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金融行业正处于关键转折点。
根据惠誉博华发布的《2025年消费金融公司信用展望报告》,2025年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增速将由2024年的15%下降至10%左右。
当然,增速的下降并非行业的衰退,而是监管层主动引导转型的结果。
2024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此后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等系列文件,逐渐构建涵盖风控、合规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引导消费金融行业由粗放规模竞争转向质量规范发展。
转变过程中,消费金融行业也在重新洗牌。
根据经理人网统计,下见图,超六百总资产规模的行业龙头业绩持续分化,而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以及部分新设立的具备强股东背景支持的消费金融公司正乘势崛起。

头部机构业绩分化
质量转型成盈利水平的核心因素
统计的22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总资产规模超过600亿元的有6家,均为成立时间较久的传统“强队”。从数据来看,6家消费金融公司因商业模式的差异致使之间的分化尤为明显。
以下我们具体来看:
2024年,蚂蚁消金总资产同比增长30.91%,以3137.51亿元的绝对值遥遥领先行业,但其152.13亿元的营收相对资产规模却不够匹配,显示出其“花呗”“借呗”等消费信贷“普惠金融”模式的特点。虽牺牲了部分营收,蚂蚁消金2024年在盈利上还是实现了显著突破,净利润达30.51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907.64%。
意味着,蚂蚁消金在消除增资拨备计提的会计影响之后,经营回归正常水平,且通过智能风控科技突破普惠服务瓶颈转向更高效的盈利模式。
相比之下,招联消金、兴业消金则出现了资产“缩表”及业绩“下滑”。
作为唯二总资产超过千亿的消费金融公司,招联消金2024年总资产1637.51亿元,同比下降7.18%,同时营收和净利润也是双双下降,分别为173.18亿元、30.16亿元,同比下降11.65%、16.22%。此外,兴业消金2024年也是“三降”,其中总资产821.22亿元,同比下降5.53%,营收100.67亿元,同比下降10.36%,净利润4.30亿元,同比下降79.25%。
之于原因,经理人网此前就已撰文(《招联消费金融业绩全面下滑,“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模式失灵》)分析指出,一方面利率水平的普遍下降、监管的趋严导致招联消费金融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招联消金此前“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粗放模式虽带来增长,但也埋下风控隐患,结果就是不断攀升的逾期和坏账直接“吞噬”了大量利润。
当然,前二者之外,马上消金呈现出了第三种发展路径:在总资产规模和营收分别同比小幅下降8.02%、4.09%的情况下,净利润却同比增长15.09%达到22.81亿元。
拆解马上消金财报不难发现,其“营收下降、利润上升”主要原因在于信用减值损失同比收窄,而这则得益于马上消金在客户质量、业务自主性、资产质量等维度的质量发展转型。
中腰部机构崛起
合规体系仍存薄弱之处
与头部机构形成对比,南银法巴消金、宁银消金、中邮消金、中原消金等中腰部机构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营收与利润增长。
例如,中邮消金2024年总资产672.29亿元,同比增长15.47%;实现营收75.41亿元,同比增长8.47%,净利润8.04亿元,同比增长54.02%,背后是其坚持“调结构、控风险”的发展思路,自营与协同业务并行发展,推动业务转型和资产置换,同时发力渠道获客、风险管控。
再如中原消金,2024年业绩同样亮眼,全年实现营收35.23亿元,同比增长20.03%,净利润5.03亿元,同比增长24.50%,而这背后是其不断优化渠道竞争力与资产组合,即行业风险平稳时,聚焦核心渠道以及新布局重点渠道,以渠道竞争力为优先,持续巩固贷前、贷中、贷后策略联动,储备灾备策略;行业风险波动时,及时优化资产组合,关注客户长期经营价值,在守住盈利底线的同时灵活兼顾渠道竞争力。
不仅仅限于中邮消金和中原消金,宁银消金得益于西北区域小额分散策略,2024年营收29.9亿元,同比增长65.96%,净利润3.03亿元同比增长50.17%;海尔消金则凭借品牌优势,2024年实现营收31.68亿元,同比增长27.32%,净利润4.45亿元,增长21.92%;即使规模较小湖北消金,在区域深耕下2024年营收、净利润亦实现29.9%和24.6%的增长……
梳理分析可见,中腰部机构崛起的关键在于通过区域市场深耕实现客户价值的“量少质优”以及通过股东协同、与其他机构合作等方式优化渠道提升经营效益。
而这正和中信建投非银金融与前瞻研究赵然团队分析一致:行业定价刚性的背景下,息差空间受“获客—风控—融资—贷后”全链条成本挤压,核心竞争力向资金渠道多元化与风险定价能力迁移,自营场景生态及AI运营效能决定长期天花板。
当然,中腰部消费金融在崛起同时,在内部治理及合规体系方面仍存在薄弱之处。
日前,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信息显示,湖北消金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相关管理规定,被罚款72.7万元。
除湖北消费金融外,中邮消金、哈银消金、晋商消金等多家机构均因给类违法违规行为被处罚。
简单列举,中邮消金在今年4月因未充分披露合作类产品信息,贷后管理不到位、部分消费贷款被挪用被处以85万元罚款;哈银消金因存在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未在借款合同中向借款人披露合作类产品的年化综合资金成本、咨询投诉渠道等信息的问题于去年8月被罚款30万元。
显然,这对于长期的质量规模发展是不利的,毕竟新的发展周期客户质量、业务自主性、资产质量、合规运营的维度缺一不可,而谁又能够实现快速补强,经理人网也将持续关注。
来源:经理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