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号,中国商务部发出一条消息,说要在政府采购中,对一些从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设限。这是回应上个月欧盟要限制中国产品参加欧盟的医疗采购。而在2天前呢,中国又宣布对欧洲白兰地加征关税。这也是回应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发起的反倾销调查。
简单说,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暂时按下暂停键,但中欧之间火药味却越来越浓了。那问题来了,欧洲现在真有底气跟中国开战?而中国面对这种“双线压力”,顶得住吗?
我们先看欧洲,法国财长勒梅尔最近公开放话,说欧洲不能只管汽车和钢铁,得全面收紧对中国商品的限制。他说中国产能太大,东西太便宜,欧洲市场扛不住。这套说法是不是听着有点熟?80年代,日本制造的汽车、录像机、半导体席卷全球,美欧觉得压力大了,就联合起来修理日本。英国当时搞了个政策,一百个买车的人里,只有十一人能买日本车。法国更绝,只给3个名额。录像机也一样,日本最多每年只能卖455万台,而且其中60万台必须在欧洲建厂组装。这就是当年所谓“广场协议”下的套路。现在呢,法国财长又想走老路。只不过这回的对象换成了中国。可问题是,中国和当年的日本不一样。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是全球最多产业链的国家。你欧洲说断就断,说封就封,当中国是你家后花园?
有人说,中国确实产能过剩,比如电动车、光伏、家电、钢铁这些行业,那怎么办?有人建议说,中国要少搞点产能,多搞点消费。这话说得没问题。但奇怪的是,这些人又接着说,中国的部分产能应该“转移”出去。咱就想问一句,为啥要转出去?别人经济搞不好,关中国什么事?难道中国“让利”就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中国为什么要当冤大头?
回到正题,法国财长放这话,说明欧洲动作上已经准备好出招对付中国。那么,真打起来,谁赢谁输?
我们看当年的日本就知道。日本人认了,被欧美一通“修理”,产业转移外流,经济一路下滑。半导体、造船、汽车,能让的全让了。但今天的中国,绝中国不可能认怂。欧洲搞限制,我国这边看来是立马反制,比如医疗器械,中国只买在中国生产的,不买你欧盟产的。这只是我们第一步,接下来动作肯定还会有。而美国也根本不是欧洲的“兄弟”。特朗普已经放话了,自8月1号起对欧盟加征高达70%的关税。欧洲在美国眼里就是韭菜,想割就割。而欧洲还想拉着美国一起对抗中国,结果美国先收拾欧洲。欧洲指望美国为自己出头?不太现实。实际情况是,美国正在悄悄“投降”,为了稀土、为了芯片、为了供应链,正跟中国低调谈判呢。
说到底,欧洲现在面前就两条路:要么,硬顶中国,代价自己扛;要么,正视现实,跟中国合作。中国不会逼谁选边,但欧洲要是非得挑事,那中国也不会客气。欧洲人要是想明白了,就知道现在这局怎么走了,我们就拭目以待吧。