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特朗普设定的关税暂停截止日期临近,美欧之间的贸易谈判进入关键阶段。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与特朗普通话后,双方接近达成一项贸易协议框架。
然而,就在这一背景下,冯德莱恩对华态度骤然强硬,提出了四项要求,引发欧盟内部强烈反弹。欧洲议会甚至对她发起了弹劾动议。这一系列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博弈?
冯德莱恩的四项对华要求被外界解读为施压的信号。
首先,她要求中国进一步放宽对欧洲企业的市场准入,认为中国的监管过于严格,阻碍了欧洲企业在华发展。然而,市场准入问题并非单方面的监管问题,欧洲企业竞争力下滑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次,她要求中国放松稀土出口管制。稀土是高科技产业的关键资源,而中国对稀土出口采取了依法依规的管理政策。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近年来已批准不少对欧盟的稀土出口申请,冯德莱恩的要求显得缺乏具体依据。
第三,她要求中国解决所谓“产能过剩”问题,减少廉价商品对欧洲的出口。但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拥有全产业链优势,商品价格低廉更多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非所谓的“政府补贴”。
最后,她要求中国不得在俄乌冲突中支持俄罗斯,并警告称“中国与普京的互动将成为未来欧中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要求实际上是希望中国切断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迫使中国在俄乌冲突中选边站队。这不仅是对中国正常经济合作的干涉,也可能对中欧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冯德莱恩的强硬立场在欧盟内部引发了不满。罗马尼亚籍议员格皮佩雷亚对她发起了不信任动议,认为她的政策方向偏离了欧盟整体利益。弹劾动议获得了74名议员支持,并将在7月10日正式投票。尽管根据欧盟法律规定,弹劾通过的可能性较低,但这一动议反映了欧盟内部对冯德莱恩领导能力的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冯德莱恩的对华要求与美国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在美欧贸易谈判压力下,欧盟是否正在失去独立的外交和经济政策,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特朗普设定的关税暂停截止日期,可能迫使欧盟在谈判中作出妥协,而冯德莱恩的对华强硬态度是否是为了迎合美国,仍有待观察。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关系正处于关键节点。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此前曾强调,中欧应在合作中寻找共赢,而非在分歧中制造对立。从经济角度看,欧盟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