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请点击下方链接:
在不同时期,陈毅都为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功绩是无人能够替代的。既然如此,那刘少奇质疑的理由又是什么呢?难道是二人之间有其他矛盾?
其实刘少奇和陈毅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皖南事变后,陈毅之所以能够成为新四军的军长,就是因为刘少奇向中央推荐了他。当时刘少奇担任华中书记,新四军受到重创之后,他一直想找个人来负责重建工作,思来想去之后决定推荐陈毅来做。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刘少奇非常欣赏陈毅的个人能力。
在授衔这件事上,他提出质疑绝对不是个人原因,那是因为在此之前,毛主席提议,离开军队的干部,原则上不再参与授衔,除非有特殊情况,可以考虑授予预备役军衔。正是因为毛主席的倡导,很多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的人都没有参与评衔。比如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人,他们最初都在授衔元帅的名单当中,但由于已经离开军队,在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所以都选择了辞让。
而陈毅当时既担任了副总理,又在国防委员会担任了副主席,他是否应该像其他领导人一样不参与授衔呢?对此刘少奇认为,虽然陈毅在国防委员会的任职和军队工作还有一些联系,但他日常主要从事的还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而且在军队也没有其他职务。况且和陈毅情况差不多的邓小平也没有参与,所以刘少奇才会提出质疑。
1955年9月,关于元帅军衔到底该授予谁的问题,高层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进行讨论。尽管也有一些人支持陈毅,但总体来说反对的声音更高一些。
与此同时,刘少奇提出应该将这个军衔授予粟裕。
从资质上来看,他似乎也符合条件。1927年就加入共产党,南昌起义也有他的身影。1930年,粟裕就成为了红64师的师长,可以说年轻有为。中央苏区反围剿行动中,他巧用奇兵,屡立战功,深得毛主席、朱德将军二人的青睐。战场上他是常胜将军,军队中他是军事奇才,粟裕的能力和功绩都是毋庸置疑的。在众多关键时刻,他的指挥和决策都起着重要作用,简直就是转折点一般的存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过新四军的师长,也担任过苏中军区的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在华东野战军担任司令员等重要职务。淮海战役的成功,也有他的一份。
所以在讨论元帅军衔应该授予谁的时候,也有不少声音支持粟裕。不过,最后跻身于十大元帅之列的人还是陈毅。
这是因为周总理得知陈毅可能错过元帅军衔之后,立马站出来表态支持。周总理深知陈毅在军队创建和领导方面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特别是在井冈山时期,除了毛主席、朱德二人之外,他就是军中的“第3号人物”,这些贡献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么重要的人不被授予元帅军衔,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另外,周总理还举了苏联布尔加宁的例子。1946年,布尔加宁被任命为苏联武装部副部长,但1947年就被授予了元帅军衔,与此同时,他还坐着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的位置。最关键的是,布尔加宁并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军事奇才,即便如此他还是获得了这个军衔,但陈毅却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军事人才。
既然我国在设置军衔制度的时候就参照了苏联,那在授予的问题上不妨也可以参考苏联的做法。他们有这样的先例,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而且一个军衔并不会对陈毅在政府部门的工作产生太大影响,如果担心这一点的话,那他日常可以不用穿元帅服装,只在必要的时候穿就行了。
周总理据理力争,成功说服了大家,最后陈毅顺利成为了十大开国元帅之一。
粟裕虽然与元帅军衔失之交臂,但他却成了十大大将之首,成为了大家心中公认的战神,这同样也是组织和人民对他的认可。其实不管授予哪种军衔,对于粟裕来说都不重要,因为他一向谦虚低调。仪式结束之后,他也多次表示不希望大家过多讨论军衔评定的问题,这一切不过都是身外之物,革命的胜利才是唯一目标。
无论是授予还是不授予,他们的功勋又岂是一个军衔能够概括的。荣誉的背后,更加珍贵的是他们那颗为国为民奋斗、牺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