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是中东地区最持久、最复杂、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武装突然发动了对以色列的大规模袭击,引发了双方自2009年以来最激烈的冲突。
截至11月7日,已有近万人死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人道主义危机加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双方立即停火,重启和平进程。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分析巴以冲突的根源、特点和出路。
一、历史:百年恩怨
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的冲突。当时,巴勒斯坦地区是英国的托管地,居住着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为了应对欧洲的反犹太主义,犹太人开始大量移民到巴勒斯坦,寻求建立自己的国家。阿拉伯人则反对犹太人的入侵,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土地和权利的侵犯。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了多次暴力冲突。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181号决议,提出将巴勒斯坦分为犹太人国家和阿拉伯人国家,耶路撒冷为国际城市。犹太人接受了这一方案,但阿拉伯人拒绝了。1948年,英国撤出巴勒斯坦,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随后,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出兵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占领了联合国划定的犹太国家的全部领土和阿拉伯国家的一部分领土,约旦占领了西岸,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和约旦分别占领西部和东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国家梦想破灭,数十万人成为难民。
此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又发生了多次战争,巴勒斯坦问题也成为中东地区的核心问题。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西岸、加沙地带、东耶路撒冷、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击退了埃及和叙利亚的进攻,保住了占领区。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协议,以色列归还了西奈半岛。1980年,以色列宣布将整个耶路撒冷作为其首都,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1988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并承认以色列的存在。
1991年,马德里和平会议召开,标志着巴以和平进程的开始。1993年,巴以双方在奥斯陆签署了《原则宣言》,同意在五年内实现巴勒斯坦自治,并在最终地位谈判中解决耶路撒冷、难民、边界等问题。1994年,巴以双方签署了《加沙地带和杰里科地区巴勒斯坦自治协议》.
以色列从这两个地区撤军,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成立。1995年,巴以双方签署了《巴勒斯坦过渡期协议》,以色列从西岸的大部分地区撤军,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扩大了管辖范围。1998年,巴以双方签署了《外尔巴协议》,以色列同意从西岸的更多地区撤军,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同意加强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
然而,巴以和平进程并没有顺利进行,双方在最终地位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暴力冲突不断发生。2000年,巴以双方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斡旋下,在美国坎普戴维德举行了最终地位谈判,但未能达成协议。
同年,以色列总理沙龙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山参观,引发了巴勒斯坦人的强烈抗议,导致了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阿克萨起义)的爆发。从2000年到2005年,巴以双方发生了大量的流血冲突,造成了数千人的死亡和伤残。阿克萨起义也使得巴以和平进程陷入了停滞和僵局。
2003年,美国、俄罗斯、欧盟和联合国联合提出了“中东和平路线图”,旨在通过三个阶段,实现巴以双方的和平共存和巴勒斯坦建国。然而,这一计划也遭到了双方的抵制和拖延,未能按期实施。2005年,以色列单方面从加沙地带撤军,并拆除了所有的定居点,但仍然保留了对加沙地带的空中和海上封锁。
2006年,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会选举中获得了多数席位,与法塔赫组成了联合政府,但由于哈马斯拒绝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导致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分裂和国际社会的制裁。2007年,哈马斯武装在加沙地带发动了武装政变,赶走了法塔赫的安全部队,控制了加沙地带的实际权力。此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一分为二,法塔赫控制了西岸,哈马斯控制了加沙地带,双方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不断。
二、战场现状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偷袭,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了数千枚火箭弹,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面入侵,劫持了数十名人质,杀害了1000多名以色列人。
作为对这次袭击的回应,以色列当局宣战,并开始对加沙地带进行报复性空袭和地面行动。截至11月7日,双方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2万人,其中包括大量的平民和儿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双方立即实施人道主义停火,并警告需要注意加沙局势的外溢效应。
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地带的地面行动,几乎复刻了2008年“铸铅行动”的方案。彼时,以军以三个主力旅,从加沙地带北部、东北部及加沙城东南方向突入哈马斯控制区,迅速切断了加沙地带南北之间的联系。不过,这次以军不仅从东部陆路进攻,还通过海军配合,从西部沿岸两面夹击。以军的目标是控制交通要道和城镇外围,然后清理该地区的反抗力量,直到“不再有有组织的抵抗”。
哈马斯武装卡桑旅则采用分散运作,各自为战,由各地方指挥官和武装团体展开游击活动。哈马斯在加沙城内建起了盘根错节的地道网络,并和30万到50万未及撤离的平民混杂在一起。哈马斯还利用无人机、反坦克导弹、火箭弹等武器,对以军进行反击和骚扰。哈马斯宣称已制订了“全面防御计划”,可以坚持作战数月之久。
目前,以军已经分割包围了加沙地带北部,将这个灾难深重的地区“一分为二”,并全面包围地区最大的城市加沙城。但以军的推进也遭遇了哈马斯的顽强抵抗,尤其是在加沙城南部的泽图恩区和塔尔哈瓦区。
哈马斯集结了主力部队,并与其他武装团体密切配合,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以军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已经超过了197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哈马斯还持续向以色列本土发射火箭弹,造成了以色列民众的恐慌和不安。
三、国际影响
巴以冲突的升级,不仅对双方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也对中东地区和国际形势产生了影响。首先,巴以冲突打破了中东和解潮的势头,加深化了以色列与伊朗、土耳其等国家的对立,也引发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反以色列抗议。
其次,巴以冲突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干预,联合国、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组织都呼吁双方停火和谈判,但目前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第三,巴以冲突也对全球的能源、经济和安全角势造成了影响,油价、金价和股市都受到了波动,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威胁也有所增加。
四、冲突的出路和希望
以色列国防军与哈马斯武装在加沙地带展开的地面战,是一场旷日持久、残酷无情的战争,给双方和平民都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和痛苦。人质问题成为了战争走向的关键,也是双方谈判的重要议题。国际社会应该加大斡旋和调解的力度,促使双方尽快实现停火和和平,避免更多的人道主义危机和地区动荡。
这场冲突的持续和升级,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会造成更多的伤亡和损失,也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压力。这场冲突的终止和解决,需要双方的理性和克制,需要国际社会的关注和介入,需要政治和外交的手段和努力,需要人道和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这场冲突的根本和长远的解决,需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及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对话和谈判,需要双方的政治意愿和妥协,需要双方的相互尊重和理解,需要双方的共同利益和目标。这些条件虽然很难实现和满足,但并不是不可能的。历史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及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都曾经有过和平的接触和合作,都曾经有过停火的协议和执行,都曾经有过和解的愿望和尝试。
现在,双方还有一个重要的机会,那就是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达成一个永久的停火协议,为双方的和平和安全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这个机会不容错过,也不容拖延,否则,双方将付出更大的代价,也将失去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