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开场那天,西北的戈壁滩上风刮得人睁不开眼,地面温度烫得鞋底发软,天上是刺眼的太阳,地上是一枚沉默的导弹。
那是咱们国家第一枚自主搞出来的中近程导弹,大家伙儿都盯着它,眼里全是期待。
可谁也没想到,眼看就要发射了,问题出来了——射程不够,打不到靶子。
现场一堆专家围着数据发愁,说白了,大家的意见也都差不多:火力不够就加推进剂呗。
听起来也没错,不就跟电动车没电了多装几节电池一样么?可问题是,导弹的“肚子”就那么点大,早装满了,根本塞不进去。
大家正头疼着,一个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年轻军官站起来了,说话声音不大,却一句话把现场气氛给拽住了:“不如把一部分燃料放出去,导弹轻了,就飞得远了。”
这话一出口,屋里一片沉默。
泄燃料?这不是逆着常识来吗?不少人脸色当场就变了,有的直接摆手,有的干脆摇头冷笑。
有人冷冷地来了一句:“本来就飞不远,还敢往外倒油?”
可那年轻人不慌不忙,接着讲了。
他说推进剂温度一高密度就变小,发动机推力就要变。
他自己算过一遍,泄掉600公斤左右的燃料,反倒能飞得更远。
他说得不急不躁,连公式都顺着说出来了,没人能当场驳回他。
这时候,钱学森在场。
他听完后,眼神一亮,立刻问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那人站直了回答:“王永志。”
钱老当即让人去请总设计师过来,拍板定下:“就按他的说法试一次。”
结果出来了,三发导弹,次次命中,现场一片沸腾。
王永志这名字,从那天起在圈子里传开了。
可这事儿只是个开始。
几年后,1970年代初,咱们国家要搞洲际导弹试射。
导弹组装完了,按理说得全弹试车,可唯一的试验台被别的型号占着。
眼看项目卡壳,王永志又站出来,说:不试全弹,就试关键部段——二级推进系统。
这话一出,又是一大波反对声。
试都没试全,就敢发射?风险谁担?但王永志坚持得很死,说得也有理,说这一级是关键,出了问题全弹也白搭。
钱学森又一次站出来撑他:试吧。
试车通过了,时间整整提前了快一年。
可等导弹准备用车运发射场的时候,上头又有人跳出来阻止,说这导弹试得太多了,再运过去出点问题就全砸锅了。
谁也不敢担这个责。
最后是周恩来定了调子,准运。
可就在发射前几天,钱老忽然从北京写了一封信来,说火箭质量不够稳,实在不行就别打。
王永志拿到信后沉默了。
他没马上决定,而是拉着技术组连续开了几天的会,把每一步都复盘了一遍。
最后他说:“可以打。”
导弹已经立起来了,正准备加注燃料,这时候气象部门又来报,说冷空气马上压境,未来三天云层低压,不适合发射。
指挥部一听这话,立马喊停。
可王永志冷静分析后说:“等不了,照发。”
火箭升空的那一刻,指挥室里鸦雀无声。
几分钟后,技术员喊出命中数据,整屋子的人都站了起来。
那次成功之后,王永志彻底被推到了最前线。1978年,他被任命为洲际导弹总设计师,成了国家战略工程的领军人物。
后来国家决定搞载人航天工程,钱老又一次点名王永志:“他年轻时候就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
之后的几十年,王永志带着团队一仗接一仗地打,从导弹到火箭,从火箭到飞船。
他不是那种喜欢抛头露面的人,但只要是技术问题,他永远冲在第一线。
测试、复核、方案调整,样样都亲自盯着。
有一次,一个型号快要发射了,现场技术员说系统指标有点偏差,但在容差范围内。
王永志没说话,自己爬上去了,爬到总控系统的上舱,拿着工具一点点对。
他说:“什么叫容差范围?人上天的事,不能赌。”
2024年6月,王永志院士离世,92岁。
消息传出来,科技界、军工系统都沉默了很久。
有人说他是火箭总设计师,有人说他是战略导弹之父。
可他的同事只说了一句:“他从不赌,他只信数据。”
参考资料:
《钱学森传》 中国航天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官网王永志院士事迹材料
《中国航天发展纪实》 解放军出版社
《共和国脊梁:王永志传》 科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