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中国,开一家航空公司虽然难,但至少有可能,而开一家铁路公司却几乎是天方夜谭?为什么我们有东航、南航、国航、海航等几十家航空公司可以选择,但铁路却只能是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天下?更奇怪的是,为什么同样是交通运输,一个被允许多家竞争,另一个却必须一家独大?

而在广东,有趣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广铁集团被网友戏称为"抢铁",这是怎么回事?
铁路与民航的不同起点
要理解为什么铁路和民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我们得先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
铁路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自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商用铁路后,铁路就与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紧密相连。清朝末年"收回铁路权"的斗争,孙中山先生"铁路国有"的理念,都让铁路在中国具有了超越纯经济属性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更是被视为国家经济命脉和战略资源,由国家直接掌控。
而民航就不同了。中国的民航业起步较晚,直到1950年,才成立了中国民用航空局。但有趣的是,早期民航基本上就是军航的附属,更多担负着政治和军事任务。当时的民航与今天的商业航空公司有着本质区别。

2002年,随着中国民航体制改革,原来的中国民航被拆分成了多个航空公司,形成了今天的"三大航"(国航、东航、南航)加众多中小航空公司的格局。而铁路直到2013年才完成铁道部撤销、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改革,但仍保持着高度垄断的特性。

这种历史差异,为两者日后的不同发展道路埋下了伏笔。
铁路“天生”就不适合竞争?
在谈论为什么铁路只能一家垄断前,我们需要理解铁路的一个基本特性:超高的基础设施成本和网络效应。
修建一条铁路需要多少钱?北京到上海的高铁全长1318公里,总投资约2217.3亿元,平均每公里耗资1.68亿元。这还只是建设成本,不包括后期维护、人员培训等费用。如果让多家公司各自建设铁路网,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也会因为路网不互通而大大降低铁路的整体效率。

与之相比,航空公司的基础设施投入就小得多。一架波音737-800的价格约为8000万美元(约合5.6亿人民币),虽然也不便宜,但与铁路动辄上千亿的投资相比,差距悬殊。而且,机场通常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建设,航空公司只需支付起降费,无需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成本。

更重要的是,铁路系统要求高度的协调性。试想一下,如果A公司的列车和B公司的列车在同一条轨道上运行,谁来协调时刻表?如果发生故障或延误,责任又该如何划分?在紧急情况下,谁有权指挥全网调度?这些问题在航空领域相对容易解决,因为飞机有更大的空间灵活性,而铁路却"卡"在固定的轨道上。
所以,从经济学角度看,铁路确实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
广铁变“抢铁”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广铁集团被网友戏称为"抢铁"的有趣现象。
所谓"抢铁",源于广铁集团在春运期间的一些操作。每到春运,广州到湖南、广西、贵州等地的票总是一票难求。而据网友反映,广铁集团会优先安排直达广州的列车,减少中途站的停靠次数,甚至将本应在中途站停靠的列车改为"广州直达终点站",让沿途乘客苦不堪言。

还有更离谱的。某些省际列车在广东境内设站较少,导致广东省内乘客出行不便。比如,从深圳到韶关,地理上只有300多公里,但有时候竟然没有直达列车,需要先坐高铁到广州,再从广州换乘到韶关,简直是"绕了一大圈"。

并且价格十分昂贵,从广州到韶关的票价竟然比从杭州到苏州的票价还要贵出许多,省内票价竟比跨省票价贵,这样的现象可以说是几位畸形的。许多网友面对不合理的定价规则,吐槽其为“抢铁”,意思是抢人钱的铁路。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垄断体制下,铁路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来安排列车运行,而不必过多考虑市场竞争。高铁票价虽然有政府指导价,但具体的运力安排、停站设置却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结果就是,利润高的线路(如广州到武汉的直达高铁)得到优先保障,而中间站点的乘客需求则被相对忽视。
一体化与分散化的博弈
铁路为什么要保持高度一体化?除了经济因素外,安全和效率也是重要考量。
铁路运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确到秒的调度和无缝的协作。中国铁路网每天运行数千列客货列车,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统一的指挥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协调成本,提高安全系数。

数据显示,尽管中国铁路网每年运送超过36亿人次(2019年疫情前数据),但重大事故率却极低。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后,中国高铁再无重大伤亡事故发生,安全记录堪称世界一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统一的管理和严格的标准。

当然,垄断也带来了效率问题。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服务质量和创新动力难免受到影响。比如,尽管高铁票价常年不变甚至有所下降,但配套服务如餐饮、WiFi质量却常被乘客诟病。而在航空领域,各家公司为了吸引乘客,不断推出差异化服务和创新产品,如全流程自助值机、个性化餐食等。

不过,铁路系统也在探索有限的市场化改革。2019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取代了原中国铁路总公司,标志着铁路向企业化、市场化方向迈出了一步。一些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也开始引入社会资本,形成多元投资格局。
铁路模式其实不止一种
其实,放眼全球,铁路组织模式并非只有中国这一种。
在欧洲,许多国家采取了"铁路分离"模式,即将铁路基础设施(轨道、信号系统等)和运营服务(列车运行)分开。基础设施由国家控制,而列车运营则开放给多家公司竞争。比如,在英国,铁路网络由Network Rail管理,而有十几家不同的铁路运营公司提供客运服务。

日本则是另一种模式。1987年,日本国铁被分拆为六家区域性铁路公司(JR东日本、JR西日本等)和一家货运公司。这些公司虽然在各自区域内仍是垄断者,但通过横向比较和评估,形成了一种"准竞争"机制。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采用这些模式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铁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运力提升,而非效率优化。在客流量如此庞大的情况下,铁路网络的扩张和现代化是第一位的任务。截至2022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这种速度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恐怕难以实现。
为何航空可以百花齐放
相比之下,民航业的多元化就容易理解多了。
首先,航空公司的网络效应远低于铁路。一家航空公司可以只运营几条航线,专注于特定市场,如春秋航空主打国内短途低成本航线,海南航空则重点发展国际长途航线。这种灵活性使得不同规模、不同定位的公司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其次,民航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机场)通常由政府或专门机构建设和管理,航空公司只需支付相应费用即可使用。这大大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

民航业的全球化程度更高。中国的航空公司面临着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国际航线上,这促使监管部门引入更多市场化机制,以提高中国航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拥有超过60家航空公司,其中包括国有、民营和混合所有制企业。虽然"三大航"(国航、东航、南航)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他航空公司也在不断成长,如海航、春秋、吉祥等,市场集中度明显低于铁路行业。
铁路改革的可能性
展望未来,中国铁路会不会也走向更市场化的方向呢?我认为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道路会很漫长。
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日趋完善,未来的重点可能会从建设转向运营效率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更多市场机制和竞争元素是合理的方向。
可以想象,中国铁路可能会先在非核心业务领域引入竞争,如站内商业、列车餐饮、维修服务等。然后逐步在区域性线路或城际铁路中尝试引入多家运营主体。最后,在保持基础设施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实现客运服务的多元化。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以安全为前提,需要完善的监管框架和市场规则。毕竟,铁路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民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