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清晨,随着最后一枚空空导弹划破克什米尔上空的夜幕,印度空军吹嘘多年的“制空权神话”也随之一并坠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空中交战中,印度至少损失了五架主力战机,其中包括三架号称“拳打歼-10、脚踢歼-20”的法国“阵风”战斗机、一架苏-30mki和一架米格-29。战果之惨烈,为近年来印巴空中摩擦所罕见。
而这些“阵风”的陨落,并非死于缠斗,而是在撤退途中,于距离印度本土70公里开外被精准击落。这是一次跨境远距猎杀,精准无误,极具象征意义。若说空战是现代工业能力的比拼,那这一役,巴基斯坦和它背后的中国制造,无疑打出了标准答案。
导弹未响,成飞先赢
击落印度战机的,极可能是由中国成飞研制的歼-10cp与jf-17“枭龙”所搭载的霹雳-15e远程空空导弹。虽然这一出口版导弹在射程上略逊于解放军自用型号,但其145公里的有效杀伤范围足以构成致命威胁——尤其是对那些仓皇而退、尚未返抵基地的印度战机而言。
事实胜于雄辩。曾被炒作为“亚洲最强第四代机”的“阵风”,在巴基斯坦导弹的雷达锁定中,接连化为火球,甚至未及还手。印度人一度信誓旦旦要以“阵风”抗衡歼-20,如今却在战场首秀中痛失三架,堪称“打脸式首秀”。
而这一战的真正赢家,却并不在交战双方之列。航空工业成飞,这家中国军工龙头,凭借其武器在实战中的优异表现,几乎在战斗尚未结束之时,便在资本市场提前收获了“胜利果实”——相关股价强势上涨,市场热度瞬间点燃。中东、北非,甚至拉美国家,纷纷传出对中国战机的浓厚兴趣。
对于正在筹备量产外销版歼-35隐形战斗机的中国而言,这次巴基斯坦空军的“实弹广告”,无异于一次全球级的军火推介会。
法国沉默,达索脸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家西方军工巨头——法国达索航空的黯然神伤。
“阵风”战机一向是法国出口的中流砥柱,其高昂的单价与多用途作战性能曾让不少中小国家趋之若鹜。但如今,经由印度之手的首次实战,居然交出了三架战机被击落的“败绩”,不仅让印度颜面扫地,更让法国在国际军售市场的信誉蒙上阴影。
战斗刚结束,达索股价便应声而跌。若说成飞打出了“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那么达索则被印度人用阵风亲手埋了一块“谨慎采购”的墓碑。
马克龙政府或许此刻正在懊恼:他们原本是要用“阵风”锁定亚洲军售高地,却没想到被印度空军摆了一道。法国军工的面子,被印度空军“暴力试飞”了一遍,最后坠毁在克什米尔山谷中。
万国造碰上体系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单纯的空战损失,更是两种武器体系的对撞。
印度空军向来以“万国造”闻名,从苏式到美制,从法国到以色列,各类战机、雷达、弹药拼贴成一个看似强大的空中部队,却在实战中暴露出通信混乱、预警滞后、后勤脱节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而巴基斯坦这边,则采用了中国提供的完整体系——歼-10cp+枭龙+霹雳-15+预警机一体化作战,形成从探测、指挥、拦截到远距打击的闭环。
这场战斗不是两架飞机的对决,而是整套空战逻辑的对决。在这个意义上,印度不只是输了战机,更是输了思维方式。
空战的背后,是国运的试金石
印度人曾经骄傲地说:“阵风一到,巴铁吓跑。”可现在看来,吓跑的,是“阵风”自己。
在全球军火市场的残酷竞赛中,实战胜于所有宣传片;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一枚导弹胜过千句口号。中国的军工产业,在这场交锋中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却通过合作伙伴之手,打出了一场漂亮的“境外胜利”。
而对于印度来说,战争还没打完,颜面已然无存。打得越响,越证明他们买来的不是“阵风”,而是一阵羞辱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