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期盼已久的时刻总算到来,作为“国产大飞机‘三剑客’”之一的C919干线客机,终于获得了中国民用航空局办法的型号合格证,并将于2022年底交付首架飞机。这意味着该型客机的全部研制工作彻底完成,也宣告了国产干线客机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开始正式参与市场竞争。
大型干线客机不仅是航空工业领域的顶端产品,也是最具价值的高科技工业品之一。10多年前所谓的“中国用8亿件衬衣换一架美国波音客机”的描述,虽然多少有些夸大,却十分形象地表现出了民用大飞机的巨额利润,以及相关产品在工业领域的重大价值。
中国在民用大飞机方面的起步不算晚,但也走了不少弯路。时至今日,很多人扼腕叹息的运-10客机项目,在今天看来其实还远远不够成熟,尤其是机体寿命和运行成本方面,都远未达到现代民用客机的及格线。从严格意义来说,国内首款真正符合现代客机标准的产品,其实是ARJ-21支线客机。借由这款飞机,中国国产客机才首次摸到了市场化需求与民用航空技术的前沿,成为国产客机正规化发展的起步。
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70~80年代的运-10项目失败,说明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实力算是具备了“能造”大飞机的基本条件,但却远未达到“造好”的程度。这不仅仅是各方面成本投入能否达标的问题,而是当年国内在各类技术和硬件等方面,的的确确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
即便是到了今天的C919大飞机项目中,某些零部件和技术仍需从国外引进。但值得欣慰的是,一款航空器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即整体设计和总体集成技术,中国一直牢牢抓在手里。从这个角度来说,C919大飞机的项目技术起点很高,而且在初始设计层面就瞄准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整个项目的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
而且,C919客机某些零部件和子系统暂时依赖引进,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了相关领域的国产化进程,其实国内的配套产业一直都在对引进零部件进行着跟踪研发,无论是从头研制还是“逆向工程”,相关的技术进步都在一步步进行着积累。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深化,两国的经济“脱钩”态势已经在诸多制造业领域有所表现。而我们也不难发现,C919客机诸多配套项目的国内“备胎”,都在近年来出现了发力态势,越来越多的零部件和子系统都在逐步替换为国产产品。
随着C919的即将交付,从2023年开始,国内航空公司就将把该机投入商业运行。以国内航空市场的庞大需求,光是目前已有的订单量,就足够商飞公司生产不少年了。展望未来,一旦C919有望打开国际市场,以及CR929等大飞机项目的不断推进,中国将有望成为全球民用大飞机领域不可小觑的重量级玩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