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刚从佛州度假归来的特朗普,路上又丢出一句炸雷。
面对媒体关于是否将在本月中东行期间,在沙特与普京会面的提问,特朗普语气轻描淡写地否认了这一可能,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最近几天,我们和俄乌双方进行了一些很不错的对话。”他没有透露谈话细节,却刻意强调了一个字眼:“仇恨”。
特朗普说,俄乌之间如今被“仇恨”所吞噬,而这种敌意,显然让他看清了克里姆林宫的真正意图。他指责莫斯科不仅对已夺下的乌克兰领土不满足,还图谋吞下整个国家。他放话:“俄罗斯最终将不得不放弃整个乌克兰。”
这是迄今为止,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最直白的一次表态,也是最具挑衅意味的一次宣言。
口风突变,还是“剧本换页”?
与以往相比,这番话显得尤为突兀。
此前的特朗普,对乌克兰的支持从未真正热络过。他在选战期间甚至宣称自己一上台就能24小时内“结束俄乌战争”,言下之意,是靠谈判、妥协与“交易的艺术”,而不是靠制裁或军事支持。而如今,这位自诩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总统,却突然抛出“放弃整个乌克兰”的强硬措辞,不仅让莫斯科警觉,也令华盛顿政坛一片错愕。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句空话。
特朗普亮出制裁牌:500%关税,锁喉能源脉络
在这番表态之后,特朗普紧接着释放出一张沉重的筹码:若俄罗斯继续在乌克兰问题上“顽固不化”,他将考虑签署由资深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推动的最新一轮对俄制裁法案。
法案内容不容小觑。核心之一,是对那些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天然气或铀资源的国家——包括部分北约盟友——加征高达500%的进口关税。这种惩罚性税率,几乎等于断了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命脉。
除了能源贸易,这份制裁方案还将禁止美国公民购买任何形式的俄罗斯主权债券,进一步封锁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融资空间。换句话说,从资金链到贸易链,特朗普正在用极端手段设下“二选一”局面:要么选普京,要么选美元。
如果说前几届美国政府在制裁俄罗斯时还留有余地,那特朗普这一波则完全是奔着“榨干”去的。
“谁牵着谁的鼻子”?特朗普的模糊与算计
不过,在态度强硬的另一面,特朗普依然维持着他一贯的“战略模糊”。
当天记者追问他是否在乌克兰问题上被普京牵着鼻子走时,特朗普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笑着说:“这问题,我还需要些时间来回答。”
这句话,听上去像是在闪躲,实则是典型的特朗普式布局——既不彻底得罪普京,也不给出确切立场。他习惯用这种“半威胁半暧昧”的语气,吊住对手的胃口,同时也给自己留下足够的转身空间。
如果说此前的白宫是一场外交剧,那么特朗普更像是在自己导演一部权力真人秀。他知道,“模棱两可”本身,就是博弈的一部分。
乌克兰不再是主角,而是特朗普的试金石
特朗普的这番操作,其真正用意并不在于“解救乌克兰”,而是借此重新定义他对外政策的“肌肉姿态”。毕竟,在任百日之际,他正承受着国内支持率持续下滑的压力。而对外释放“强硬信号”,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扳回形象。
但问题在于,美国还能承受一次“放弃俄罗斯”的代价吗?
制裁500%的关税,可能伤到的,不只是莫斯科,还有深度依赖俄能源的德法意等欧洲盟国;禁止购买主权债券,恐怕也会波及部分美资银行和全球基金的风险敞口。
特朗普赌得起这一切吗?他或许觉得可以——至少在政治层面上,他相信一旦自己拿捏住俄乌局势,就能重构全球格局。而乌克兰,不过是他选战剧本中的一枚棋子。
放弃谁,决定权在谁手里?
“俄罗斯必须放弃整个乌克兰。”这句话传出之后,莫斯科方面暂未回应,但可以肯定,这不会被当成一句外交口误。
从“24小时结束战争”的空头支票,到现在高举制裁大棒,特朗普的对俄战略开始露出獠牙,但也暴露了一个更危险的趋势——美国将不再依赖联盟共识,而是依靠单边极限施压来塑造全球秩序。
乌克兰是否真的会被“解放”?俄罗斯是否真的会“放弃”?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不在基辅,也不在克里姆林宫,而在那个刚从佛州回到白宫的男人手里。
但他手中拿的,不是橄榄枝,而是放大器,一句“炸雷”,便足以搅动一场全球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