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国共三大战略决战中的平津战役,便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拉开战役序幕的新保安之战。这不仅是平津战役期间战绩最突出的一战,也是最惨烈的一战。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指战员的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在兵力配置上出现了一次明显失误,险些使整个战局前功尽弃,身在西柏坡的教员也罕见的用“失街亭”一词严厉批评了杨成武的疏忽大意。
时任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的杨成武
究竟是怎样一次作战部署上的失误能让一向运筹帷幄、稳如泰山的教员大动肝火?杨成武又是怎样在行军作战中调整计划,确保新保安之战胜利的?
①“围点打援”的初具雏形
随着1948年11月初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顺利解放。此时,华北地区能对我军构成战略威胁的仅剩傅作义集团的50余万人马了。
不过,这看似可观的兵力数量背后,真正属于傅作义调遣自如的晋绥军力量却只占到了三分之一,毕竟老蒋的两个中央军兵团既不会轻易任由“杂牌军”将领摆布,又在老蒋左右摇摆的态度下时刻准备着南下增援徐蚌战场。
这样一来,傅作义的看家部队便显得弥足珍贵了。为此,他一面同我军摆出“和谈”的姿态,一面又沿津塘至张家口、新保安摆开纵贯1200余公里的“一字长蛇阵”,将自己的嫡系部队放置在北平至张家口一线,进可攻、退可守。
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
在傅作义的嫡系部队中,35军是最具战斗力的一支劲旅。这是他最早在晋绥军中起家的部队班底,无论就战斗力或是武器配置而言,都不逊色于老蒋的中央军主力部队。而此时的35军军长,是素有“猛张飞”之称的心腹大将郭景云。
为了加快平津解放的进程,教员审时度势,制定了一个“堵住两头,争取中间”的战略方针。简单讲就是在“一字长蛇阵”的东西两端分别攻下天津和张家口两处战略城市,前者能有效堵住华北国民党军的海上南撤之路,确保聚歼敌人有生力量;后者则可以切断傅作义西逃“大本营”绥远之路,到那时,无论战与和,主动权均在我方手中。
因此,基于防止傅作义集团逃亡和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目的,教员做了两方面的战略安排:一是让刚刚结束辽沈战役的东野百万大军秘密入关,趁傅作义尚没有反应过来,提前进入华北战场“角色”;二是由杨成武和李井泉率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主动攻占张家口,阻断张家口与北平间的联系,并借此吸引傅作义主力部队增援,在运动中予以歼灭。
一场看似规模并不庞大的张家口之战于11月29日正式打响,也拉开了国共平津决战的帷幕。
②及时止损的战略部署
听闻我军围攻张家口消息的傅作义,第一时间安排郭景云率35军及104军一个师前往增援。凭借以往同我军交手中积累的经验,傅作义隐隐感觉郭景云此行可能会面临我军的“围点打援”行动,因此在临行前特意向郭景云强调“速战速决、快去快回”。
影视作品中的郭景云
他既不愿张家口有失,更不愿35军在救援途中被我军围而歼之。为此,傅作义又将105军和16军分别调往宣化、怀来以及昌平、南口一带增援,确保彼此能与35军遥相呼应,关键时刻能救援接应。
对于傅作义看似精密的筹划安排,远在西柏坡的教员早已洞若观火,一切均在他的掌握之中。
当35军一万余人的先头部队抵达张家口时,眼前一片空旷静谧的气氛还是让郭景云有些不太适应,自己苦心积虑率全军风风火火赶来,为的就是与华北解放军主力一较高下,可现在竟然解放军士兵的影子都看不到,对方究竟是唱的哪一出?
其实,就双方兵力对比而言,杨成武第三兵团并不具备围歼郭景云部的绝对优势,因此,在避其锋芒的基础上采取运动寻机歼敌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待到郭景云被我军拖疲拖垮之际再果断出击,必定会一举击溃对方。
影视作品中急行军的华北野战军
当然,以凶悍勇猛著称的郭景云也绝不会无动于衷,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的他决心主动出击,将解放军的真正意图打出来。随即,郭景云率军向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司令部驻地万全县发起进攻。可正当他为寻找此处我军主力而万分苦恼之际,远处却传来了杨成武率领攻打35军军部所在地宁远堡的急促枪声,我军飘忽不定的行踪和毫无章法的出击让郭景云一时间晕头转向,心乱如麻。
原本打算进一步对35军实施“包饺子”行动的杨成武,在战斗的关键时刻获悉了傅作义急电郭景云返回北平的消息。事后得知,是东北野战军先遣部队的第二兵团在攻占密云的行动中打草惊蛇,让傅作义在明确判断东北野战军已经入关作战的基础上,作出了急调35军回防北平的决定。
教员对程子华、贺晋年指挥部队擅自攻打密云的行动作了严厉批评,但同时他也深知:一旦放虎归山,让35军顺利撤回北平,不仅张家口之战前功尽弃,日后再想找机会消灭这支精锐之师也就难上加难了。
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的行动风险尚未散去,杨成武这边的指挥失误也随之凸现出来。在杨成武的判断下,张家口守敌孙兰峰在发现东北先遣兵团和华北第二兵团向平张线运动时,西逃的可能性极大。因此他将主力放置在张家口以西,而在张家口置北平方向只安排了一个纵队的力量。
张家口大境门
最终,第三兵团不仅未能隔断傅作义集团在张家口、宣化之间的联系,负责阻击35军东逃的华北军区第三兵团第一纵队第一旅也在张家口至北平的必经之地沙岭子遭到35军和16军的夹击而主动放弃阵地,任由东撤的35军顺利通过了战略关卡。
原本是地势崎岖、易于设伏的天然战场,第三兵团却仅在此处放置了一个旅的阻击部队,而且在敌人的猛烈攻势下被迫让开了退路,这既是杨成武决策上的一次失误,也是部队在实际执行任务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所致。
毋庸置疑,当教员得知这一消息后表现的大为震怒,他以极其严厉的措辞致电杨成武,批评对方在对待他此前“巩固地隔断张、宣两处,使两处之地不能会和在一起”指示电文上的置若罔闻态度,同时严肃强调:
“过去违背军委多次清楚明确的命令,擅自放弃隔断张、宣联系,放任35军东逃(35军两个师竟敢乘坐400辆车毫无阻挡地东去,我一纵队撤至铁路两侧,坐视不打)是极端错误的!”
在教员看来,弃沙岭子而不顾的做法等同于当年马谡刚愎自用的“失街亭”行为,其后果无论是对当时的蜀汉北伐大业还是今日的华北战场而言,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对此,他又怎么能抑制和平复内心的激动情绪呢?
影视作品中的毛泽东
不过,杨成武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面对战场形势的千变万化及时调整和变更作战计划也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虚心接受批评并承认错误后,他立即改变原部署并向部队下达了严防死守、拼命拦截的“死命令”。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随即星夜兼程,誓要围堵35军东逃北平之路。
③浴血鏖战的新、张战役
随着杨成武第三兵团的紧追不舍,郭景云在关键时刻犯下了致命性失误,直接为对手贡献出了一次“神助攻”。
相比于杨成武在战场兵力配置上的厚此薄彼,郭景云贪婪本性下的“因小失大”错误则更为明显。
影视作品中的杨成武
他不仅在撤退至张家口时耗费一夜时间将当地军械维修厂的设备尽数打包带走,当地土豪富绅们的贿赂厚礼也都来者不拒,如果不是对战争形势有所了解的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接到上级十万火急撤退命令的将领所呈现出的状态。
总之,在战场兵贵神速的客观条件下,他的这一举动无疑为最终的全军覆没埋下了伏笔。一来二去下,郭景云耽误在撤退路上足有一天的时间,也正是这争分夺秒的宝贵时间,让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发挥出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急行军优势实现了反超。
第三兵团的解放军战士硬是凭借两条腿跋山涉水,超过了乘坐四轮汽车的郭景云机械化部队,抢先阻断了敌人由张家口经新保安、怀来撤向北平的路途。
结果不言而喻,35军最终被我军压缩在怀来西北的新保安城内。自恃装备和火力优良的郭景云恐怕不会想到,这个带有吉利寓意的城市“新保安”,最终却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
登上新保安城楼的解放军战士
12月8日,随着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率部兵临城下,与杨成武所部形成合围态势,郭景云的末日算是真正来临了。35军形势危急,身在北平的傅作义也心急如焚,他紧急派出以104军军长安春山为西部地区总指挥的救援大军,不惜一切代价援救35军。
但安春山与郭景云素来不合,在傅作义集团里已经算不得什么秘密了,一向轻狂自大的郭景云向来没有将安春山放在眼里,这也直接导致了安春山率援军向我军背后发起猛攻之际,郭景云却率35军按兵不动、独自观战,既失去了与对方合击围城解放军的最佳时机,同时也丧失了自己部队唯一可以突围求存的机会。
最终,104军几近全军覆没,安春山化妆狼狈逃回北平。华北野战军历经两周激战,全歼傅作义集团“王牌军”第35军,郭景云兵败自杀。随后,华北野战军顺势解放了张家口和怀来地区,傅作义精心布防的“蛇尾”战线彻底被我军从地图上抹去。
影视作品中化妆逃回的安春山与傅作义
新保安一役,我军彻底扭转了华北战场的敌我态势,失去最精锐部队35军的傅作义也彻底陷入了“逃不掉、守不住、打不赢”的尴尬境地,剩下的就是在谈判桌上慢慢酝酿解决了。
歼灭35军的新保安之战为平津战役贡献出了最激烈艰难的一次“开门红”,自此之后,战与和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手中。
所谓“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也大抵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