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射程不够,年轻中尉却要泄燃料,钱学森眼前一亮:你叫什么?

2025年07月03日22:42:07 军事 1442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开场那天,西北的戈壁滩上风刮得人睁不开眼,地面温度烫得鞋底发软,天上是刺眼的太阳,地上是一枚沉默的导弹。

那是咱们国家第一枚自主搞出来的中近程导弹,大家伙儿都盯着它,眼里全是期待。

可谁也没想到,眼看就要发射了,问题出来了——射程不够,打不到靶子。

现场一堆专家围着数据发愁,说白了,大家的意见也都差不多:火力不够就加推进剂呗。

听起来也没错,不就跟电动车没电了多装几节电池一样么?可问题是,导弹的“肚子”就那么点大,早装满了,根本塞不进去。

大家正头疼着,一个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年轻军官站起来了,说话声音不大,却一句话把现场气氛给拽住了:“不如把一部分燃料放出去,导弹轻了,就飞得远了。

导弹射程不够,年轻中尉却要泄燃料,钱学森眼前一亮:你叫什么? - 天天要闻

这话一出口,屋里一片沉默。

泄燃料?这不是逆着常识来吗?不少人脸色当场就变了,有的直接摆手,有的干脆摇头冷笑。

有人冷冷地来了一句:“本来就飞不远,还敢往外倒油?

可那年轻人不慌不忙,接着讲了。

他说推进剂温度一高密度就变小,发动机推力就要变。

他自己算过一遍,泄掉600公斤左右的燃料,反倒能飞得更远。

导弹射程不够,年轻中尉却要泄燃料,钱学森眼前一亮:你叫什么? - 天天要闻

他说得不急不躁,连公式都顺着说出来了,没人能当场驳回他。

这时候,钱学森在场。

他听完后,眼神一亮,立刻问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那人站直了回答:“王永志。”

钱老当即让人去请总设计师过来,拍板定下:“就按他的说法试一次。

结果出来了,三发导弹,次次命中,现场一片沸腾。

王永志这名字,从那天起在圈子里传开了。

导弹射程不够,年轻中尉却要泄燃料,钱学森眼前一亮:你叫什么? - 天天要闻

可这事儿只是个开始。

几年后,1970年代初,咱们国家要搞洲际导弹试射。

导弹组装完了,按理说得全弹试车,可唯一的试验台被别的型号占着。

眼看项目卡壳,王永志又站出来,说:不试全弹,就试关键部段——二级推进系统。

这话一出,又是一大波反对声。

试都没试全,就敢发射?风险谁担?但王永志坚持得很死,说得也有理,说这一级是关键,出了问题全弹也白搭。

钱学森又一次站出来撑他:试吧。

试车通过了,时间整整提前了快一年。

可等导弹准备用车运发射场的时候,上头又有人跳出来阻止,说这导弹试得太多了,再运过去出点问题就全砸锅了。

谁也不敢担这个责。

最后是周恩来定了调子,准运。

可就在发射前几天,钱老忽然从北京写了一封信来,说火箭质量不够稳,实在不行就别打。

王永志拿到信后沉默了。

他没马上决定,而是拉着技术组连续开了几天的会,把每一步都复盘了一遍。

最后他说:“可以打。

导弹已经立起来了,正准备加注燃料,这时候气象部门又来报,说冷空气马上压境,未来三天云层低压,不适合发射。

指挥部一听这话,立马喊停。

可王永志冷静分析后说:“等不了,照发。

火箭升空的那一刻,指挥室里鸦雀无声。

几分钟后,技术员喊出命中数据,整屋子的人都站了起来。

那次成功之后,王永志彻底被推到了最前线。1978年,他被任命为洲际导弹总设计师,成了国家战略工程的领军人物。

后来国家决定搞载人航天工程,钱老又一次点名王永志:“他年轻时候就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

之后的几十年,王永志带着团队一仗接一仗地打,从导弹到火箭,从火箭到飞船。

他不是那种喜欢抛头露面的人,但只要是技术问题,他永远冲在第一线。

测试、复核、方案调整,样样都亲自盯着。

有一次,一个型号快要发射了,现场技术员说系统指标有点偏差,但在容差范围内。

王永志没说话,自己爬上去了,爬到总控系统的上舱,拿着工具一点点对。

他说:“什么叫容差范围?人上天的事,不能赌。

2024年6月,王永志院士离世,92岁。

消息传出来,科技界、军工系统都沉默了很久。

有人说他是火箭总设计师,有人说他是战略导弹之父。

可他的同事只说了一句:“他从不赌,他只信数据。

参考资料:

《钱学森传》 中国航天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官网王永志院士事迹材料

《中国航天发展纪实》 解放军出版社

《共和国脊梁:王永志传》 科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美国见死不救,泽连斯基麻烦大了,俄罗斯要让乌克兰沦为陆国 - 天天要闻

美国见死不救,泽连斯基麻烦大了,俄罗斯要让乌克兰沦为陆国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快要走到穷途末路了,不久前受邀出席北约峰会,罕见受到北约国家的冷落。之前那些围着他转的人,现在都将他视为“瘟神”。因此,泽连斯基被拒绝参加北约理事会议,旨在讨论乌克兰问题的专题会议被取消,让他在荷兰海牙的北约峰会上显得有点
泰山压顶,瞬间完蛋!台军一条龙实战演练看似热闹实则无用 - 天天要闻

泰山压顶,瞬间完蛋!台军一条龙实战演练看似热闹实则无用

文︱柳扶风美国及台湾当局再盲也清楚,它们的武力是挡不住解放军雷霆万钧、排山倒海的打击。大陆的海空力量,已可穿越第一岛链、进入第二岛链和美军较量,美军在台海战事中驰援台湾已成泡影。数十年来,美军在第一岛链区域排兵布阵“保卫台湾”,已无实质意义
山东舰编队为何选择在香港向公众开放?专家解读 - 天天要闻

山东舰编队为何选择在香港向公众开放?专家解读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母舰山东舰,导弹驱逐舰延安舰、湛江舰及导弹护卫舰运城舰组成的航母编队,携多型舰载战斗机、直升机和陆战队员,已经在今天上午抵达香港特别行政区。此次山东舰编队为何选择在香港向公众开放?军事问题专家 张军社:这样的安排释放
联合国专家呼吁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 - 天天要闻

联合国专家呼吁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

当地时间3日,联合国专家向人权理事会提交的最新报告指控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构成“种族灭绝”,并呼吁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切断经贸联系。联合国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人权状况特别报告员 阿尔巴内塞: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正经历末日般的灾难,加沙地带的民众仍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以色列正在实施最残酷的...
法新社镜头下暗色系的拍摄风格,本想着塑造“压迫感” - 天天要闻

法新社镜头下暗色系的拍摄风格,本想着塑造“压迫感”

法新社镜头下暗色系的拍摄风格,本想塑造“压迫感”,却意外展现出别具一格的中国海军实力。 不得不承认,法新社在新闻拍摄领域颇具专业水准,总能拍出大片质感。这次拍摄所运用的滤镜赋予画面金属质感,那种压迫感十足的画面风格令人眼前一亮。
王若愚:我军两艘航母首次对外开放,为何都设在香港? - 天天要闻

王若愚:我军两艘航母首次对外开放,为何都设在香港?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若愚】7月3日至7日,由航空母舰山东舰、导弹驱逐舰延安舰和湛江舰、导弹护卫舰运城舰组成的海军舰艇编队将访问香港。其中,7月5日至6日,山东舰在西面2号锚地面向香港市民开放,派票2000张;湛江舰、运城舰在昂船洲军港开放,派票8000张。每次放票几乎是“秒光”,至7月2日,所有门票均已约满,这...
央视武器曝光!专打电力不伤人,台海战略迎来新王牌? - 天天要闻

央视武器曝光!专打电力不伤人,台海战略迎来新王牌?

灯灭了、手机黑了、地铁停了,整座城市突然陷入死寂——但街道上的人群却毫发无伤。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央视刚刚曝光的新型导电纤维弹的真实威力!一枚490公斤的导弹升空,90枚子弹药在目标上空炸开,漫天飘落的不是弹片,而是比头发丝细百倍的碳纤维丝
北约制裁大锤砸下,俄军工产能反爆2.5倍,隐形战机量产破局 - 天天要闻

北约制裁大锤砸下,俄军工产能反爆2.5倍,隐形战机量产破局

北约的制裁大锤砸了三年,俄罗斯军工不仅没趴下,反而开足马力搞出逆天增长!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撂下狠话:俄军已为未来十年和北约可能的军事冲突做足准备。更绝的是——俄军工厂机器24小时不停转,坦克产能翻6倍,无人机日收3500架,连核导弹都加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