垫船的编号为3260和3261号,这意味着中国对从乌克兰引进的”野牛”气垫船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解放军海军目前有6艘“野牛”气垫船,包括原装引进2艘(3325和3326)、授权制造2艘(3327和3328),国产化自造2艘(3260和3261)。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彻底“吃透”了“野牛”级气垫船的相关技术,并且进行了一定...
新闻8点见丨山东舰抵达香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哪些作品将亮相?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山东舰抵达香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哪些作品将亮相?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7月3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抵达香港海域。7月3日至7日,由航空母舰山东舰,导弹驱逐舰延安舰、湛江舰,导弹护卫舰运城舰组成的海军舰艇编队访问香港,并组织系列开放参观和文化交流活动,让香港同胞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新时代国防和...
中国2022年成就有多可怕?六大技术突破,改变中国未来科技格局 - 天天要闻

中国2022年成就有多可怕?六大技术突破,改变中国未来科技格局

2022年对中国来说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在多个领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从航空到航天,从深海能源到尖端制造,成果一个接一个,让人不得不感叹中国科技的实力。这些突破不是纸面上的数字,而是实打实的技术进步,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