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两会笔谈 | 赵晓军等:技术进步与生产要素再配置

文 | 赵晓军、龚雷豫

当下,以数据应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深刻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这些高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改进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新产品;同时,也对传统生产方式产生了重大冲击,那些适应传统生产方式的生产要素被大量替代,此类生产要素本文定义为次级生产要素,在不引起歧义下,下文将生产要素、次级生产要素和被替代生产要素混用。被替代的生产要素要重新进入生产流程中,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为生产要素再配置提供若干可能路径。基于此,本文首先从技术进步的分类出发,分析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生产要素替代。接下来本文论证现有的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被替代生产要素的低效配置,产生市场失灵。最后,本文论证政府干预会改进生产要素再配置效率,并提出若干建议。

按照acemonglu(2012)关于技术进步的分类,技术进步分为过程创新和质量创新两类,其中过程创新指的是引入新技术,改进生产过程,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生产和以往市场同类的产品。此类技术创新以改进生产工艺,节约生产成本为主,对于物质生产要素(如机器、厂房等)的替代较少,对于劳动人员的替代会有发生,但总量不大。基本上还是对原有生产过程的一些补充和改进,并且由于技术创新,从而在市场中具备价格优势,而通过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大量吸纳原有生产过程中被替代的生产要素。总体而言,过程创新带来的生产要素替代较小,且大部分都能通过自我吸纳,让生产要素实现再配置,产生较小的社会影响。过程创新意味着技术进步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良过程,它较少带来次级生产要素的短期大规模产生。在工业革命时期,生产的技术创新以此为主。

质量创新是另一类技术进步,通过引入新技术,产生高品质产品,其本质已经不同于以往市场产品,其生产过程也完全不同于市场同类型低品质产品,若其再具备价格优势,则完全替代低质产品,从而导致低质产品的生产方式被替代,从而产生大量原有生产要素被替代的情况。质量创新带来社会生产要素被替代的现象被经济学者熊彼特称之为“创造性毁灭”。长期关于“创造性毁灭”方面的文献集中于讨论厂商价值改进方面,忽略对于被替代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创造性毁灭”的技术进步强度较大,对原有生产方式往往具备颠覆性,因而原有的生产要素很难在短期内转化为适应新技术的生产要素,从而产生市场中滞留大量的次级生产要素。质量创新是技术进步的高级形式,从技术进步发展进程来看,技术进步是以质量创新为目标的,都是从最初的过程创新过渡到质量创新阶段。若技术进步的这一进程较为缓慢,则短期内市场的次级生产要素积累不多,不会产生大规模集中式的生产要素替代情形。当下技术进步以各行各业内层出不穷的颠覆性技术为主导,这会在短期内产生大规模的次级生产要素,这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协作,优化配置此类生产要素。

现有的市场资源配置能否有效配置次级生产要素?市场资源配置的逻辑是市场主体在既定的资源约束下,选择各类市场要素,以极大化个体利益为目标。其中企业会主要利用生产要素,提供产品,在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次级生产要素要经过转化才能成为可被企业利用的生产要素,这个转化需要成本,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显然不愿意首先选择次级生产要素。于是次级生产要素就大量流入那些介入门槛低的行业,加剧此类行业竞争。典型的就是在物质生产要素方面,大量的机器、设备作为废品处理;在劳动力再就业中,产生大量高科技从业人员下岗送外卖;这产生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当前,次级物质生产要素(以机器、厂房、企业主的不动产)主要形成了各类银行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归属不同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处置。在处理这些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大多采取粗放的处置方式(如打包折价发售资产)以及各类市场不完备特征而导致处置过程中的各类腐败现象等,造成次级生产要素的低效配置。在劳动力方面,大量的被替代劳动力形成失业,在再就业这段时间,由于长期的职业惯性、生活环境、信息不完备等原因,而不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职业选择,最终错失再就业匹配的机遇,从而形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假定的是市场主体并不是完美的,他们具备有限信息、短期逐利特点,因而造成次级生产要素的低效配置,改进配置效率需要政府干预。次级生产要素的产生以技术进步的突变为特征,若能在技术进步的发生到大规模应用这一过程中控制好节奏,则可以预先进行相应生产要素的规范化配置,避免产生大规模次级生产要素,将技术进步的突变转化为渐变的过程,也即为技术进步提前做好准备。其次,政府应充分发挥对宏观经济结构把握的优势,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要素进行整合,实现次级生产要素进行跨行业、跨区域配置。最后,政府应引导新进入的企业进行去重资产化投资,鼓励人们采取灵活就业模式,破除职业终身化惯性,以应对不断发生的技术进步。如此,政府在宏观上,分别从技术进步的事前、事中、事后对市场进行干预,可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次级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

在微观上,还可以通过对各类企业、地方政府、不良资产管理机构、就业人员的引导,以达到次级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具体有如下建议:

首先,通过对企业的分类引导,实现次级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对大型企业,要引导其对于产业生态的发展方向,鼓励进行核心产业周边的投资建设,形成较为稳定的产业生态圈。产业生态圈的重要功能是受到经济冲击时,通过部门间的分散,能较好地减弱冲击对企业的影响。因此,当来自产业生态中的某个环节的技术进步冲击,产生的次级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能得到较好的配置,从而降低次级生产要素流入市场。对现有的中小企业,引导进入大型产业生态圈,或组建产业联盟形成产业生态圈。通过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将固定资产(重资产)部分进行切割,实现企业轻资产运营,减少未来因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物质次级生产要素。对应用新技术新建的企业而言,要尽量辅助此类企业的重资产投入,让企业轻装上阵,减轻企业负担,应对市场竞争。

其次,对各级地方政府,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中,要注意结合本地的产业特色和结构,最好能实现产业转移中的产业整合,不必热衷于引入新的企业或产业。要实现次级生产要素的跨地区转移,其核心在于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创新各类人才引入政策,实现劳动力的平稳转移。同样地,对于新建企业的投资,尽可能辅助其减少重资产投入,由政府独资或共建通用固定资产(通用厂房、设备等),在降低企业运营压力的同时,政府也获得固定资产投资收益。重要的是,通用固定资产很少会形成次级生产要素。

对于不良资产的管理部门,首先要做好各类不同资产的分类,明确资产对接当下产业结构的可能性。其次主动对接市场主体,以租代售的模式,让市场主体运营此类不良资产,让次级生产要素尽快进入国民生产体系中。最后,联合市场主体共同运营,提高不良资产的运营效率。

做好失业人员的保障,提倡引导灵活就业模式,破除人才流动的障碍。加大引入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力度,从企业、政府和市场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失业保险架构。构建各类再就业培训和辅导机构,定制化实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途径,此类机构不必全部由政府投入运营,可以引入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结合数字经济的时代特征,创新新的灵活就业模式,多角度拓宽就业渠道。在人才的跨区域流动上,要一方面鼓励去欠发达地区就业,另一方面也要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入政策的力度加大。

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生生不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要做好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消化次级生产要素的存量,同时要减少新的次级生产要素产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协同作用,可以有效进行次级生产要素再配置,为新一轮技术进步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

 

赵晓军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公共财政领域。


龚雷豫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增进与阻碍因素分析。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