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是等级最低的将级军衔,目前中国集团军里面主要是正军级和副军级军衔的军官在担任少将,可以说少将是中国军队里面高层军官的中坚力量。
那么一个集团军里到底有多少个少将呢?
少将人数不确定
一般来说,在我国目前正军级和副军级军官基本授衔少将军衔的情况下,只要搞清楚一个集团军里面有多少正军级职务和多少副军级职务,就能弄清楚一个集团军里面有多少少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集团军里面有一衔任两职的情况,也就是一个军官同时兼任集团军中同级别的两个职务。
就比如我国曾经的陈炳德少将(现上将),他在1985年到1990年期间,同时兼任了陆军第12集团军副军长和陆军第12集团军参谋长一职,担任的两个职务都是副军级职务。
另外陈炳德是在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也就是说,他在1985年刚担任这两个副军级职务时,正式军衔都还是大校。所以集团军里面还可能存在军官职务提升上去了,但军衔还未正式授衔的情况。
在以上两个方面不单单是陈炳德将军,还有一个较为典型的情况,那就是王印芳将军。
王印芳曾担任解放军第71集团军军长,后来在2017年12月份的时候升任北部战区副司令员,并兼任北部战区陆军司令员。
这两个职务都是副战区级,按道理说应该是中将军衔。但王印芳后来出现在电视中时,出现了佩戴副战区级资历章,但军衔仍为少将的画面。如果我们现在翻开百度百科,会发现王印芳将军的军衔仍然显示的是少将。
总而言之,一个集团军里面的少将数量并不是固定的,可能因为授衔问题以及兼职问题出现变化。当然,自我国2017年军改后,部队里面已经很少见到高层军官兼职的情况了。
至于授衔问题,以前我国讲究的是一个军衔跨越三个级别的职务,所以才会出现部分军官职务上去了,但军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是原军衔的情况。
现在我军对于职务和军衔之间的关系卡得比较严格,不过也并未明文规定一个等级的军衔担任一个级别职务。所以现在也会出现王印芳将军这样的情况,但王印芳将军这种情况只是特例中的特例。
一个集团军中的少将数量
说回到一个集团军里面有多少少将这个问题上。在中国解放军的集团军体系中,正军级职务有两个,一个是军长,另一个是集团军政委。副军级职务有4个,分别是集团军副军长、集团军副政委、集团军参谋长、集团军政治部主任。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集团军里面“党委”这个组织的存在,所以集团军里面正、副军级职务其实还要多增加几个。
但集团军党委组织基本是由军长、政委等人兼任,比如政委一般兼任集团军党委书记,军长一般兼任集团军党委副书记。因此这里就不将党委组织的职务纳入考虑。
那么这样看来,我国集团军里面的少将数量应该是6个。不过这要分军改前和军改后的情况,军改后一个集团军里面自然只有一个副军长,但在2017年军改前,一个集团军里面可能会有2个副军长。
此处还是以陈炳德将军举例,他在担任第12集团军副军长时,还有一个叫徐文义的同僚。徐文义将军当时也是第12集团军的副军长,且赴任和卸任是和陈炳德将军一起的。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接任的情况,这就好比我们从某家公司打算辞职时,通常要提前一个月或一周申请。然后公司会派一个人来接任我们的岗位,在这个期间,我们在理论上依旧在这个岗位上,而同时期来接任该岗位的人也算在这个岗位上。
所以在集团军内部,可能出现一个军官还未调走,但同时期又有新军官在这个岗位上的情况。那么在军改前,就很可能出现集团军内少将数量比正军级以及副军级职务多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集团军里面的少将就不止6个或7个了。
战争期间的军衔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军衔和职务的对应在和平年代才会稳定,在战争状态下,军衔和职务的授予情况会混乱很多。
少将级军官虽然也算是高级军官,但集团军正、副军级岗位可不算是战略上的岗位,大多数时候都需要亲临一线,阵亡牺牲的可能性很大。
像这次的俄乌冲突,俄罗斯到现在已经阵亡了好几个拥有将军级军衔的军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下面的人就得顶上继续指挥。如果职务的级别足够高,那么就可能出现低军衔的军官担任高级别职务的情况。
比如说集团军政治部主任,作为副军级职务,如果他阵亡那通常都是由下面政治部副主任顶上。如果政治部副主任也阵亡牺牲,那就会让现在担任集团军纪检委书记之类职务的军官接替。
政治部副主任为正师级军官,军衔是大校。在他牺牲后,顶上政治部主任这一职务的军官,军衔自然是每况愈下。
此时要是战争非常激烈,那国家就很可能没时间为顶上来的军官授衔,那么到时候低等级军衔的军官,担任高等级职务的情况就会很普遍。
为此很多国家还有“职务军衔”的概念,也就是依据军官职务为其授予临时军衔,到战争结束或某一场战役后就取消。像美国,甚至是中华民国,均有职务军衔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军衔,就有职务军衔制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