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30日,云南边境的者阴山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跟越南军队干了一场硬仗。这场战斗里,有个叫张兴万的年轻班长,愣是凭着一腔热血,独自扛住了敌人的猛攻,最后壮烈牺牲。他的故事传开后,感动了无数人,成了那个年代的英雄标杆。
张兴万,1962年出生在云南麻栗坡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里。那地方山多地少,家里兄弟姐妹一大堆,爹妈靠种地养活一大家子,日子紧巴巴。张兴万小时候就不是娇生惯养的主儿,挑水、砍柴,啥活儿都干,练得一身力气。虽然家里穷,他从不埋怨,反倒挺乐观。村里好不容易办了个小学,他是第一批学生,书本少得可怜,他却学得特别认真,字写得板板正正,老师都说他有出息。
1979年,征兵的消息传到村里,17岁的张兴万二话不说就报了名。他觉得当兵不光能改变自家日子,还能为国家出力。入伍后,他被分到31师93团。部队里苦得很,可他从不喊累,每天早起跑操,扛枪满山跑,汗水把军装浸透了也不吭声。他练得扎实,枪打得准,体力也好,连队比武总能拿前几名。到了1982年,20岁的他当上了6连的班长,战友们都服他。他常跟大伙儿说,当兵就得有当兵的样子,祖国需要咱,咱就得豁出去。
1984年初,中越边境的局势越来越紧张,31师接到命令,要收复者阴山。张兴万被挑去做通讯员,负责战场上传消息。他检查装备那叫一个仔细,无线电反复调试,就怕出岔子。战友们看他那股认真劲儿,心里都踏实。他心里清楚,这仗不好打,可他早就做好了准备。
1984年4月30日,者阴山战役打得正激烈。这座山在麻栗坡县杨万乡,地形忒难搞,山陡林密,茅草比人还高,遍地是溶洞,越南军队占了几年,修了不少工事,还埋了地雷,摆明了不好啃。咱们31师93团的任务是拿下1250高地等几个关键点,战斗打得异常凶。
那天凌晨,山里雾大得很,能见度不到50米,空气里全是湿土和火药味儿。张兴万跟另一个叫张玉珍的战友接到紧急任务,要突破敌人的防线,去给指挥部报信,说侦察连中了埋伏,弹药快没了。俩人背上弹药包,腰里别着手榴弹,拿上步枪就出发了。山路不好走,石头滑得很,稍不注意就得摔个跟头。张兴万在前头带路,走得稳当。
走到半道上,敌人的机枪火力从高处扫下来,子弹跟下雨似的。张兴万反应快,赶紧卧倒,拉着张玉珍躲到一块大石头后面。他瞅了瞅,敌人的火力点大概有十几个人,从1250高地的侧面包抄过来。情况紧急,他俩得绕过去把任务完成。
往前没多久,一颗炮弹炸开,震得地动山摇,泥土扑了一脸。张兴万抖掉土,检查弹药包,发现被流弹擦破了,幸好没炸。他重新背好包,继续往前走。可就在这时候,敌人的火力又来了,子弹密集得吓人。张玉珍突然慌了,把步枪一扔,喊着跑回去了,转眼就没影儿了。
张兴万愣了一下,但没时间多想。他一个人扛着任务,不能退。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一颗照明弹打上来,白光照亮了他的位置,子弹嗖嗖地飞。他翻滚到一棵倒树后面,架枪还击,一连撂倒仨敌兵,敌人的攻势缓了缓。
他趁机挪地方,猫着腰在草丛里穿行。肩膀突然中了一枪,血哗哗地流,他咬着牙用左手捂住,继续开枪。敌军看他火力弱了,十几个人冲下来想围住他。他拖着伤,挪到一块石头边,换上最后一个弹夹,朝敌人多的地方扫射,暂时压住了对方的势头。
可敌人的援兵越来越多,张兴万腿上又挨了一枪,血流了一地。他靠着石头喘气,眼前的视线都模糊了。他掏出一颗手榴弹攥在手里,等着敌人靠近。几个敌兵以为他没招了,慢慢凑过来。就在这当口,他拼尽全力拉开手榴弹的拉环,扑向敌群。轰的一声巨响,他跟几个敌人一起没了。
者阴山战役最后是咱们赢了。到了5月6日,31师把1250高地全拿下来,干掉550多个敌人,抓了18个俘虏,还缴了不少装备。可胜利不是白来的,牺牲了不少人。张兴万的遗体被战友抬回来,军装破得不成样子,血糊了一身。卫生员数了数,他身上中了93发子弹,战友们都惊呆了,眼泪止不住。
收拾他的东西时,战友在他口袋里找到两封信。一封是写给张玉珍的,字写得乱,骂他临阵脱逃,丢了军人的脸。另一封是写给媳妇的家书,被血染红了,里头交代她照顾好爹妈,说自己要是回不来,让她坚强活着。战友们读着信,眼泪吧嗒吧嗒掉,连长红着眼说,这小子用命给大家伙儿上了一课。
张兴万的事迹在部队里传开了,激励着大家接着打。部队给他开了追悼会,战友们回忆起他的点点滴滴:训练从不偷懒,总是第一个上场;休息时爱讲笑话,逗得大家乐呵呵。他的名字被刻在烈士碑上,成了后人敬仰的英雄。
消息传回云南老家,爹妈听到后哭得死去活来,妈晕了过去,爹攥着拳头一句话不说。媳妇李娟抱着他的遗物——一件血衣、一本入党志愿书还有那封家书,哭了一宿。村里人自发来送他,老老少少都来了,说他是村里的骄傲。
后来,者阴山平静了,炮声没了,草木盖住了当年的战场。张兴万的塑像立在村口,眼睛盯着远方,像在守着家乡。他的家书被收在纪念馆里,每年清明,学生们来念,念着念着就哭了。他的故事告诉大家,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像他一样的英雄拿命换来的。
张兴万这辈子不长,可他的精神留下了。他用行动告诉咱们,啥叫忠诚,啥叫担当。他的牺牲让人记住,和平的背后是血和命的代价。英雄走了,可他的精神还在,提醒咱们珍惜现在,好好干活,把明天建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